第一百二十五 孫睿永與趙匡胤(1 / 2)

趙匡胤眯著眼睛,對孫睿永的活動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收買人心,是的孫睿永在收買人心,以一種極為卑劣的手段。然後以他這個將軍的聲譽和朝廷作為擔保,把這些人的銀子全部收到江南銀行。最後所有的這些人都會為他所控製。

趙匡胤是個武人,但是他肯學習,肯去想。所以他看得很清楚。他不信任孫睿永,因為利益的勾結最後永遠隻會是利益,而不會是朋友。所有的銀子都到了銀行,銀行翻臉怎麼辦?沒有人想這個問題,因為都被孫睿永給出的利益所迷惑了。

趙匡胤的手指彈動,有很多次,他都想除掉這個人。因為這樣做下去,他會始終處於勾心鬥角之中,這和他在郭榮那些學到的東西相違背。

渤海王,年紀小,他不得不依靠手下的臣子,不得不從最基礎的老百姓做起,相信他們,信任他們,並把他們平等看待。趙匡胤覺得這雖然速度慢,可是渤海王嫌慢嗎?他不嫌慢,因為他年紀小有的是時間,所以他慢騰騰地辦蒙學。又因為年紀小,做再多偏激的事情,大家都會原諒他。而渤海王手下的臣子也利用這一點,完全突破了就有觀念。他們不怕慢,就是弄出一個嶄新的東西。

郭榮不同,幾十年戰亂過後,人心思定。勾心鬥角,你死我活的生活大家都過得厭煩了,大家都希望能夠擁有一個能夠相互信任的氣氛,這就是為了劉承祐在這個時候不得人心,而郭威稱帝,沒有人反對的原因。隻不過郭威也好,郭榮也好,他們年紀都不小了,他們等不得,所以隻能依靠世家,因為這樣統一國家才最快,也最平穩。

趙匡胤還記得當初郭榮帶著高繼衝坐在蘄州戰場的拋石車大臂上的情景,擁有為國為民的公心,至少在此時極有號召力。為什麼那麼多有識之士往北方趕?就是因為厭倦和懷有那麼一點希望。

趙匡胤也有這種厭倦和希望,他無時無刻不在想家族沒落,四處漂泊,沒有人賞識,報國無門的時光。是郭威和郭榮給了他機會。為什麼給他這個機會,就是因為信任。

因為信任,高保融和郭榮能夠和睦相處,李穀等人才甘心輔佐,就連拓跋恒等人也不再把楚國當成一個國家。

因為信任,中原大地,老百姓饑一餐飽一餐,也把糧食交給郭威,因為人們相信他能夠讓國家安定。

而孫睿永倡導的完全不同,郭榮也用利益收買人心,但是沒有孫睿永這麼赤裸裸,裏麵充滿的陰謀詭計,充滿了人性的陰暗。趙匡胤閉上了眼睛,手指感受這刀柄上的寒氣。

“糧食並不在那些窮鬼手中,在楚地,中原都是如此,糧食在各位鄉老手中。大家不缺糧食,而是缺其他東西。所以各位的銀子,籌建的工廠,酒樓,歌肆勾欄的消費的對象是哪些人大家很清楚。渤海王出口的商品為什麼價格那麼高?因為他知道老百姓根本買不起,即使買得起,也沒有什麼用處。所以他不生產廉價商品。隻是他把賺來的錢用錯了地方。他的錢全部消耗掉了,而沒有重新投入產業繼續賺錢。這就是我們江南銀行與渤海王不同的地方。渤海郡雖然富裕,可是有誰真正的出人頭地了嗎?沒有,他沒有照顧到除了大力,做出了貢獻的臣子們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