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亂平息。

幾十載光陰飛逝,一場由美人引發的戰亂漸漸被萬千子民所遺忘。

大曆十三年,春日的長安城內,車水馬龍、遊人如織,與唐朝“貞觀”、“開元”時期的繁華氣象不相上下,盡顯盛世大唐的昌盛繁榮。

長安東街盡處,一家生意興隆、裝潢精美的綢緞莊大門外高懸正紅金邊牌匾,“尚衣記”三個大字在陽光下閃耀著金色的光芒。

“尚衣記”在新一代主人――我的父親楊炎手中,家業越來越大,在長安城內前十名豪商巨富中排名第四位。不但在京都長安、東都洛陽穩坐綢緞業頭把交椅,在山東、山西、河南、河北等地亦有尚衣記的分店,規模之大、貿易之繁複、管理之艱難,對父親而言,竟如舉手投足一般容易,家中生意忙而不亂,手下諸人各司其職,井然有序,與番邦時常有交易往來。

我家雖然也姓楊,但與那含恨而逝的霓裳羽衣佳人並非親族。

我的姑媽楊宛碧嫁給了兵部尚書路嗣恭。姑父係國公郭子儀門生,與東宮關係密切,表兄路維揚現任東宮太子侍讀,前途不可限量。

舅父中書舍人崔佑甫,代宗皇帝封其為“禦筆”舍人,深受獨孤丞相寵信,是皇帝麵前灸手可熱的大紅人。母親崔夫人隻生下三個女兒,雖然父親擁有不少姬妾,母親卻遠比有子的姬妾們獲得父親的寵愛,在楊家的地位至尊無上,主母地位穩如磐石。

大姐楊芳逸許嫁的夫婿正是刑部侍郎田承嗣的長公子田悅,隻因姑媽與刑部侍郎夫人素有往來,長公子曾聞楊家大小姐溫婉賢良之名,心中仰慕,論門第我家不過是平常商賈,刑部侍郎乃朝中堂堂二品大員,也算是高攀。

官商自古本是同氣連枝,“尚衣記”能有今日聲名遠播之局麵,未必全是父親精明能幹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