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序·散關道上(1 / 2)

蜿蜒的山道上,長列車馬緩緩行過。並不平坦的道路顛得鐵輻車輪上下跳動,車廂卻隻有輕微顫動,車輪聲在山嶺間激起陣陣回響。

“想當年過這散關道的時候,可沒這麼平穩。”

發髻已然雪白的華服老者盤坐車中,身前案上堆著書卷,對麵卻是個清秀少年。兩人手中各有書卷。少年聽聞老者發話,急忙正襟跪坐,臉上神情卻依舊散漫。

“先生也來過這散關道嗎?”少年張口發問,眼睛卻沒離開手中書卷。

“那是幾十年前了,那時的散關道,可不是這般太平景象。”老者放下手中書卷,抬頭望去,嵌著玻璃的車窗外,起伏的山川連綿不斷。

“先生是說大散關之戰?”

少年眼中浮現出些許興致,合上書卷抬起頭來,多了幾分認真的神態。

“當年做隨軍書吏時,隨超勇軍來過大散關,那時的馬車底床沒有鋼簧墊圈,若讓為師再去坐,非把這把老骨頭顛散了不可。”

“想不到先生竟見識了中原定鼎之戰,還請先生詳講。”

老者臉上表情卻漸漸嚴肅,追憶之色浮現,少年摸出紙筆,鋪在麵前小幾上,神色漸漸專注。

“那可不是什麼壯闊的回憶啊。”

“太祖自齊地雄起,兵壓三國,以火器之利連克荊楚,北遼。遼楚覆滅,唯有秦地得一時存息,你可知為何?”

老者驟然發問,少年的回答卻從容不迫。

“秦地山嶺縱橫,川壑交錯,多有險關。且秦人精於弓弩,精良弓弩威力與火銃相差不大,若有地勢據守,弓弩之利更是有甚於火器。是故秦人據險關,設弓弩,難攻易守,一時難克。”

少年的回答條理分明,老者仿佛想起什麼,頓了一時方才開口。

“當初還未從軍出征之時,為師的想法也與你一般無二,直到過這散關道時,才明白為何秦地難克。”

少年懸腕提筆,略微頓首,向前探身。

“請先生賜教。”

老者略一點頭,語氣卻是重了些許。

“赳赳老秦,共赴國難,秦人悍不畏死才是秦關難克的最大原因。”

“先生說秦人悍不畏死,難道楚人和遼人貪生怕死嗎?”少年一邊說著一邊記錄,馬車卻突然一顛,車身微斜,少年的筆跡略顯淩亂。轉頭看去,兩旁山勢漸起,前方山岩陡峭,中間山道竟仿佛劈鑿而成。

“散關十裏上行坡,不必記錄,且聽為師講述便是。”

放下墨筆,少年仔細聆聽著老者話語。

“楚人敢戰,在於江東子弟與項家一體,且楚人精於鍛冶重鎧堅甲,戰場上性命無虞。是故楚人雖有畏死之心而敢戰。”

“北遼多用胡蠻為兵,蠻人愚信,不知死之可怖可懼,反以死為幸,自以為死後可以登天享樂。是故蠻人披甲為騎衝鋒陷陣無往不克,非是不畏,全因無知。”

“秦人不同,秦人擅弩弓刀劍,意誌堅韌,且有敢死之誌,秦兵知死之可畏而不畏死,是真猛士也。”

“請問先生,我齊人軍士以何為戰?”少年抬頭發問。

“問得好,當年太祖任戚太保整頓軍製,以重賞重罰治軍,任錦衣衛司掌軍紀,凡總旗以上皆設錦衣巡檢,軍中首重遵命守紀,次重武藝,且軍中設有教授,曉以大義開明心智,此數者相輔而成,方成我齊人軍心倚仗。”老者語速不徐不疾,語氣平穩。

“學生以為齊魯坐擁漁鹽之利,且商貿發達國庫寬裕。我齊軍軍餉充足,待遇優渥也是成因。”少年開口補充道。

“不錯,若非國力強盛,也難成一統天下之大業。”老者點了點頭,繼續講道。

“當年為師以筆隨軍,因潼關難克,李帥率西路軍九萬自西南北上,繞道散關攻取秦地。與潼關下太祖親將的十二萬東路軍策應攻秦。”

“大軍入秦之難,甚於往日任何一戰,百裏行軍十處伏,三千人家半藏兵。說的就是西路征秦。”老者眼中透出一絲冷色,轉頭看望向窗外,少年轉頭看去,道旁落著幾處荒墳。

“秦人名將趙驥以十萬秦軍死守大散關,李帥提西路軍六萬強攻,為師所隨超勇軍受命殿後。雖並非先鋒,然所見者亦此生難忘。”

“想必是極其慘烈。”少年看著道旁越來越多的墳堆,目光卻並無一絲波動。

“散關道前落馬峽,以其險峻高聳,車馬難行,故名落馬。這是秦人的記敘,從上坡開始咱們便算是進了落馬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