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掌握主動權(1)(1 / 3)

1.先當沙袋,而後據理力爭

毛先生工作了6年,一路走來也算是有驚無險。他的經驗是對不同人的發怒用不同的應對方法。

先甘當沙袋,而後據理力爭。

6月的一天,上司對公司上半年的營銷狀況極不滿意,當著眾同事的麵,甩出一遝報表,把主管營銷的毛先生臭罵一頓。問題其實出在廣告宣傳上,毛先生有許多委屈,但不便馬上反駁,否則將是火上澆油。他把上司的意見記在筆記本上,待上司情緒平穩後才說:能否聽我解釋?

他先肯定了營銷工作確實有待改進,然後提出對廣告宣傳的意見。

上司聽他侃侃而談,十分重視,隨即招來廣告部負責人與毛先生一起共商對策,事情就這樣圓滿的解決了。

朱先生是毛先生的同事兼對手,見上司喜歡差遣毛先生,心有不服,便時常找碴兒針鋒相對。毛先生采取的態度是不卑不亢。平時十分注意把與之相關的工作處理得當,讓朱先生無話可說,遇到對方不識趣非要惡言相向,毛先生仍不慍不火。等到單獨相處時,毛先生正色道:“競爭是爭業績不是爭是非,我忍你一次不會忍多次,如果你實在不服,咱們可以請上司來評理。”

以上所述似乎並沒有越過“萬事以忍為上”的古訓,其實忍讓並不是上策,適時而發才是上策。

人在工作的職場上就如人在江湖,總有身不由己的感覺,跌跌絆絆的事總是難免。處理得當將受益匪淺,否則,就會進退兩難。有些人往往保持沉默的態度,也不會適當地發發脾氣,動動怒,在工作上經常吃虧。

應對盛怒。我們生活中碰到盛怒的人頗令人尷尬,尤其是這個人是你的上司或是與你關係微妙的對手。在某外企做部門經理的汪先生,對此感受頗深。他為人性格內向,當了部門經理之後,幾次部門的重大決策都被手下的人攪黃,原因就是因為他良恭儉讓的好脾氣,部下已形成了思維定勢,反正天塌下來有汪先生頂著。弄得他好不窩火懊惱。痛定思痛,認為自己決策失誤後,他有意改變自己的形象,說話粗聲大氣,甚至有時還當眾批評下屬,措辭嚴厲。沒想到從此反而有令必行,業績遙遙領先。

秘密點拔:

沉默是金,不過總是沉默,不是懦弱無能,就是天生啞巴,必要時,發點兒火,還真能顯示出強者的風範,須知人沒有威嚴是不行的。由此可知,做人掌握主動權,乃是在生活中進退自如的秘密所在。

2.不要礙於麵子,主動說“不”

小張又跟妻子吵架了,原因又是小張的豬朋狗友向他借錢,小張難以開口說“不”,隻好委屈自己把錢借給他們。

“你有什麼不好意思說‘不’的呢?錢可是我們自己的,借給他們是人情,不借給他們也是天經地儀的,又不是你欠他們的錢不還。”小張妻子吼道。

“但是,拒絕別人總是不好意思的嘛,而且人家問我們借錢,也一定是有他們的難處。”小張很委屈。

“好的,如果他們說要我們把房子送給他們,你也難道難以拒絕全部給他們嗎?就是由於你的錢好借,所以他們才天天來向你借錢。”小張妻子又吼道。

的確,小張妻子講得不無道理,就是因為小張平時對借錢的人來者不拒,人家才經常找他借錢。如果懂得了適當拒絕別人,既不會得罪朋友,也不會委屈自己。

“不”這個字好寫,音節也簡單,但拿到人與人之間,卻很不容易說出口。很多人或因為感情因素,或因為個性關係,或因為時勢所迫,無法把“不”說出來,因而吃了大虧。

小張就是這樣,朋友向他借錢,總是無法拒絕,怕說了“不”,傷了對方,更怕說了“不”,與對方日後出現隔膜。他的朋友們深知他的錢好借,手頭不便就向他開口,當然有借有還的占大部分,但有借無還的肯定也有人在呀。小錢不還倒也無所謂,但有一天,有人向他借一大筆錢,說是要開店,如果無法說“不”,結果那人並沒有開店,錢拿了,人也不見了,怎麼辦呢?

沒有勇氣說“不”,往往就會變成這種情形:軟土深掘,得寸進尺。常常要求他,拜托他——當然他並不一定會有損失,但造成損失的可能性相當高;而最重要的是,他無法說“不”,會越來越難以說出口,而一旦說出口,常常就造成很大的得罪。

該說“不”時,就要勇敢地說“不”。

不過在什麼情況之下說“不”,這才是個問題,因為如果每天每件事都把“不”掛在嘴邊,那麼也不必在人群中立足了。

不妨可以先從“心”來考慮。也就是,當有人要向你借錢或要求做某件事時,你要先問你自己——我願不願意?而不是從利害來考慮。如果你願意,赴湯蹈火,肝腦塗地,相信你也不在乎,也不會後悔的;如果根本是不願意,那麼就不必勉強自己,一勉強自己,你就不會快樂,每天活在“當時為什麼不拒絕”的悔恨當中。也許你本身並沒什麼損失,但因違背了你的心意,這件事反而成為你的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