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回一生都過著清貧的生活,他常常以清貧而樂,就像那一碗粥,在顏回眼裏卻成了一張餅、一碗湯,而其麵對金子所不貪的行為又為後人樹起了一個榜樣。可見,一個人隻有心神淡定了,才會做到知足,不貪、不爭,從容地麵對一切。顏回一日三餐尚不能裹腹,但他十分知足,所以他生活得十分快樂,而我們現在的人要以顏回為鏡,做知足常樂、珍惜自己眼前福祉的人,如此才能所擁有快樂幸福的生活。但是,這樣的人必須得心靈從容,心神淡定。如若不然,便做不到知足常樂。
3.心靈平靜方知足,遠離貪欲才是福
一個人如果能夠做到知足,那麼他就不會因為某些失意和得不到而生氣,他的生活也會是平靜而幸福的;但是,如果一個人看到了一絲曙光就想到了天亮,那麼最終隻能是得隴望蜀。人心不足蛇吞象,不懂知足的人,最終不但會失去最初所擁有的幸福,反而還會惹來一肚子的閑氣。
有個年輕人在一次偶然的機會撿到了一顆又大又好看的珍珠,他十分高興,整天拿在手上把玩,有好幾個人見了都想從他手上將這顆珍珠買去,甚至有人竟然針對這顆珍珠出到了五千塊錢,但他依舊不舍得將其賣掉。
時間一久,他竟發現在這顆珍珠上有一個很小的黑點兒(如果不仔細看,很難被發現)。他心想:“如果把這個小黑點兒去掉,這顆珍珠就會更漂亮,如果自己玩膩了要賣的話,那些要買的人一定會出更高的價錢。”於是他就找了一把小刀,沒事了就小心翼翼地去刮那個小黑點兒,而且他刮得很小心。但刮完一層後,他發現那個小黑點兒還在那裏,於是就朝小黑點兒的裏麵去挖,終於功夫不負有心人,那個小黑點兒被他剜掉了,可他高興了還不到五分鍾,整顆珍珠忽然就碎成了好幾小塊。
他不由頓足哀歎:“早知如此,我非要去刮那個黑點兒做什麼?不就是個小黑點兒嗎?以前自己沒發現時不都玩了很久了,有什麼大不了的呢?可惜現在什麼都沒了,白歡喜了一場。”正想著,兒子忽然過來喊他,想要點兒錢去買冰棍,他正在氣頭上,一推兒子,沒想到把兒子推了個跟頭,以致兒子在地上哇哇哭了起來。
這時,他老婆聞聲從屋裏出來了,一見兒子頭上流著不知被什麼碰破的血就火了,對著他喊道:“兒子的頭都破了,你還不快帶兒子去醫院。”他望著手裏碎成渣的珍珠,心裏那個悔呀:“早知會這樣,當初別說是五千了,就是一百塊我也早賣了,起碼給兒子包紮腦袋不用花自己的錢了”。
如果這個得到珍珠的人懂得知足,就不會去在乎珍珠上麵那個不起眼的小黑點兒了,也就不會去刮它而令珍珠碎掉,更不會因此而去牽怒到兒子的身上,結果害得自己空歡喜一場不說,還致使兒子受了傷。其實,世間的人們往往都是這樣,好了還想更好,富了還想更富,卻不懂得如何去好好珍惜自己所擁有的財富和幸福,做到知足常樂,而且有些人更是不懂得安定即是福。
從前有一個富甲一方的商人,為了掙到更多的錢,他出遠門做生意時,爬過一座山後見前麵有一茶棚,便上前喝茶。茶是用很次的茶葉衝泡而成的,商人極難入口,不由地抱怨了幾句。
茶棚的主人是位居士,並不與商人計較,隻淡淡地說:“走路的人,渴了來喝口水就應該知足了。”
商人一聽急了,連忙說道:“你這個人怎麼這樣講話,我喝你的茶又不是不給你錢。”
居士一邊招呼另一位過路的客人,一邊說:“來我這裏喝茶水的人從來都不用付錢。”
商人感覺有些好奇,問道:“怎麼,你的茶葉和水不要花錢嗎?”
居士說:“茶是我從山上自己采摘後炒製的藥茶,所以會有點苦;而水是我從山間的小溪裏打來的,要什麼錢呢?再說我自己也喜歡喝茶。”
商人對這個居士有了興趣,說:“我看茶棚的位置還不錯,正好是在下山的口上,看來你還是挺有眼光的,不過實在有點可惜了。”商人搖搖頭繼續說:“你不應該免費的,這裏前不著村後不著店,如果你在這裏賣茶甚至是再賣點吃的,價格可以高一點,也會掙到不少錢的。”
居士說:“我現在過得已經很好了,何必再去掙那昧心的錢?像你說的那樣,跟打家劫舍的山賊又有什麼區別?”
商人有點不高興了,他看看裏麵居士的內屋,簡陋的竹床,破舊的桌椅,心想:“這哪裏是人住的地方啊?就這樣他還覺得自己過得好?”商人冷冷一笑,下山回了城裏,因為一心忙著擴大生意,不想幾個月後回到家,發現老婆背著他和一個小裁縫鬼混不說,竟然還將家中所有值錢的東西都卷跑了。
正在他為此惱怒之時,與自己一直水火不容的一個同行竟派人到自己的鋪子裏找茬。一怒之下,商人就派人打了找茬的那小子一頓。不想對方惱羞成怒,夜裏竟點起一把火將商人的宅院和商鋪全都燒了個一幹二淨,致使商人淪為了乞丐。
商人一路沿街乞討著,不想卻上了一座山,恰好又來到了居士的茶棚。居士端來一杯茶,一時間商人羞愧難當,將自己的遭遇對居士講了,爾後搖著頭說:“當初我要能像先生一樣知足,老婆也不會跟人跑,更不會在一怒之下做出錯事,真是後悔莫及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