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上篇 道經

第一節

[譯文]

“道”,能說得出來,它就不是永恒的道;“名”,叫得出來,它就不是永恒的名;“無”,是天地的本原,“有”,是萬物之根本。所以,應該從萬物永恒的原始狀態中去觀察“道”的微妙,應該從萬物不變的根本之處去觀察“道”的顯豁。 “有”與“無”同出一源而名稱互異,它們都稱得上是深遠莫測的,從有形的深遠境界到達無形的深遠境界,這就是通向一切奧妙神秘的總途徑。

[評析]

本章闡述“道”的本質和特性。老子第一次提出“道”這個哲學概念,作為自己的哲學體係的核心。道是天地萬物的本源,微妙玄虛。它的涵義博大精深,可從曆史的角度來認識,也可從文學的方麵去理解,還可從美學原理去探求,或從哲學體係的辯證法去思維。

第二節

[譯文]

天下的人都知道美好的東西是美好的,就能分辨出什麼是醜的了;都知道善良的東西是善良的,就知道什麼是惡的了。所以有和無互相生成,難和易互相形成,長和短互相顯現,高和下互相依存,音與聲互相和諧,前和後互相隨順。因此聖人用無為的態度對待世事,用不言的方式施行教化。任萬物自然興起而不加倡導,萬物生成而不據為己有,培育萬物而不要其報答,萬物興旺而不居功誇耀。因為不居功誇耀,功績也不會泯滅。

[評析]

本章說明一切事物都有對立麵,並各自以對方存在為依據,同時還闡述了“無為”的思想。本章內容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闡述一切事物的存在,具有相互依存的關係,鮮明地體現了老子的辯證法思想。他通過日常的社會現象與自然現象,闡述了世間萬物的存在,相互作用的關係,論說了對立統一的規律,確認了對立統一是永恒的、普遍的法則。

[應用]

居功而不誇耀——要善於隱藏鋒芒(第二節)

《老子》中的“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原意是:培育萬物而不要其報答,萬物興旺而不居功誇耀。因為不居功誇耀,功績也不會泯滅。

在這裏,可以理解為:要善於隱藏鋒芒。

老子是個大智者,但他從不表現自己,並勸告世人不要太愛表現自己。因為,顯山露水,出盡風頭,帶來的往往是無窮後患。真正有智慧的人,不會張揚自己的才能,不會吹噓自己的功績。

盛名之下要韜晦,才能不開嫉妒之門;成功之後要謙虛,方可免走忿爭之路。也就是說,越是“春風得意”之時,越要韜光養晦,以免被人由嫉生恨。

春秋時代,孫叔敖很得楚莊王的信任,三次出任楚國令尹,權力很大。

有一天,狐丘地方的一位老者問他:“你是否知道,別人對你有三種怨恨情緒?”孫叔敖說:“我不知人們怨恨我什麼,請您多多指教。”

那位老者告訴他:“你的爵位高了,那些尚未顯貴的士子就妒嫉你;你的官職大了,君主就會疑心提防你;你的俸祿豐厚了,想沾你光的人就會對你有怨言。”

孫叔敖感謝老者的提醒,並對他說:“我有辦法平息這三種怨恨情緒:爵位越高,我的態度就越是謙恭卑順;官職越大,我就越發小心謹慎用權;俸祿越豐厚,我施給別人的財物就越多。”

孫叔敖正是用這三種方法,處理好了有關的人際關係,平息了人們的怨恨情緒。正因為孫叔敖從來不表現自己的才能,不炫耀自己的榮寵,不吹噓自己的政績,所以能夠善始善終,深得好評。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做人原則,有些人喜歡平淡從容,有些人則喜歡鋒芒畢露。我們會發現踏踏實實的人很容易贏得他人的好感,而鋒芒畢露的人則難以得到好的人緣。人緣可不是小問題,它可能直接影響著你的成敗。假如你人緣好,那麼你每做一件事,別人都會津津樂道,即使你做錯了事,冒犯了別人,別人也會善意理解你的過錯。

但如果你人緣不好,那麼你每做一件事別人都會雞蛋裏挑骨頭,更不要說做錯事了。即使你處處謹慎小心,事事正確,別人也會不以為然,不拿正眼看你。所以說,盡量不要鋒芒畢露,咄咄逼人。

一些能力強、學曆高的人在表現自己的才華時往往恃才自傲,甚至與領導去做比較,表現出蔑視領導的傾向。這樣的下屬很容易成為領導的重點打擊對象,無論你多麼優秀,隻要你激怒了領導,那麼,是絕對沒有好果子吃的。

小趙是某名牌外語大學畢業生,分配在外事部門工作。由於他能講一口流利的英語,開始很受領導的器重,並準備派他出國深造。但一年後,這個很讓人眼紅的機會給了另一個各方麵都不如他的同事。再後來,小趙在這家單位呆不下去了,不得不辭職去了另一家單位。事後,他也很悔恨自己在原單位的領導麵前太愛賣弄了,時不時就對領導來兩句英語,正巧這位領導沒學過英語,所以小趙的行為很讓這位領導反感。所以說,小趙在原單位“混不下去”也就很正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