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參考文獻(1 / 3)

參考文獻

1畢鴻燕、方格、王桂琴、楊小冬:《演繹推理中的心理模型理論及相關研究》,載《心理科學》,2001年,第24卷第5期,第595—596頁。

2蔡華儉、李鵑:《信號檢測論範式下的心理旋轉研究》,載《心理科學》,2002年,第4期,第479—480頁。

3車文博著:《西方心理學史》,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4戴斯·J. A.、納格利爾裏·J. A.、柯爾比·J.R.著,楊豔雲、譚和平譯:《認知過程的評估:智力的PASS理論》,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9年。

5董奇、周勇、陳紅兵:《自我監控與智力》,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6杜偉宇:《心理模型及其探查技術的研究》,載《心理科學》,2004年,第27卷第6期,第1473—1476頁。

7高樺:《內隱社會認知:攻擊性的理論和實驗研究》,華東師範大學1998屆博士論文。

8高明乾、高樺:《內隱態度(攻擊性)對審美判斷的影響之實驗研究》,載《社會心理科學》,1998年,第1期,第28—32頁。

9郭本禹主編:《當代心理學的新進展》,山東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10郭翠蘭、王恩國:《兒童認知發展研究的新取向》,載《上饒師範學院學報》,2006年,第1期,第21頁。

11郭秀豔、楊治良、周穎:《意識-無意識成分貢獻的權衡現象——非文字再認條件下》,載《心理學報》, 2003年,第35卷第4期,第441—446頁 。

12郭秀豔、崔光成:《內隱學習本質特征的實驗研究》,載《心理科學》,2002年,第25卷第1期,第34頁。

13郭秀豔、楊治良:《基礎實驗心理學》,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14郭秀豔.:《內隱學習研究綜述》,載《華東師範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4年,第22卷第1期,第49—55頁。

15郭秀豔:《內隱學習:一種不知不覺的學習》,載《教育科學》,2003年,第19卷第6期,第41—44頁。

16郭秀豔著:《實驗心理學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17韓濟生主編:《神經科學原理》,北京醫科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

18韓凱、施曉斌、郝學芹:《FOK產生機製的實驗研究》,載《心理科學》,1997年,第6期。

19韓凱:《元認知研究的理論框架》,載《心理學動態》,1994年,第1期。

20韓在柱、舒華、柏曉利、徐忠寶:《認知神經心理學的基本假設和研究方法》,載《心理科學》,2002年,第6期,第721—722頁。

21胡竹箐:《“心理模型”與“知識和試題雙重結構模型”的實驗比較研究》,載《心理科學》,1999年,第22卷:第362—364頁。

22賈林祥:《聯結主義認知心理學》,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23賈林祥:《試析認知心理學的三種研究取向及其未來發展》,載《徐州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第3期,第114頁。

24黎黑著,劉恩久等譯:《心理學史》,上海譯文出版社1990年版。

25李林、楊治良:《內隱記憶研究的新進展:概念、實驗和模型》,載《心理科學》,2004年,第5期,第1161—1164頁。

26李其維:《“認知革命”與“第二代認知科學”芻議》,載《心理學報》,2008,40(12):第1306—1327頁。

27李維:《認知心理學研究》,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28李喜先、陳霖等編:《心理學和認知科學》,見《21世紀初科學發展趨勢》,科學出版社1996年版。

29梁寧建、吳明證、高旭成:《基於反應時範式的內隱社會認知研究方法》,載《心理科學》,2003年,第2期,第208—211頁。

30梁寧建著:《當代認知心理學》,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31林崇德:《論兒童心理學與教育心理學研究的新趨勢:生態學運動》,載《心理發展與教育》,1990年,第3期,第144—149頁。

32劉素珍等:《內隱態度實驗研究:加工水平與黃、白、黑情感態度》,載《心理科學》,1997年,第5期,第418—422頁。

33劉玉新、張建衛:《內隱社會認知探析》,載《北京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0年,第2期,第88—93頁。

34劉誌雅、趙冬梅、鄭雪:《演繹推理心理學研究的新進展》,載《自然辯證法研究》,2001年,第17卷第8期,第 11—14頁。

35劉誌雅、趙冬梅、鄭雪:《一個演繹推理難題對心理模型理論的驗證》,載《心理科學》,2003年,第26卷第2期,第370—371頁。

36羅伯特·L.索爾所、M.金伯利·麥克林、奧托·H.麥克林著,邵誌芳等譯:《認知心理學》(第7版),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37羅伯特·索拉索著、朱瀅等譯: 《21世紀的心理科學與腦科學》,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

38羅躍嘉主編:《認知神經科學教程》,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

39龐虹:《兒童有關組織策略知識和記憶監控的發展以及它們與記憶行為的關係》,載《心理科學》,1991年,第6期。

40彭聃齡、張必隱:《認知心理學》,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41史忠植、餘誌華編著:《認知科學和計算機》,科學普及出版社1990年版。

42斯滕伯格著,楊炳鈞、陳燕、鄒枝玲譯:《認知心理學》,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6年版。

43唐雪峰、趙海燕、莫雷:《歸類及推理研究的幾個數學理論模型》,載《心理學動態》,2000年,第8卷第3期,第56—60頁。

44王甦、汪安聖:《認知心理學》,北京大學出版社1992年版。

45吳慶麟編著:《認知教學心理學》,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0年版。

46肖海寧:《神經網絡研究開辟了認識大腦與思維關係的新途徑》,載《自然辯證法》,1997年,第4期,第23頁。

47熊哲宏、胡誌東:《論認知科學聯結主義模型的前景》,載《華中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1998年,第3期,第15—16頁。

48楊鑫輝主編:《心理學通史》,山東教育出版2000年版。

49楊治良、郭力平:《加工分離說的發展述評》,載《心理科學》,1997年,第20卷第5期,第441—445頁。

50楊治良、劉素珍等:《內隱社會認知的初步實驗研究》,載《心理學報》,1997年,第29卷第1期,第17—21頁。

51楊治良、高樺、郭力平:《社會認知具有更強的內隱性》,載《心理學報》,1998年,第30卷第1期,第1—5頁

52楊治良主編:《記憶心理學》(第2版),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

53葉浩生:《西方心理學研究新進展》,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54葉浩生主編:《西方心理學的曆史與體係》,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55葉浩生著:《西方心理學理論與流派》,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56易芳、郭本禹:《心理學研究的生態學取向》,載《江西社會科學》,2003年,第11期,第46—47頁。

57易芳:《生態心理學的理論審視》,南京師範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4年。

58易芳:《生態心理學之界說》,載《心理學探新》,2005年,第2期,第12—16頁。

59易芳:《與生態學有關的心理學概念辨析》,載《贛南師範學院學報》,2003年,第5期,第52—55頁。

60曾濤:《認知科學中的連通理論》,載《四川外語學院學報》,2002年,第6期,第85—88頁。

61詹姆士:《心理學原理》,1890年英文版。

62張鳳琴、王庭照、方俊明:《生態學視野下的現代認知心理學研究》,載《陝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年,第1期,第109—110頁。

63張履祥、葛明貴主編:《普通心理學》,安徽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

64張慶林:《人類思維心理機製的新探索》,載《西南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0年,第26卷第6期,第112—117頁。

65張慶林主編:《當代認知心理學在教學中的應用》,西南師範大學出版社1995年版。

66張衛:《內隱學習及其特征研究》,載《華東師範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1年,第19卷第1期,第56—63頁。

67張翔、楊治良:《內隱學習與外顯學習的比較研究》,載《心理科學》,1991年,第4期,第11—16頁。

68章士嶸著:《認知科學導論》,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69鍾毅平、楊治良:《內隱社會認知:印象形成的啟動效應研究》,載《心理學報》,1998年,第30卷第1期,第21—26頁。

70鍾毅平:《社會認知中印象形成的係列實驗研究》,華東師範大學1996屆博士論文。

71周強、胡瑜:《反應時方法的新進展》,載《心理科學》,2004年,第2期,第505—506頁。

72朱瀅主編:《實驗心理學》,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

73B.H.坎特威茨著:《實驗心理學》,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

74J.B. Best著、黃希庭主譯:《認知心理學》,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0年版。

75K. M. Galotti著、吳國宏等譯:《認知心理學》(第3版),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

76M.W.艾森克、M.T.基恩著,高定國、肖曉雲譯:《認知心理學》,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

77P.薩伽德(P.Thagard)著、朱菁譯:《認知科學導論》,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

78Atkinson,R.L.,Atkinson,R.C.,Smith,E.E.,Bem,D.J.& NolenHoeksema,S.(2000).Hilgard's Introduction to Psychology(Thirteenth Edition).Harcourt College Publishers.

79Bachman,L.(1992).Psychological compensation:A theoretical framework.Psychological Bulletin,112,259—183.

80Baguley,T.,Payne,S.J.(2000).Longterm memory for spatial and temporal mental models includes construction processes and model structure.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53(2),479—512.

81Banerji,M.R.etal.(2000).Cognitive Psychology:A Student's Handbook.Hove,East Sussex,UK; Philadelphia:Psychology Press.

82Bauer,M.I.,JohnsonLaird,P.N.(1993).How diagram scan improve reasoning.Psychol.Sci.,4:372—378.

83Belkin,N.J.,Brooks,H.M.,&Daniels,P.J.(1987).Knowledge elicitation using discourse analysi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nMachine Studies,27,127—144.

84Berry,D.C.,Dienes,Z.(1993).Implicit learning:the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issues.UK: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Ltd.

85Birnbaum,M.H.(2008).Evaluation of the priority heuristic as a descriptive model of risky decision making:comment on Brandst¨atter,Gigerenzer,and Hertwig 2006.Psychol.Rev.115:253—60.

86Byrne,R.M.J.,JohnsonLaird,P.N.(1989).Spatial reasoning.Journal of Memory and Language,28,564—575.

87Caramazza,A.(1976).Right hemispheric damage and verbal problem solving behavior.Brain and Language,3,41—46.

88Carlson,R.A.(1992).Starting with Consciousness.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ology,105,598—604.

89Cave,K.R.,& Wolfe,J.M.(1990).Modeling the role of parallel processing in visual search.Cognitive Psychology,22(2),225—271.

90Cherry,E.C.(1953).Some experiments on the recognition of speech with one and two ears.Journal of the Acoustical Society of America,25,975—979.

91Chi,M.T.H.(2000).Selfexplaining expository texts:The dualprocesses of generating inferences and repairing mental models.In:Glaser,R.Advances in Instructional Psychology.Hillsdale,N.J.: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161—238.

92Chi,M.T.H.,Siler,S.,Jeong,H.,Yamauchi,T.,&Hausmann,R.G.(2001).Learning from tutoring.Cognitive Science,,25,471—533.

93Chou,K.L.,Lee,T.M.C.,Ho,A.H.Y.(2007).Does mood state change risktaking tendency in older adults? Psychol.Aging,22:310—18.

94Clement,J.A.(1983).Conceptual model discussed by Galileo and used intuitively by physics students.In:Gentner D.,Stevens,A.L.Mental Models.Hillsdale,NJ:Erlbaum,325—340.

95Costermans,J.(1992).Confidence level and feeling of knowing in question answering:The weight of inferential processes.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ical:Learning,Memory and Cognition,18,142—150.

96Crawford,J.R.,Garthwaite,P.H.(2006).Methods of testing for a deficit in single case studies:evaluation of statistical power by Monte Carlo simulation.Cogn.Neuropsychol,23:877,904.

97Deutsch,J.A.,& Deutsch,D.(1963).Attention:Some theoretical considerations.Psychological Review,70,80—90.

98Dienes,Z.& Berry,D.(1997).Implicit learning:Below the subjective threshold.Psychonomic Bulletin & Review,4(1),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