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十國亂世,中原戰亂動蕩不安。公元936年,後唐河東節度使石敬瑭因受末帝李從珂所逼迫,無奈起兵造反,隨後,李從珂得知號召天下兵馬討伐。為對抗李從珂的征討,石敬瑭決意爭取契丹出兵,向遼太宗耶律德光許諾割讓幽州節度使趙德鈞、趙延壽父子所占據的幽雲十六州。後唐滅亡後晉建立,石敬瑭自稱兒皇帝以父事契丹,從此中原開始受到來自北方遼國的軍事威脅。公元959年,周世宗柴榮北伐遼國,奪取南關十一縣,不幸世宗因病班師,不久世宗駕崩。
公元960年正月初四,後周殿前都點檢趙匤胤發動陳橋兵變,建立宋朝取代後周。北宋立國以後,逐步完成統一中原大業,開始將重心指向了北方。太平興國四年,宋太宗攻打北漢大捷,隨後轉頭而出兵伐遼,不料兵敗高梁河,從此宋遼兩國戰事不斷。雍熙北伐失利後,遼軍多次大舉南侵,因宋將楊延昭鎮守邊關,所以遼軍始終無法南下中原,宋遼兩國開始長時間的對峙狀態。
公元1003年冬,北宋真宗鹹平六年,遼聖宗統和二十一年,遼國承天皇太後蕭綽決定派其弟遼兵馬大元帥蕭天佐調集三十萬大軍南下侵犯宋境。遼軍前鋒侵犯邊境,宋朝大將楊延昭領兵迎戰卻被其暗箭所傷隻得回京養傷,由副將楊嗣駐守邊關。戰報經八百裏加急送入京師汴梁,聞聽邊境示警,滿朝文武無不震驚。真宗皇帝趙恒急召大臣商議如何禦遼抗敵。
“今日接到邊關密報,蕭太後將派蕭天佐率三十萬大軍南侵。如今其前鋒小股兵力常滋擾邊境,估計明年將大舉進攻,不知眾卿可有對策呀?”
真宗此時的麵色神情還是十分自然,但真宗的內心卻是忐忑不安,殿上的所有大臣內心也是如翻江倒海般難以平靜。主戰還是主和對大臣們來說至關重要,所有人都搖擺不定。主和可遼軍來勢洶洶,議和一旦喪權辱國他們就成了千古罪人,但主戰誰又能擔起領兵禦敵的重任呢?
“啟奏聖上,臣以為遼軍來勢洶洶,我軍難以抵擋其騎兵。不如盡早南遷避戰,以保宗廟,避其鋒芒。”身為參知政事的丁謂勸真宗南遷馬上就得到了不少大臣的支持,樞密使王欽若也主張南遷。真宗讓他們一說也有些心動了,“眾卿既然主張南遷,不知應該遷往何地呀?”
“聖上,臣以為升州旁的紫金山如蟠龍在臥有帝王之氣,又有長江之險可擋遼兵,此地當為王都所在。”王欽若是金陵人想遷往升州這個目的不少大臣都心知肚明,而且懷著這個心思的也不隻他一個。丁謂是cd人,他也想趁機將都城遷往cd。“啟稟聖上,依臣之見益州乃天府之國,物產豐富,又有山川之險,不如迀都益州。”
“哼”王欽若對丁謂不屑一顧,“丁參政,入蜀難,出蜀亦難。若遷都益州恐怕日後也難以收複故地了吧,莫非忘了昔日諸葛亮北伐之艱難。”
“王樞密,南遷金陵也未必是最佳選擇,當日我太祖皇帝滅南唐,南唐有長江之險不也沒有擋住我大宋的精兵嗎?自古凡是定都金陵的王朝哪一個不是短命王朝,我大宋豈能步之後塵。”
丁謂和王欽若相執不下,大臣們也是各執幾見但也沒有議出一個結果來。這時,隻聽得殿外有人大嗬一聲“凡膽敢言南遷者當斬。”眾人回頭一看,隻見一人身著大紅蟒袍走上殿來,正是宰相寇準。
“老臣寇準拜見聖上,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寇相免禮”真宗見到寇準馬上就找到了主心骨,神情也放鬆了許多。“剛才寇相所言是反對南遷,不知寇相可有良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