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做事的風格而言,有的人習慣於投機鑽營,有的人習慣於穩步前進;有的人好高騖遠,有的人喜歡腳踏實地。其結果往往也體現出這樣的規律:越是放低調門、眼睛向下踏實做事的人,越能登得高、走得遠。
眼高手低害人不淺
“千裏之行,始於足下”,要想成就大事就必須要從小事做起,眼高手低是做人做事的大忌,隻有腳踏實地才能把夢想化為現實。
有些人總是有很高的夢想,他們不屑於眼前的這些小事。旁人在他們眼中,也大多是一群庸庸碌碌之輩,談不上有什麼共同語言。但在最初交往時,人們往往會被他們表麵的雄心壯誌所迷惑,老板也會認為他們是難得的棟梁之材。而事實上,他們眼高手低,大部分時間都沉浸在自己宏偉的夢想中,長此以往,他們不能也不會做出什麼成就,曾經的雄心壯誌難免會變成同事們茶餘飯後的玩笑。除非他們幡然悔悟、奮起直追,否則,等待他們的往往是慢慢沉淪,或者跳到其他的公司去繼續發牢騷,即使這樣,同樣的悲劇也難免再次上演。
郭英畢業於某大學外語係,她一心想進入大型的外資企業,最後卻不得不到了一家成立不到半年的小公司“棲身”。心高氣傲的郭英根本沒把這家小公司放在眼裏,她想利用試用期“騎馬找馬”。
在郭英看來,這裏的一切都不順眼——不修邊幅的老板,不完善的管理製度,土裏土氣的同事……自己夢想中的工作可完全不是這麼回事啊。“怎麼回事?”“什麼破公司?”“整理文檔?這樣的小事怎麼讓我這個外語係的高材生做呢?”“這麼簡單的文件必須得我翻譯嗎?”“就一篇小報告而已,為什麼自己不寫要我幫忙呢?”“噢,我受不了了!”
就這樣,郭英天天抱怨老板和同事,雙眉不展、牢騷不停,而實際的工作卻常常是能拖則拖,能躲就躲,因為這些“芝麻綠豆的小事”根本就不在她的思考範圍之內,她夢想中的工作應該是一言定千金的那種。嗬,夢想為什麼那麼遠呢?
試用期很快過去,老板認真地對她說:“我們認為,你確實是個人才,但你似乎並不喜歡在我們這種小公司裏工作,因此對手邊的工作敷衍了事。既然如此,我們也沒有理由挽留你。對不起,請另謀高就吧!”
被辭退的郭英這才清醒過來,當初自己應聘到這家公司也是費了不少力氣的,而且,就眼前的就業形勢,再找一份像這樣的工作也很困難啊。初次工作就以“翻船”而告終,這讓郭英萬分失望與後悔,可一切都已晚矣!
有些人則不同,他們也有很高的夢想,但他們不會每天都深陷於幻想中難以自拔,他們會製訂好切實可行的計劃,從現在的工作開始做起,從一點一滴的小事做起,並這樣毫不鬆懈地堅持下去。他們知道除非是他們努力把事情做成,否則什麼也不會發生。就這樣,他們一步步地默默努力著。終於有一天,他們晉升成為公司的骨幹,所有人都不禁會大吃一驚,但仔細回想,這一切其實純屬正常,畢竟天助自助者。夢想對於他們,已經變成了活生生的現實。
李妍就是靠低調的做人風格,踏實的工作態度,讓自己脫穎而出的。
李妍大學一畢業就去了南方,然後順利地在一家跨國公司找到了一個職位。
上班的第一天,李妍就發誓要讓自己成為公司裏的不可或缺者之一。
負責的工作是檔案管理,資源管理專業出身的她很快就發現了公司在這方麵存在的弊端。她開始連夜加班,大量查閱資料,運用所學的理論知識寫出一份係統的解決方案,並將公司內部工作運行流程、市場營銷方式以及後勤事務的規範,也整理出一套完整的方案,然後一並發到行政經理的電子信箱中。沒過幾天,行政經理就請她到公司的餐廳喝咖啡,離開時語重心長地拍了拍她的肩頭:“公司對勤奮的人,向來是給予足夠的空間施展才華的,好好努力。”
李妍更加勤奮地努力工作。公司想競標一個大商廈周圍的霓虹燈方案,同事們整天翻案例找朋友,忙得焦頭爛額。李妍白天做自己分內的工作,晚上卻通宵不眠熬紅了眼做方案文書。競標前一天交方案時,李妍去得最晚,行政經理不解:“你們部門已經交來了。”李妍充滿信心地看著他說:“這是不一樣的!”競標的當天,各種方案一下子被否決掉好幾份,公司高層開始緊張,決定試試李妍的方案。這一試就讓李妍為公司立下了汗馬功勞。
第二天,消息就傳遍了整個公司,大家都知道了人事資料管理科有個叫李妍的人很出色。
一個月之後,公司人事大調整,原來的部門經理調去別的部門,新來的行政任命文件上赫然印著李妍的名字。在同事們複雜的眼光裏,李妍收拾好自己的東西,邁著悠閑的腳步走進了18層那間豪華的辦公室。
想一想你周圍的人們,像郭英或者李妍這樣兩種截然不同的人應該都不在少數。也許你會對那些剛開始豪情萬丈的人充滿由衷的向往,忍不住在心中勾畫起自己的藍圖來。這樣做是沒有錯,每個人都應該有自己的理想,但理想一定要切合實際,更重要的是,你要做好行動的計劃和準備,要通過自己的努力實現理想。因此,那些像蜜蜂般踏實努力工作,並取得了一定成績的人才是真正值得我們去學習的。畢竟,每個人來公司都是要做一些事情的,隻有空想是不行的,如果每天都沉浸在自己的夢想中,以至於耽誤了正常的工作,想做的還做不到,該做的又不去做,老板會繼續需要你嗎?同事們會視而不見,毫無怨言嗎?
一個浮躁、眼高手低的人是很難做到低調的,大多數年輕人抱著過高的目標接觸現實環境時,感到處處不如意,事事不順心,於是就整天高調地抱怨。也許,這樣的人隻有在理解了低調的內涵時,才會減少一些碰壁的機會。
成功需要踏實的雙腳,而不是幻想的翅膀
一些人總是羨慕別人的成功,希望自己有朝一日也能取得如此成績,可是卻不肯踏踏實實的努力,隻在自己幻想取得的成績上,沾沾自喜。總有一天,真相會敗露,到那時,自慚形穢的無地自容,才明白是虛榮害了自己。
愛默生告誡我們:“當一個人年輕時,誰沒有空想過?誰沒有幻想過?想入非非是青春的標誌。但是,我的青年朋友們,請記住,人總歸是要長大的。天地如此廣闊,世界如此美好,等待你們的不僅僅是需要一對幻想的翅膀,更需要踏踏實實的兩隻腳!”
一年夏天,一位來自馬薩諸塞州的鄉下小夥子登門拜訪年事已高的愛默生。小夥子自稱是一個詩歌愛好者,從7歲起就開始進行詩歌創作,但由於地處偏僻,一直得不到名師的指點,因仰慕愛默生的大名,故千裏迢迢前來尋求文學上的指導。
這位青年詩人雖然出身貧寒,但談吐優雅,氣度不凡。老少兩位詩人談得非常融洽,愛默生對他非常欣賞。
臨走時,青年詩人留下了薄薄的幾頁詩稿。
愛默生讀了這幾頁詩稿後,認定這位鄉下小夥子在文學上將會前途無量,決定憑借自己在文學界的影響大力提攜他。
愛默生將那些詩稿推薦給文學刊物發表,但反響不大。他希望這位青年詩人繼續將自己的作品寄給他。於是,老少兩位詩人開始了頻繁的書信來往。
青年詩人的信一寫就長達幾頁,大談特談文學問題,激情洋溢,才思敏捷,表明他的確是個天才詩人。愛默生對他的才華大為讚賞,在與友人的交談中經常提起這位詩人。青年詩人很快就在文壇有了一點小小的名氣。
但是,這位青年詩人以後再也沒有給愛默生寄來詩稿,信卻越寫越長,奇思異想層出不窮,言語中開始以著名詩人自居,語氣越來越傲慢。
愛默生開始感到了不安。憑著對人性的深刻洞察,他發現這位年輕人身上出現了一種危險的傾向。通信一直在繼續,愛默生的態度逐漸變得冷淡,成了一個傾聽者。
很快,秋天到了。愛默生去信邀請這位青年詩人前來參加一個文學聚會。他如期而至。在這位老作家的書房裏,愛默生問這位青年人:“後來為什麼不給我寄稿子了?”
“我在寫一部長篇史詩。”青年詩人自信的答曰。
“你的抒情詩寫得很出色,為什麼要中斷呢?”
“要成為一個大詩人就必須寫長篇史詩,小打小鬧是毫無意義的。”
“你認為你以前的那些作品都是小打小鬧嗎?”
“是的,我是個大詩人,我必須寫大作品。”
“也許你是對的。你是個很有才華的人,我希望能盡早讀到你的大作品。”愛默生有點無奈地說。
青年詩人完全沒有聽出愛默生的無奈,而是很自傲地說:“謝謝,我已經完成了一部,很快就會公之於世。”
文學聚會上,這位被愛默生所欣賞的青年詩人大出風頭。他逢人便談他的偉大作品,表現得才華橫溢,鋒芒咄咄逼人。雖然誰也沒有拜讀過他的大作品,即便是他那幾首由愛默生推薦發表的小詩也很少有人拜讀過。但幾乎每個人都認為這位年輕人必將成大器。否則,大作家愛默生能如此欣賞他嗎?
轉眼間,冬天到了。
青年詩人繼續給愛默生寫信,但從不提起他的大作品。信越寫越短,語氣也越來越沮喪,直到有一天,他終於在信中承認,長時間以來他什麼都沒寫。以前所謂的大作品根本就是子虛烏有之事,完全是他的空想。
他在信中寫道:“很久以來我就渴望成為一個大作家,周圍所有的人都認為我是個有才華有前途的人,我自己也這麼認為。我曾經寫過一些詩,並有幸獲得了閣下您的讚賞,我深感榮幸。使我深感苦惱的是,自此以後,我再也寫不出任何東西了。不知為什麼,每當麵對稿紙時,我的腦中便一片空白。我認為自己是個大詩人,必須寫出大作品。在想象中,我感覺自己和曆史上的大詩人是並駕齊驅的,包括尊貴的閣下您。在現實中,我對自己深感鄙棄,因為我浪費了自己的才華,再也寫不出作品了。而在想象中,我是個大詩人,我已經寫出了傳世之作,已經登上了詩歌的王位。”
在信的末尾他誠懇地寫道:“尊貴的閣下,請您原諒我這個狂妄無知的鄉下小子……”從此後,愛默生再也沒有收到這位青年詩人的來信。
那些成功的人總是看似一夜成名,實際上是以他們投入的無數心血作為基礎的。不要以為成功是一件多麼容易的事,一個人能夠站在成功之巔,他依靠的不僅是自己的才能,而更多的還有他腳踏實地堅持不懈的努力。如果你想取得成功,就請你放下縹緲的幻想,正確衡量自己的能力,從腳下開始!
要理解實幹重於虛名的意義
有大智者知道,任何人都不可能隻憑虛名而無實際能力長久地屹立。因此,他們在工作過程中不會投機取巧,而是認認真真踏踏實實地做自己的工作,這在那些重虛名的人眼裏,也許應該算作是一種糊塗,或者是傻吧。可是,時間和成績會證明一切。所以,那些看似糊塗,老實的人,實際上並非真糊塗,而是他們比別人更具有長遠的眼光和深刻的思想。
世上有以金錢財富為榮者,有以職稱名譽為榮者,有以文憑服飾為榮者……然而,這些東西都不能表明一個人的真實價值。如果一個人不是通過自己的勞動和創造,為社會和他人做出自己應有的貢獻,如果不是堅持正直、誠實、高尚的人格,那麼一切財富、地位、職稱、文憑、服飾,以及華而不實的“知名度”,都不過是掩蓋其真相的假麵具。而這假麵具也終究會有被揭穿的一天。
俗話說:發光的並不都是金子。而金子卻一定會發光,我們還是應該分清人生的真實和虛假,力求真實而高尚的人生。
一次老同學聚會上,誰也沒想到阿昆是混得最好的人,更沒想到的是,從畢業至今,他竟然在一個公司待了10年!10年,現在還有誰會在一家公司幹上10年?能做5年就已經是奇跡了,他現在是一家外資企業的生產總經理,年薪20萬。他是自己開小車來的,全班僅他一個。不少同學們齊聲向他討教成功之道,誰知他隻有一句話:“我隻為今天的牛奶。”
他說:“其實我也曾想過換個環境,但現在的工作這麼難找,再說,你又不能保證新工作會比原來的好,與其這樣浪費精力,倒不如全身心投入到現在的工作上去,多學點東西。我在生產線待了三年,然後當技術員兩年,後來當上了副經理,現在把副字去掉了。為今天的牛奶努力吧,兄弟們,別一山望著一山高。我們常說‘牛奶會有的,麵包也會有的’,可是我們必須得為今天的牛奶努力,不然一切都沒有了。”
對一個聰明人來說,每一天都是一個新的開始,你當然可以謀劃自己的理想和前程,甚至可以放眼世界尋找更好的機會,但不要忘了我們首先得為“今天的牛奶努力”,在每個“今天”執著、踏實地走好每一步。
然而今天有一種說法叫做:光有埋頭苦幹的精神不行,還得會搞關係。許多人認為現在學會做人比幹好工作更重要,會“做人”的人吃香,而一門心思幹工作,不過是“傻幹”,是糊塗,得不到一點好處。有人結合自己的親身經曆得出了“光靠實幹要吃虧”的結論。為什麼有人會欣賞“既要幹工作更要拉關係”的觀點呢?問題恰恰出在沒把“做什麼人”、“做老實人是否吃虧”等問題搞清楚。
有些人受社會上流傳的“幹得好不如關係硬”、“辛苦幹一年,不如領導家裏轉一轉”等歪理的影響,片麵相信關係是萬能的,導致價值取向和思想道德標準發生偏移,曲解了做人的真諦,把做人之道庸俗化了。如何做人,可以反映出一個人的人生態度、道德情操和思想境界。我們不否認身邊確有極少數人靠拉關係得到“回報”和“好處”,但絕大多數是靠實幹獲得進步的,這也是事實。靠實幹贏得進步,才有做人的尊嚴,才能受到他人的敬佩。
《飯後閑話》中寫道:達爾文寫《物種起源》用了28年,徐霞客寫《徐霞客遊記》用了34年,哥白尼寫《論天體的運行》用了36年,托爾斯泰寫《戰爭與和平》用了37年,馬克思寫《資本論》用了40年,歌德寫《浮士德》用了60年。
真讓人感歎,我們同時能想到相似的數據:愛迪生發明蓄電池,試驗了一萬多次才告成功;諾貝爾研製無煙炸藥,屢敗屢試,煎熬八年才出成果;居裏夫人於1350多個日夜裏重複著髒重的體力勞動,才從8噸瀝青鈾礦殘渣中提煉出1克(八百萬分之一)的鐳;陳景潤為證明“1 1”,拖著嚴重衰竭的病體,頂著種種無知的嘲諷,於鬥室中、油燈下埋頭演算……
以上人物,以文學藝術或科學技術的巨大成就,為人類社會的進步做出了傑出的貢獻,按通常的理解,他們都有卓絕的聰明才智,都屬於天才。然而,這裏非但沒有讀出他們的聰明才智,反而讀出了他們非凡的糊塗勁來。寫一部書,有的數十年,有的盡畢生精力,能說不糊塗?而另外幾位,除了幾近瘋狂地埋頭於自己的選擇,簡直不知世上還有其他可愛的事物,能說不糊塗?我們的世界豐富多彩,人生可享受的美妙也多不勝數,許多聰明的人,有條件享受的,就去充分享受,沒條件享受的,也挖空心思創造條件享受。哪像他們,糊塗到這般地步,連常人應有的享受,也隨便放棄了,而且千方百計自找苦頭來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