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章 此生彼生同俱生(上)(1 / 3)

寫在卷首的話:筆者寫作這一部泰山黃泉祭,一開始就是隨性而為,沒有太大的期望值。沒成想無心插柳之下,倒反迎來人生中第一次網文簽約的機會,如此來不得不慎重也格外感到壓力,又加上行文倉促,構思並不圓滿,所以常有斷更。

自本卷開始,筆者將連續改編幾個傳統的民間故事,以求連綴通暢,達成所願,也將不再斷更。

…………………………

就在陳棺生在水庫邊上福至心靈,化開心結,求證大成境界的同時,遙遠的南疆十萬大山之中,正有一隊遊客打扮的人沿著崎嶇荒寂的山道,一步步艱難地行進著。

如果走近了仔細去看的話,會發現這些人絕不是普通的驢友。

別的不說,要知道普通結伴探險的驢友,是不可能背著如此沉重的行囊的。行走荒郊野外徒步行遊,最忌諱的就是帶太多的裝備。

徒步探險畢竟是一種旅遊方式,裝備太多太過沉重,體能消耗自然就大,一路上哪有功夫去欣賞沿途的秀美風光?這是其一;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萬一遇上了什麼意外,比如山洪泥石流之類,往往反應不及。

徒步行遊,攜行裝具一定要以輕便耐用一物多用為原則,可這些人不然,每個人身上的裝具少說也有四五十斤,甚至還有人肩扛背抬,這哪裏像是徒步行遊,安營紮寨常駐倒還說得過去。

當然了,也不排除某些驢友體能很好,就是喜歡多裝備些東西,畢竟十萬大山多是原始森林,對外聯絡不便,東西多一些有備無患嘛。

隨行二十多人每個人身後腰間都別著長槍短炮,帶著大量的槍支,這就不是普通遊客能夠做到的了。

這一行人之中,還有兩乘軟轎,隊伍最前方的軟轎裏坐著的是一個大約四十餘的男子,麵容溫潤,雙目有神,頷下留著些短須,相貌堂堂,神情安詳,時不時擺弄著手中的一副古意斑駁的羅盤。

隊伍中央的那乘軟轎裏的人也是個男子,瞧年歲與前方那人相仿,神情威猛,臉上棱角分明,鷹隼一般的眸子不時閃過淡淡的寒光,望之令人生畏。不過如果不看他的眼睛的話,其人倒也算得上剛毅儒雅,頗有氣度。

眼看天色將晚,坐在後麵軟轎之中的人對隨行保衛的一個大約二十七八年紀的人說道:“袁飛,通知大家就地休息,紮好帳篷以後,叫梁大師來一趟。”

原來,前麵那乘軟轎裏的中年男子叫梁易,在國內風水堪輿界是個驚天動地的人物,尤其精擅地氣堪輿風水尋巒之術,是個有真功夫的地師。

莫看梁易不過四十出頭的樣子,本人其實已經收山好幾年了,一般人莫說找他親自尋龍點穴,便是想見他本人一麵都是極難。

後麵這乘軟轎之中的人叫盛頂天,江湖人稱盛六爺,腳踩黑白兩道,是個手眼通天的人物,不過很少有人知道他還是早已在大陸銷聲匿跡的青幫成通字輩老頭子。

青幫是個頗有些曆史淵源的幫會組織,創始於清朝雍正年間,離現已有三百多年曆史,最早是靠漕運起家而後代代沿革。和別的幫會組織不同,青幫自從創幫以來,從無幫主之說,講究師承輩分,等級森嚴,拜師儀軌複雜,入幫考察比較寬鬆。

什麼叫做入幫考察寬鬆?

青幫在過去尤其是清代,終究是個地下幫會,為了保證幫會安全,自有一套行事的切口和暗語,對得上的就是本家兄弟。不過青幫講究師承,經常彼此師父之間意見不合作風相悖甚至所學也不同,弄得彼此同幫會之間也不好辨認甚至相互為仇,鬧出不少笑話。

為了廣納賢才,青幫有一個比較特別的對外的方式叫做“許充不許賴”。意思就是即便是你沒有經過開香堂拜師的過程,也可以對外自稱是青幫,真正的青幫中人不但不會出頭幹涉,甚至還會直接認可你青幫的身份,但是隻要你充了就不準賴,賴的話就以叛徒論處。

今日的盛頂天就是許充不許賴的典型。

自從太祖開國之後,青幫作為反動會道門的典型被政府取締,在大陸就此銷聲匿跡,不過有也有些幫中殘餘遁身海外重建了青幫,成為海外頗有名氣的黑幫組織。盛頂天早年赴國外打拚,被當地人欺負狠了,於是對外自稱青幫通字輩,同時按照青幫的規製,其手下所帶領的人都為他的徒弟,也就是悟字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