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章 是你偷走了自己的時間(1 / 3)

缺乏對時間的信念,行動缺少計劃性,做事喜歡拖延,工作不投入,被無聊所打敗,不懂得拒絕,陷入欲望的陷阱……偷走時間的“神偷”簡直不計其數。然而,揭開現象看本質,真正偷走時間的是誰?是你自己。如果你發自真心熱愛生活,珍惜時間,上進心強,誌向遠大,那麼任何“神偷”都沒法在你身邊出現。人與動物最大的區別在於,具備主觀能動性,對時間的能動性我們往往沒有充分地發揮。因而,改變觀念和心態,改進行為和習慣,並追求人格完善,在時間管理上才能逐漸占取主動地位。

1.立即行動,不要讓“等”扼殺了時間朗費羅說:“不要老歎息過去,它是不再回來的;要明智地改善現在。要以不憂不懼的堅決意誌投入撲朔迷離的未來。”富蘭克林說過:“如果有什麼需要明天做的事,最好現在就開始。”拉美諺語中也有這樣的句子:丟失的牛羊可以找回,但是失去的時間卻無法找回。確實,世界上最寶貴的就是時間,最值得珍惜的就是今天,所以我們提倡“活在當下”,因為把握住今天,勝過兩個明天。

有這麼一家總資產達數億美元的大型跨國集團,其掌門人對手下所有的員工提了一個要求,那就是每天開始工作前必須背誦一句話:“現在開始!”現在開始!多麼簡潔有力的話。短短幾個字簡直稱得上是對時間浪費行為的克星。生活中是不是經常有這種情況出現,感覺自己腦袋空虛,渾身沒勁,什麼都不想幹。但同時心中也明白有許多事必須要做。這時應該怎麼做?馬上跳起來,將懶散趕到九霄雲外,大聲說:“現在開始!現在就做!現在行動!”你甚至可以把這些話設置成電腦的屏保,以便自己隨時瞟到了,心靈上多少會有些震動。懶懶散散、拖拖拉拉有什麼好處呢?隻會讓你付出巨大的代價,雖然不是直觀的財富上的。你今天認真學習了一段英語文章,閱讀並領會了關於某國際企業的一篇報道,或許在以後的某次麵試中就能派上用場。

或許你說,我需要時間提前進行思考和製訂計劃,不然工作就無法很好開展。思考和計劃固然重要,但行動才是關鍵。“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即光思考不行動隻會讓你越來越倦怠。放到眼前的工作中,用更實際的說法便是,思考和計劃不會讓你得到報酬,隻有工作成果才能。當你意識到自己在猶豫的時候,警告自己馬上打住,立刻行動!養成果斷作決定的習慣是絕對必要的,尤其對經常麵臨高強度工作任務和壓力的現代上班族而言更是如此。

有成功者的原則是,做出每一個必須的決定使用60秒,不管它有多重要。具體做法是,一旦在足夠的準備後要做一個決定,先打開一個定時器,隻給自己60秒時間,這要求自己必須果斷。比如一名主管,一天麵對的事務包括:要處理老板剛下達的指示,要去外麵親自聯係相關合作人,要對下屬開展培訓工作。那麼,他最好的做法是,拿起一個就開始做。現在需要向老板上交那個報告,確定一個主題立刻開始寫。拖延隻會讓你的思想處於停滯狀態,不知該寫什麼,從而越發覺得無從下筆。

有些人經常遲遲不願作決定,或認為單靠自己做不出正確決定,這樣一來便養成了拖延的習慣,而拖延有什麼好處呢?通常一天又一天往後推遲,隻會導致消極的後果,所以就算你麵對兩難或非常複雜的處境,咬咬牙無論如何決定向左還是向右吧。即使是個錯誤的決定,你也很快就能發現。許多人可能會用超過60秒或用60秒的幾倍的時間來決定午飯該吃什麼。你是不是也經常為吃什麼而犯愁?而你有沒有想過其中的時間成本呢?好了,醒醒吧——如果你無法決定吃什麼,抓起手邊的一個蘋果或一根香蕉就開始吃,那麼在確定你到底想要吃什麼以前,水果或許已經填飽你的肚子了。如果你的大腦說,除了水果之外肚子還要吃點別的,那最好迅速決定。吃什麼都一樣能讓你果腹,並不會對腸胃造成多麼明顯的影響,因而你完全可以加快決定速度,這樣你可省出時間來思考並實施下一步工作計劃。

研究表明,世界上最優秀的管理者都沒有猶豫不決的“惡習”,他們對猶豫不決都有著極強的免疫力。也就是說,他們在麵對偏愛或者矛盾狀況的時候會迅速、大膽地做出決斷。當今的許多實業家都是非常善於迅速作決定的人,他們明白,如果等到準備充足了才開始行動,那麼機會早就不屬於自己了。當你無路可退的時候,你隻能依靠自己的經驗和直覺,盡可能快速地作出決定。如果實在不能當即決定,就先放到一旁,等忙完其他重要事務再抽時間考慮並作決定。大把的時間應該花在行動上,而不是決定本身。優柔寡斷是對時間的嚴重浪費,所以建議你也遵守這個原則,做出一個決定不要超過60秒。做一個堅決而直接的決定,由不確定轉變為確定,然後行動。出現錯誤就讓事實告訴你,這樣你就會積累足夠的經驗,從而作出正確而睿智的決定。

有抱負、有理想的年輕人大多心裏都有渴望,隻要找準了真正喜歡的方向那麼就堅定走下去。

2.簡化事務,做到不為效率憂慮

作為社會人,每個人所擔任的社會角色都是多方麵的。比如說,一個人是廠長,在家庭裏麵,他同時又是父親、丈夫、兒子。不同的社會角色要求他承擔的社會責任不同,因而要做的事情也就相當之多。如果處理不好,就會忙亂被動,成為一個忙忙碌碌的事務主義者。所以我們必須學會簡化事務處理,提高解決每個問題的效率。

而通過以下介紹的簡化方法和技巧,你會發現,它將會讓你發揮更高的工作效率,更快地處理要做的事,從而使你更加悠閑,沒有壓力。在我開始進行這個簡化的方法前,我們先來看看常用的時間管理體係包括哪些因素和程序。

第一,捕捉想法。所謂捕捉,就像蜘蛛逮蚊子一樣,隻要大腦中的想法出現,馬上寫下想到的那件事。在一定時間內記下你能想到的所有事情。

第二,整理事務。整理你的備忘錄或記事本,將每件物品都放在適當合理的位置。

第三,分析環境因素。根據你目前正在做的事情和你現在所處的情況,將你的計劃表劃分成幾個小部分。在你現有的處境、時間和精力允許的範圍內,你可以做任何需要完成的工作。基本上,你可以隨時決定你要做的事情。

第四,設定時間提示。就是在一定的時間節點提示你下一步應該做什麼。

第五,分門別類。你可以使用簡單的字母體係,這樣比較容易把你當前正在做的事情進行歸類。

第六,目標。你應該站在更高處看你的目標和那些在每周回顧中應該完成的任務。

第七,每周回顧。一周過去,回頭檢查一下,你列在規劃係統中的每件事情是否各就各位,都在如實進行。

第八,“某天”“等待”。留一點空餘,這對你目前暫不打算做的事情和你必須等待別人配合才能完成的事情特別的有用。

第九,重新定義事業。任何需要你投入專注的精力,需要一個以上的實際行動來完成的事情都可以視為你的事業。

以上這些是傳統的時間管理體係最基本的要素或說步驟。我們可以對它加以改進,進行簡化。簡化之後,你就不必做一些原本必須要做的事情,節省不少時間去完成你真正應該做的事情。下麵就是如何簡化體係的步驟:

第一,減少你的任務。在你整理之前,可以避免的事情盡量砍掉不做。如果隻有3件事情需要你完成的話,實際上你並不需要對它們作出安排。這時你應該怎樣簡化時間呢?減少一些你需要做的事情。你可以減少任務,將任務分配在不同的時段完成,將有些任務推遲完成,不必做一些不那麼緊急的任務。

第二,關於捕捉。將大腦中可以想到的想法都記錄下來之後,接著你要作一個整理、分析,然後在行動開始之前,把重要的、必須當天完成的任務挑出來。你可以隨身攜帶一個便利的筆記本,隨時將事情記錄在裏麵。

第三,確立重中之重。明確了一天應該完成的所有任務,接下來問自己:哪3件事是這一天最重要、最應該完成的呢?找到答案後,將它們記錄在你筆記本的最開始一頁,如果采用電子記事本的話,那就將它們在電腦桌麵最上端標明。接下來你需要集中注意力分別完成3項任務,注意做每件事時保持精力高度專注,體現最高的效率。如果到晚上睡前完成了這3件事情,那你會感到今天很有成效了。

第四,集中解決。除了重要和重中之重的事情以外,一天之中你還需要處理很多的瑣事,不要因這些瑣事影響了最重要的事情的完成。為了讓自己工作更有效率,將這些雜事整理成一件事,然後找個時間段集中處理,最好是在工作時間將要結束之前來處理這些事情。比如,在上午工作快結束時、午飯開始之前的小時間段裏集中處理你的郵件;或下班之前理清你的個人文件,包括電腦裏的和桌麵上的。你可以在筆記本的下端列一個集中處理這些任務的列表。

第五,確立核心目標。目標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太多的目標反而會使你分散注意力,以致你最終或許一件事情也沒有完成。讓我們來製訂簡單的目標係統:今年上半年我努力完成一個小目標,下半年完成另外一部分小目標,今年我就集中注意力完成這一個目標。將時間範圍縮短,選擇一個更小的任務,要求自己在下一周或者接下來的兩周完成。然後便可以確立每天的目標,每天都朝著這個短期的目標努力工作。提醒自己,每天的重要任務中至少包括自己短期必須實現的目標中的任務。朝著一個目標奮鬥,不要太多,你就會實現你的目標。

這就是簡化事務處理的步驟和具體方法。它能讓你將注意力集中在最重要的任務上,提高了你的工作效率,將你的工作量保持在一個較為合理的範圍內,使你不至於整體處於高度的繁忙之中,同時又能高質量地完成你應該完成的任務。但是,在這個簡化體係中,有些細節你需要加以注意。

第一,對於工具,建議你使用小巧的、便於隨身攜帶的記事本,這個足夠。你可以將所有能想到的事情都記錄在本中,然後從中確定你認為最重要的事情,並將其他不重要的事簡化為一件事,分別在上麵寫下你的目標。如果你隻有一個工具的話,你就不必擔心你有太多的任務需要完成。

第二,關於每周回顧。如果你沒有太多的任務要完成的話,這一點並非必須。但是,你可以花上短短的10分鍾,來思考一下你下周應該完成的任務,確保到下周你可以將注意力集中在某一個或兩三個目標上,這對你更好地利用時間是非常有幫助的。

第三,關於“某天”“等待”,如果你想將這些也列入後麵的簡化體係,或許也可以發揮作用,這要看你麵臨的實際情況了。但如果你能做到將所有任務、事業、事務體係以及每日的生活都進行有效簡化,那麼就沒有必要說“等待”“某天”。

第四,關於分門別類也不是每個人都用得上。你可以運用網絡工具,比如穀歌的Docs、Gmail和Picasa等,將要做的事情記錄在網絡上,使用那些工具來歸類。如果你需要其中的任何文件,都可以直接上網查詢。

第五,對於時間提示,學會了簡化你的任務後,你就用不上它了。你可以使用穀歌日曆來記錄較為複雜的外景工作,以便盡量減少使用時間提示。但在提醒跟孩子有關的活動,或與牙醫或醫生的預約方麵,最好還是使用時間提示。

總而言之,任務越少,你越不需要去整理它們。你可以高效率地完成更少的事情,也就是說,你隻需將注意力集中投入到能夠帶給你最大回報的任務之上。因此,你需要學會運用最簡單的時間管理體係和工具,盡量減輕自己的壓力。

3.越早醒悟越好

當今的職場主力軍正被越來越多的80後所頂替。20~30歲不等,這是80後所處的年齡段。出生較晚的80後不過20歲出頭,年輕得叫人嫉妒,他們認為這輩子還有許多時間,先放縱、玩樂一下無妨。實際真的如此嗎?而接近而立之年的80後,卻絕少有這種心情了。他們開始哀歎青春不再,自己卻事業未成甚至一無所有,危機感、對未來的恐懼感逐漸襲上心頭。如果每個人,從自己中學開始就明白珍惜時間的重要,或者大學時就明白並抓緊時間學習,那麼,隨著年齡增長而產生的感慨、悔悟應該少很多吧?這就是在時間上醒悟得早晚的問題。

這不是什麼“相對論”。愛因斯坦確實曾用這樣的一個比喻解釋相對論:“一位先生和一位漂亮女孩在一起待上一小時,他會感覺像一分鍾。但如果讓他在火爐子上待上一分鍾,他會感覺比一小時還長。這就是相對論。”但是,愛因斯坦想要說明的並不僅僅是“觀測者對時間流逝的感知,參照係是至關重要的”,而是更進一步的“觀測者的精神狀態也許是對時間流逝感知的一個附加因素”。然而,對愛因斯坦來說是想當然的所謂“觀測者對時間流逝的感知,參照係是至關重要的”這個事實,即“時間並非對於每個人是勻速的,在某些人看來時間在加速前進,而另外一些人卻覺得時間的腳步很慢”,對很多普通人來說,卻是從未認真考慮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