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章 取法乎上(1 / 1)

表麵上看,國家,民族的強弱跟個人的生活沒有直接的關係。社會上很多losers,天天在抱怨買不起房,工資被平均了,覺得國家強的好處都被別人撈走了,自己過不好日子全是社會的錯,以為換個社會他們就可以有競爭力,可以過上高工資,住洋房的好日子。他們從來不從自己身上找原因,從來沒想過他們還可能會變得更糟。

駱大明在多次投機失敗陷入困境時,也想放棄自己的堅持,找一份工作,走上普通人的路,過著不好不壞,生不如死,比上不足,比下有餘的日子。就像國家在遇到困難時,也多次爆發“左”派“右”派的鬥爭,姓“社”姓“資”的爭論。中國到底有沒有必要堅持走自己探索的路?到底自己探索的路對不對,能不能走出來?如果像日本,韓國那樣,跟著別人的成功經驗,學習趕超,小日子過得也很不錯,也都進入世界高收入發達國家了。或者甚至像印度那樣,滿足於自己的世界,過世界三流民族的日子,好像也能過。反而是像蘇聯這樣,想做世界老大的,在跟高手的對決中失敗了,輸光了褲頭的,淪落到連二等民族都不如的境地了。

辯證法的思維一直在關鍵時候讓駱大明覺得他在思維上高人一等,在跟家人們爭論時,家人們並不能給出比他自己思考的更高明的解決困境的方案。因此他才能堅持認為自己沒有錯,遇到了困難不是他的想法出錯了,而是家庭的家底太薄,實力太弱了,在社會劇烈的競爭中無力取勝而造成的困境。這時候是“推倒重來”還是“咬牙堅持”,就不是那麼容易做抉擇的了。

隨著駱大明人生閱曆的增加,他慢慢認識到,其實很多看似冠冕堂皇的鬥爭爭論後麵,背後就是一個“利”字,無非就是長遠利益還是眼前利益,國家利益還是個人利益,而所有問題的解決也是利益分配的解決問題。他不由得佩服司馬遷早在千年前就在“史記”裏一語道破其中的奧秘,“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

解決”利“的問題,首先是解決產生”利“的問題,如果沒有”利“的來源,分配問題就會陷入僵局,中國曆史幾千年一直陷入新朝代興起,沒落,革命,改朝換代的死循環,關鍵就是一直沒有找到工業革命創造利益的發展道路。

而西方資本主義先是通過工業革命解決了”利“的源泉問題,再通過市場這個”看不見的手“的機製解決”利“的分配問題,比較好的把“利”各種矛盾巧妙地化解了。

中國想超越西方的資本主義模式,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必須在”利“的來源和分配問題上,顯示出其製度比資本主義製度有更強大的競爭力。否則中國堅持探索自己的發展道路就沒有意義,中國人民吃再多苦也是不值得的,都成了zz鬥爭的犧牲品了。

從曆史的經驗看,中國堅持探索自己發展道路的努力還是有必要的,因為不管是跟隨美國的日本還是對抗美國的蘇聯,都會在實力接近美國時被掠奪掉。這個世界,不管是自然界還是人類社會,競爭永遠是很殘酷的,不存在沒有競爭的美好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