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是需要塑造的,塑造是要有過程的。了解上述人格塑造的階段狀態,其意義在於:一是要懂得大學時期是人格塑造的決定性階段,大學生能否像他人一樣擁有健全的人格,完全取決於此時期自己的健康意識和健康行動,作為一個有智慧、有知識、有素質的大學生,應當有這種自我覺醒;二是要了解在塑造人格的過程中,有一個由外向內,即從人格簡單狀態到雙重狀態,再向理想狀態發展的過程。其中,人格雙重狀態實際上就是人格社會化過程的一種表現,是人對自我人格的意識與自覺。所以,人格雙重狀態從某種意義來講,是人格塑造過程的必經階段。懂得了這一點,我們就應該特別注意接受社會環境給予的教育,自覺主動地按社會的要求塑造自己。法律、道德規範、文明的生活方式與交往方式的要求,以及醫療保健事業,都在為人們創造良好的人格塑造環境,手中的這本書也在討論健全人格的學習與行動。應該按照這些要求來塑造自己,哪怕一開始先塑造出外在人格,穿戴好社會賦予自己的“外裝”,然後再由外在人格向內在人格轉化,使之合而為一。總之,大學生應當把健康概念提升到人格的高度去理解,把它看做人之為人的資格界定。要做一個人,做一個真正的人,就必須去追求健全的人格,不僅要有強健的體魄,還要有能適應社會的正常心態,更要具備最能達到人類理性的德行品格,向完美的人格狀態努力,做自己健康的主人。
做擁有健全人格的人,是人類尊嚴的要求,也是現代社會的呼喚。社會已經發展到這樣一個曆史階段,在這個階段如果沒有人格素質的現代化,社會生產和社會生活的現代化就顯得不可思議。一個國家可以從其他國家引進先進的科學技術和管理方法,但如果這個國家的國民素質缺乏賦予這些東西以生命力的現代人格素質,那麼,即使再先進的東西也是無用的。大學生是祖國現代化的未來,希望就寄托在你們身上。每一個大學生,都應把塑造自己的健全人格視做現階段的大事。
第二節維護和創造有益於健康的環境
一、環境的概念
環境相對於中心事物而言,是以人為主體的廣闊的外部世界。環境具有多層次、多結構、多功能、多變性的特點。從人體角度而言,一般來說環境是指有機體的內部環境(主要指生理環境)和外部環境(指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內部環境與外部環境交互影響、互相作用,形成主體與客體、主觀與客觀的密切關係。從廣義的哲學角度來講,環境包括物質環境與精神環境兩大類。物質環境又可分為自然環境(地球理化環境和生態環境)與社會環境(社會政治製度與經濟條件、人口、生產活動、家庭、學校或社會集體生活);精神環境包括社會文化因素(基礎文化專業科技知識的普及程度、倫理道德、社會文明程度、社會文化的遷移與矛盾等)、社會人際關係、緊張生活事件等。隨著現代工業化的發展,環境汙染的加重和人類生活習慣、生活方式的改變,環境對人體健康的影響問題日益突出,與環境有關的各種疾病如腫瘤、心血管病、腦血管病等也逐漸增多。因此,大學生必須學習一些環境知識,了解環境與健康的關係,懂得人體與環境的雙向適應與平衡,樹立環境保護意識,維護個人與社會公眾的健康。
二、影響人體健康的自然環境因素
人類活動不斷地影響著自然環境,引起環境質量的變化,這種變化又反過來影響人類正常的生活和健康。在生產活動方式比較簡單、規模較小時,人類活動對環境的影響不大。當生產迅猛發展,新的城市和工廠不斷湧現,人口急劇增加,工業廢水、廢氣、廢渣、化學農藥等有機合成物質、放射性物質和噪聲等嚴重汙染環境而形成公害時,這樣的環境就會嚴重地影響人體健康。
影響人體健康的因素大體可分為三大類:①化學性因素,如有毒氣體、重金屬、農藥等;②物理性因素,如噪聲和震動、放射性物質和射頻輻射等;③生物性因素,如細菌、病毒、寄生蟲等。其中以化學性因素對人體的危害最為重要。當這些因素進入大氣、水體和土壤,而且在數量上超過一定限度時,就能對人體構成危害。在大氣汙染中,各種有害氣體刺激呼吸道黏膜,引起一定的呼吸道症狀,如二氧化硫、氯氣、氟化氫等。最值得重視的是大氣中的灰塵,灰塵的粒徑越小,其表麵越大,在灰塵的表麵可吸附越多有害的物質,如強致癌物苯並芘,就是通過灰塵這個載體,突破呼吸道屏障,隨呼吸到達肺泡、經血液循環到達全身,經過沉積引發疾病。所謂“水汙染”,是指水體因某種物質的進入,而導致水體的化學、物理、生物或者放射性等方麵特性的改變,從而減少水的有效利用,危害人體健康或者破壞生態環境造成的水質惡化現象。人類大規模的生產活動需要大量的清潔水。在生產過程中,各種有毒、有害物可通過多種途徑進入水體。農牧業生產中農藥和化肥的大量使用及其生活汙水廢物的大量產生與排放,造成了世界各地每天有數以億噸的汙水廢液源源不斷地流入江、河、湖、泊,最終造成海洋的汙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