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頂級的“天才理財家”巴菲特,他的投資以穩健著稱。巴菲特對成功投資是這樣定義的:首先,賺錢不能利益熏心,貪心不能太重,不能性急。投資者如果不愛財則會失去動力,但是過分愛財的話則有可能收獲孤注一擲的大敗。投資者應該更加注重投資過程。其次,投資者要有耐心。這點可以拿股市舉例。投資的前提是企業真正的價值。首先清楚企業的價值,然後衡量價格,最後才決定買是不買。不要預測股價走向,隻要公司有真的價值,股價便宜,買好後就不應該擔心。再次,不要被他人的言行所動搖。別人讚同不讚同並不等於對或者是錯。隻要你收集的信息準確,判斷正確,就沒什麼可擔心的。如果你沒有準確的信息,就不要做決定。然後,要有自信。知識會增加自信,行動時不能魯莽草率。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自己應該清楚自己懂什麼,不懂什麼。不要對不了解的行業投資,不管你要幹什麼,一定要對你將要幹的這個行業有著深刻的了解,做好充分的準備工作,想好各種可能發生的問題以及應對方案。最後切記,不要借錢投資。這種做法無異於為自己增加了更大的風險,如若成功還好,否則將會負債累累,賠的血本無歸。
生於20世紀80年代末的小王,他的人生軌跡可謂中規中矩,大學畢業後憑著一紙文憑和若幹證書進入一家國企坐辦公室,上班一段時間後,他發現工作是如此的乏味,似乎一眼就看穿了一直到60歲退休之前的所有日子。由於住在家裏,每個月的薪水能落下幾百塊錢。可是這離他安家置業的理想相差太遠。
小王的工作非常清閑,每天簽發幾張憑證並送到承辦人的手裏,之後就沒有重要的事情需要去辦了。其他的時間要麼看書學習,要麼“偷菜”消遣。工作毫無壓力,他便關心起以前同學們的生活來。反正時間多的是,打電話也不要錢,了解一下昔日同學們的生活,既聯絡感情,又可以得到有價值的信息,何樂而不為呢?
小王用四天時間,將大學同班同學問候一遍。統計完三十個人的樣本,小王得出了這樣的數據:
3人創業;5人待業或找工作中;14人當白領—其中4人在民企,3人在台資企業,3人在外企,4人在國企;1人結婚當了全職太太;1人當村官;1人考上了公務員;5個人讀了研究生繼續深造。
量化到數據,小王心裏偷偷笑了起來,去掉結婚的、讀書的6個人,比起那無業的25%至少自己自食其力了。不比當官的同學們,自己的工資比起在外企裏麵拚命的同學並不低,但卻要清閑一萬倍,對他們來說,在上班時間拿電話跟同學神侃簡直是天方夜譚。至於那兩個靠技術開公司賣網站的實力派,每天起早貪黑的工作快一年了,剛剛把本錢賺回來。
小王心想:不比不知道,一比嚇一跳!原來我在這30個同學裏算是混得不錯的啦!雖然工作無聊得要死,但是穩定啊!而且工資不比他們少。慢慢熬吧。
可是一想到每天都在攀升的房價,小王又一臉的惆悵。
接下來,小王開始統計高中同學的收入。最後小王看了看自己統計的表格裏的數據,和大學同學的工作內容比例沒有太多的不同,隻是有幾個人學習太差又沒有門路,去工廠裏當藍領了。也有幾個同學在和別人做小買賣,但因為年齡、經驗和資金上的劣勢,並不能拿到太多錢卻總要忍氣吞聲。
小王並不覺得高中同學的生活對自己有什麼指導作用。他打算再統計一下初中同學的現狀,如果沒有太大不同,自己就準備繼續安心混下去了。就像韓寒說的,如果方圓百裏內都沒有勵誌典型,我為什麼要相信美好的未來呢?
可是和初中同學一聊,小王可是傻了眼,這次可是真的又體會了一遍“不比不知道,一比嚇一跳”的感覺,不過他變成了被鄙對象。
除去家裏有錢有背景的幾個公子哥,從重慶過來的張同學的事跡讓小王震驚無比:小張現在的月薪比自己年薪還要多一些!開店兩年,不僅買了大別克,還在新區月供了一套大三居。小王再無心研究其他同學的現狀了,挨到下班後,草草吃了飯又開始鬱悶為何處處比小張有優勢的自己卻差了這麼多。
躺在床上,小王輾轉反側,開始思考:小張爸爸是開廢品收購站的,這兩年經營不善,改行賣菜去了。自己爸爸在廠子裏當技術總監,30年前的大學生,吃香得很。而自己又是重本畢業,可是小張不過初中畢業。初中那會兒, 自己學習成績長期年級裏名列前茅;論人際關係,老師、同學都喜歡我,而他一見大場麵臉都白了。這小子學習不成,初中畢業就跟姑父賣煙酒去了,而我一路過關斬將拿到重本的文憑。無論家境還是能力,我都比小張優越很多,可是他咋比我富有那麼多呢?我又不比他笨,如果我創業,就算不比他強,但肯定會不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