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興十五年,山海關外的沈陽城內發生了一件大事。金熙宗駕崩,完顏亮自立為帝,並改國號為大清,自稱一國,,完顏亮意圖統一華夏,興國百業,發大軍南征宋朝,於是勵精圖治,鼓勵農業,整頓吏政,厲行革新,完善財製,並大力推廣漢化。
與此同時,西夏國君李仁孝結好金國,以穩定外部環境;重用文化程度較高的黨項和漢族大臣主持國政;設立各級學校,以推廣教育;實行科舉,以選拔人才;尊崇儒學,大修孔廟及尊奉孔子為文宣帝;建立翰林學士院,編纂曆朝實錄;重視禮樂,修樂書《新律》;天盛年間,頒行法典《天盛年改新定律令》;尊尚佛教,供奉藏傳佛教僧人為國師,並刻印佛經多種,這些都是為準備攻宋做準備。
隆興十六年,恰值孝宗升殿,文武官員朝參已畢,分班站立。隻見黃門官手持本章,來至金殿,俯伏奏道:“啟稟聖上,邊關告急本章,進呈禦覽。”近侍接本,擺在龍案之上。孝宗宗舉目一觀,上寫著“金國完顏兀亮領兵八十萬,來犯中原。西夏國主李仁孝領兵三十萬進軍陝西,十分危急,請速發救兵”等事。孝宗看罷大驚,便問兩班文武:“各位賢卿,可有方法擊退強敵?”頓時眾位大臣七嘴八舌,隻見嶽飛跪下奏道:“臣嶽飛願往!”眾大臣一見是嶽飛便立馬奏道:“聖上,嶽元帥與女真交戰多年,從未一敗,嶽元帥前往必定能擊退敵軍。”孝宗又說:“嶽帥年事已高,況且嶽愛卿乃我宋軍之軍神,倘若有閃失,不但有損你一世英明,更會挫傷我軍的銳氣。”嶽飛急忙說道:“臣自從跟隨先帝,一向衝鋒在前,臣寧願戰死沙場,也不願留在後方,臣請求掛帥出征。”孝宗又說:“嶽愛卿勇氣可嘉,可畢竟歲月不饒人啊。”此時,一旁的軍師周卿說道:“皇上,嶽元帥出兵雖好,但這次是西夏與女真兩國同時來犯,實力不可小覷,依臣之見,不如選出二路掃北大元帥,與嶽元帥兵分兩路,前去退敵。”孝宗隨即說道:這個方法倒可一試。傳旨,在京城校場舉行比武,勝者為帥。眾大臣道:遵旨。
另一邊,浩成在北平府內督促羅雲武藝。一日,浩成把羅雲叫來,問道:“雲兒,叔父這些年,該教的都教你了,如今關外敵軍虎視眈眈,朝廷正選二路掃北大元帥,你即日出發,奪取二路元帥,擊退敵軍。”羅雲隨即點頭答應,但羅雲問道:“叔父,那您為何不領軍征討,這樣豈不是對朝廷能如虎添翼。”浩成笑道:“不,不,不,雲兒,叔父奉命鎮守關內,不可輕動,快去吧。”於是,羅雲拜別浩成夫婦後便前往京城。
一月之後,羅雲前往京城。隻見京城繁華無比,羅雲見城門口貼有皇榜,羅雲上前一看,原是招榜選取二路掃北元帥。羅雲欲想取下,豈料被守城軍士叫住:“住手,你看清楚了,那可是皇榜。”羅雲笑道:“我當然看清楚了,那可是招二路元帥的皇榜!,我接下來,是要去參加比武的。”那軍士冷笑道:“我看你乳臭未幹,不知天有多高,地有多厚,就你也想爭二路元帥,且不說這中原,就說這京城高手如雲,恐怕你連比武的資格都爭不到!。”羅雲笑道:“有沒有資格,比一比,才能知道吧。”那軍士問道:“你知道當年北伐,名震天下的嶽飛嶽元帥嗎?。”羅雲答道:“久聞大名,如雷貫耳,想當年,嶽元帥北伐的時候,那可是所向無敵啊。”軍士又說:“那他的武功如何。”羅雲說:“武功是了得,可現如今,人才輩出,他還是不是所向無敵那可就很難說了。”軍士正要回敬,此時一員武將大聲叫道:“小夥子說得沒錯。”眾人一看,原是嶽飛嶽元帥,隻有那羅雲不識。那嶽飛如今已經三十九歲,但武藝早已達到武聖境界,其身體各特征均維持在鼎盛時期,每過一年相當於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