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人物的心理可掌控(1 / 3)

讀懂人,才有知人之明,而讀不懂人,就會敗事,甚至傷身。戰國時期的軍事家孫臏,因沒有讀懂龐涓,而受到了刖掉膝蓋骨的重刑;韓非沒有讀懂李斯,最後竟被囚禁而死。

會讀書,更要會讀人。哪怕是一顰一笑,一叢魚尾紋,社會學家從中尋覓曆史,文學家從中透視深埋其中的哀樂人生,哲學家從中剖析人性善惡,醫學家從中判斷健康狀況,心理學家從中管窺血型和性格。盡管人生並不是一首牧歌,但首先自己得心地坦然,光明磊落。然後,以冷靜的目光去看社會,去讀人,讀好了人這部大書,有助於我們事業有成,我們就會真正實現由必然王國到自由王國的轉變。

可以被閱讀的人的心理

自古有讀書一說,難道有讀人的嗎?其實,每個人都在讀人,也被人讀,某種意義上可以說,人就是一部複雜的、難以讀盡也難以讀透的大書。俗話說:知人知麵不知心。人心猶如一潭深不可測的湖水,從古至今,無數人發出過這樣的感歎:識人難,識人心更難。社會中口是心非的人隨處可見。有的人和別人稱兄道弟幾十年,到最後竟然看不清朋友的麵目;有的人一個項目談了大半年,卻始終也不知怎麼確定對方到底有沒有誠意;答應不把你的秘密告訴別人的朋友,卻在某一天把你的秘密當成了談論對象;更有甚者,有人談了幾年戀愛,卻一直不知對方的底細,等到結婚了才看清對方的真麵目,卻又後悔不已。或許人們前一刻還如膠似漆,情同手足,後一刻卻翻臉無情,勢如水火。

我們生活在這樣一個到處充滿著虛偽、狡詐、隱瞞和懷疑的世界裏,你帶著麵具看我,我帶著麵具看你,始終進入不到一個真實的世界裏。我們無法封閉自己,不要和陌生人說話,始終不會做得太徹底。

人心真的如此不可琢磨嗎?

大量事實證明,人的心理是可以被閱讀的。我們所說的人的心理是可以閱讀的,並不是說是直接去讀人的心理,這是不可能的,而是通過其外在表現去揣摩。根據人不同的需求,人的心理會隨著外在展現出來。大家一定熟悉小說家柯南道爾所創造的那個偵探怪傑——夏洛克·福爾摩斯,他對於閱讀人的心理著實有一套,他說:“指甲,外套的衣袖,腳上的靴子,褲子膝蓋上的褶皺,食指和拇指上的老繭,麵部表情,以及襯衣袖口和他的種種行為,通過這其中的每個細節,我們都能輕而易舉地推斷出這個人的職業。”他的話給了我們不少啟示,人雖然是複雜矛盾的綜合體,但也是信息之源,總會有一些因素可以為我們認識一個人的真實麵目提供依據。一個人的外貌特征、穿著打扮、不經意間的肢體動作、話語中的言外之意都會透露出他內心的秘密。

讀人最簡單的莫過於讀嬰兒了,嬰兒的每一次啼哭都表示著有什麼要求,細心的母親自會讀懂。大音樂家貝多芬曾把嬰兒的啼哭比作“世界上最動聽的音樂”。那麼,嬰兒的笑靨,就可以比喻為世界上最美麗的花兒了。

隨著年齡的增長,人變得越來越複雜起來,要把人讀透也就日見其難。但盡管難,還得讀。做領導工作的,能不讀人嗎?不然怎麼做到知人善任;搞經營的,能不讀人嗎?不然你怎麼知道與你打交道的是儒商還是奸商;搞文學的,能不讀人嗎?有道是文學即人學。即使你什麼功利目的也沒有,隻是日常生活中交個朋友,也得讀人。不然你怎麼知道誰正直、善良,至少,當今“殺熟”的現象還真不少。

讀人是一門學問。會讀的人讀內在本質,不會讀的人讀表麵現象;會讀的人讀全麵,不會讀的人讀枝節,因而曆史上因讀人的正誤所出現的經驗教訓真是車載鬥量,不勝枚舉。日本名古屋商工會議所主席土川元夫有一次接待一位要求到他那裏工作的人。談了20分鍾,他便作出決定:不能留用。推薦者問他為什麼這麼短的時間就能決定取舍,土川元夫說:“這個人和我一見麵就滔滔不絕地說個沒完,根本不讓我有說話的餘地,我說話時他又滿不在乎地不注意聽,這是他的第一個缺點;其次,他很得意地宣傳他的人事背景,說某某達官貴人是他要好的朋友,另一位名人也是常常和他一起喝酒的酒友,沾沾自喜地炫耀出來故意讓我知道;第三,我關心的話題,他又談不出來,這種人怎麼能任用呢!”聽了這番分析,推薦人佩服得直點頭。

讀懂對方才能看準對方

德謨克利特在街上遇到一位熟悉的女孩,他特意看了她一眼,說道:“姑娘,你好!”第二天早上,德謨克利特又遇到那位姑娘。而這一次,他用奇怪的眼神看了那位姑娘一眼說:“這……這……夫人。你好!”姑娘聽到德謨克利特的問候,羞愧地走開了。

德謨克利特之所以能在很短時間內看出女孩的很不顯眼的變化,是與他銳利的眼光分不開的,他從姑娘的神態、舉止中看出常人難以發覺的細節。而他的觀察結果是與下述三個階段密切相關的。

第一個階段是描述階段,通過初步接觸觀察即能描述觀察對象的外貌特征、興趣愛好以及文化程度、社會地位、工作情況等。

第二個階段是預測階段,即進一步了解觀察對象的思想感情、思維特征、性格特點、為人處世態度等。這個階段不但能準確描述一個人,而且能預測一個人的行為。

第三個階段是解釋階段,即進一步對一個人的生活經曆、性格成因、行為的動機及心理基礎等進行了解與認識。在這個階段不但能預測一個的行為,而且能解釋其行為的動機以及性格的心理基礎。因此,觀察一個人,必須正確掌握觀察的深度,尤其是對一個未知的“生人”更不可盲目下結論,隻有通過若幹方麵的認真考察,才能獲得準確的了解。

通過三個階段融會貫通,人們可以很快地了解一個人的內心動態,從而推斷一個人的未來和動向。不少英才性格怪異、行為反常,甚至表現為頑劣不堪,但明眼人能透過這表麵現象看出他的本來麵目。

春秋戰國時,趙國國王趙簡子想確立王位繼承人。趙簡子寫了一篇訓辭,並將訓辭分別寫在兩塊竹簡上,叫兩個兒子各執一塊,並要熟記訓辭內容。三天以後,趙簡子將大兒子伯魯叫到身邊,要他背誦訓辭,可伯魯一個字也背不出來;叫他把竹簡拿出來看一看,伯魯說早就丟失了。趙王雖不悅,但並未訓斥。接著趙簡子又把無恤叫來,叫他背誦訓辭。無恤從頭至尾一字不漏地背了出來,後問他竹簡在哪裏,無恤立即從袖中取出,並恭恭敬敬地奉呈趙王。趙簡子心雖高興,但並未誇獎。通過這次考驗,趙簡子了解了兩個兒子的做事態度,認為無恤能嚴守父訓,聽從教育,做事認真,勤謹有禮,便確立無恤為他的繼承人。

與趙簡子相反,出身農戶的劉裕雖沒有多少文化,卻能夠一統天下,他憑借的是自己的豪俠誌氣。

劉裕在東晉末年南北朝混戰之際,崛起於行武,終其一生,戎馬倥傯。這位靠戰爭登上皇位的農家子弟,胸有韜略,勇武善戰,確實充滿了“金戈鐵馬,氣吞萬裏如虎”的英雄氣概。劉裕曾在桓玄手下做一個小頭目,當時桓玄已經篡位,他的夫人私下對桓玄說:“我看劉裕龍行虎步,風度不凡,恐終不能為人下,不如早點除掉他,遲了恐怕養虎為患。”桓玄說:“我剛剛平定中原,目前正是用人之際,戰時殺他對我沒有什麼好處。等關河平定之後,再作打算吧。”一個女子能夠很快看出一個人的將來,是與她平素看人無數的經驗分不開的。隻是等到桓玄“再作打算”時,劉裕已經羽翼豐滿,率領他的人馬向自己的帝王之路進發了,不出幾年,便奪取了天下。一個人的行動,他人沒有一雙慧眼和心靈的睿智是看不出來的。

楚漢之爭中,項羽的失敗令無數人惋惜。而這其中也涉及很重要的一個識人問題。本來,項羽從哪個方麵較之劉邦,都處於絕對優勢,結果竟是劉邦戰勝了項羽,勝利還鄉,高唱《大風歌》,而項羽則兵敗烏江,被圍垓下,至死不知自己為什麼死?還大喊什麼“力拔山兮氣蓋世”。更說:“此天亡我也,非戰之罪也。”那麼,本來是項強劉弱,最後是劉勝項敗。究竟項強劉弱轉化為劉勝項敗最主要的原因是什麼?很簡單,劉邦有自知之明,知人之明,而項羽則既無自知之明,更無知人之明。

先說劉邦的高明,有一天劉邦正在軍營中洗腳,軍士傳報:營門外有儒生求見,劉要軍士告訴他:“現在是戰爭時期,不見知識分子。”不料,這位知識分子不經同意,直闖營門,衝著劉邦的麵說:“你為什麼這樣輕視讀書人?”劉邦說:“天下可以從馬上得之,要讀書人幹什麼?”這位讀書人當即反問他:“天下可以從馬上得之,天下也能從馬上治之嗎?”劉邦聽後,深受觸動,立即和顏悅色,向這位讀書人施禮道歉,並請他上座。還有,劉邦勝利之後,有一天問左右臣子:“你們直說,我為什麼能打敗項羽?”這些臣子隻是說些拍馬奉承的話,劉邦聽後搖頭說:“我所以能打敗項羽,主要靠三位人才。”接著他又說:“出謀劃策,研究正確作戰方針,保證打勝仗,我不如張良;製定典章法令,管理政務,籌集軍費糧草,我不如蕭何;身臨第一線帶兵打仗,做到戰必勝,攻必克,我不如韓信。此三人皆為人中豪傑,均能為我所用,這是我戰勝項羽的主要原因,而項羽隻有一個範增也不能用,所以他注定要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