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7章 觀人者應知之的謬誤(5)(1 / 2)

《抱樸子,行品篇》:抱樸子說:“人的能力不容易被別人所了解,有時真偽非常相似難以分辨。有的人外貌俊美,風度閑適儒雅,看上去賞心悅目,接觸後也很合自己心意,這種人儀表威武如龍虎一般,與人交往也很有規矩;但心神蔽塞不通,其才能也一無用處,心裏有什麼,通過外表一覽無餘,嘴裏說不出一句精辟的言論,筆下寫不出半句精采的辭句,入朝為官不能管理百姓,外出為將不能領兵打仗,做事,事情被荒廢,受命,肯定完不成,無論是動是靜,沒有能做得恰到好處的,無論是出外還是在內,沒有能勝任工作的。這大概是難以區分的第一種情況。“有的人看上去老實瘦弱,又矮又醜,聲音柔弱像女人一樣,舉動笨拙,但這種人很有才華,做事明白,水平高超,能超過古代十六個有才幹的人,他們寫文章則文采螢然,做官則政績顯著百姓安定,領兵則能保全實力,戰勝敵人。這大概是難以區分的第二種情況。“有的人的謀劃博大精深,方略出神入化,知周萬物確保不敗,思想洞幽析微,處事能力全麵,具有非凡的才能;他們有思想,卻嘴上不說,筆下不寫,匆忙接觸間,讓人感覺與普通人沒什麼區別。這大概是難以區分的第三種情況。“有的人能隨機應變,反應敏捷,巧於言辭,旁征博引,說起話來汪洋恣肆滔滔不絕;但他們嘴上說得天花亂墜,卻不能身體力行,對古代的事情認識得很清楚,卻不能處理好今天的事情,處理政事則政事混亂,管理百姓則民怨沸騰。這大概是難以區分的第四種情況。“有的人外表非常謙恭,言行謹慎有禮,但內心疏慢,心懷不敬,接受了任務不能盡心,做起事來不能盡力。這大概是難以區分的第五種情況。“有的人射箭百發百中,拳能入石,能倒著立著騎馬,會使用各種兵器;.但他們行動輕佻思想浮淺,紙上談兵心中沒有才學,臨陣應戰毫無經驗,望見敵人的蹤影就競相奔逃,聽到敵人的聲音就魂飛魄散。這大概是難以區分的第六種情況。“有的人大概看上去性情遲緩,說話少相貌醜,不拘小節,不呈一時之勇,謹慎小心,別人侵犯自己也不計較,俯首貼耳縮手縮腳,顯得軟弱可欺;但他們卻膽大心直,不畏強權,大義凜然,視死如歸,即使受刑身死,也不改變自己的操守。這大概是難以區分的第七種情況。“有的人孝敬父母友愛兄弟,性格溫順賢淑,恭敬謹慎平和儒雅,信守諾言,思想通暢,不合乎禮義的事決不去做,安於貧困潔身自好,情操高尚如冰清玉潔;但疏懶遲鈍非常迂闊,不識時務,抓不住機會,做什麼事情都一事無成,獨處則進退失所,受命則一無所成。這大概是難以區分的第八種情況。“有的人言行高傲待人簡慢,為人嚴厲卓而不群,超幾脫俗內心孤傲,欺侮同類蔑視習俗,不守法度,不拘小節,率性而為,目中無人,以至於朋輩同黨都紛紛排斥譴責他,談到他的人都一起攻擊,沒有人與他結交,連愛好品評人的人都要拋棄他;但這種人卻能在朝廷上正直不阿,凡是知道的都盡力去做,對皇帝忠心耿耿,懂得管理下屬的道理。這大概是難以區分的第九種情況。“有的人氣度恢宏,樂於助人,為人謙虛,從善如流,能夠容忍別人的錯誤,溫和恭敬,廉潔自律,勤勞謙虛,救危濟困,為人守信,把百姓交給他可以放心,把幼主托付給他可以有保證;但他卻單純善良不知權變,過於仁慈而不能當機立斷,對好人不能獎賞,對壞人不忍懲罰,忠貞之心有餘,才幹能力不足,手握大權卻猶豫不決,法度廢弛邪惡滋生,是非混淆,最終導致失敗。這大概是難以區分的第十種情況。“有些事物往往似是而非,像這樣又不是這樣。看起來已經把握住了它的實質,卻隻是表麵上的東西,對此,聖賢之人都感到很頭痛,更何況平常之人呢?所以選才取士,結交朋友,不能不精心挑選,不能不仔細考察啊!”

采辯去訥

【原文】

老子曰:“大辯若訥①”。孔子曰:“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是知訥者未必有失,而辯者亦未嚐有得也。辯者所以在理,天下之至理,不辯自明,繁辭博語,又何取焉?君子言之必可行也,使勤於言辯,則不能不怠於行事,物情不兩大,此亦宜然矣。趙文子其言訥訥然如不出諸其口,所舉於晉國管庫之士,七十有餘家;周勃、張相如號為長者,而言事曾不能出口。故知采辯去訥者,其觀人之理,必有未盡者也。舊籍載采辯去訥之謬者則如後方。

【注釋】

①訥:語言遲鈍,不善於講話。

【譯文】

老子說:“最善辯論的人反而不善於講話。”孔子說:“君子言語遲鈍而做事敏捷。”由此可知,不善講話的人不一定就有什麼損失,巧言善辯的人也未必有什麼好處。辯論的目的是要講清道理,而天下最大的道理,是不需要辯論就明白的,長篇大論滔滔不絕地探討和爭辯,又有什麼意義呢?君子應該說到做到,如果他把主要精力放在辯論上,那麼就不能不影響做事,人們不可能在實踐和理論兩方麵都做得最好,這也是正常的。趙文子說話時吭吭哧哧,就像不是從他嘴裏說出來的一樣,但他所舉薦的晉國管庫之人,卻有七十多個;周勃、張相如被當時的人們稱為德高望重的長者,但他們在談論事情時卻說不出話來。由此可知選擇能言善辯之人而放棄不善言辭之人,這種觀人用人的理論,肯定有其不完善的地方。古書中所記載的采辯去訥造成謬誤的例子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