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Part6三年選調生,從鄉鎮到省城(1 / 3)

1.在最平凡的崗位上鍛煉出他人無法替代的才能

【案例】

我本科學的理工,當到鄉鎮參加工作時,鎮長問我懂財務不,我說沒學過;問我對計劃生育政策了解不,我說以前沒接觸過;問我懂不懂果樹和蔬菜大棚的種植,我又搖頭。

鎮長也搖頭,想了一會兒說:你先在辦公室接電話吧,記記通知,喊喊人,不忙的時候就在會議室打掃衛生。

在繁亂的鄉鎮工作中,我開始邁出步入社會的第一步。接電話和打掃衛生,是我開始上班的第一份具體工作。

一個有誌氣、有學曆、有能力(當時自認為有能力,嗬嗬)的青年幹部,從最底層的單位做最底層的工作,應該怎麼樣盡快鍛煉自己的能力,並在資曆、閱曆比自己深的同事中脫穎而出呢?

【分析及對策】

鄉鎮工作繁亂複雜,沒有定規,沒有模式可借鑒。對鄉鎮工作,可用當時的一句順口溜形容:“上麵千條線,下麵一針穿。千線同時穿,肯定亂成蛋。”對於鄉鎮幹部,當時有一句順口溜流行:“身穿綠大衣,腰中挎手機。張口媽個×,準是鄉鎮的。”十幾年過去,現在和當時已經有很大的不一樣了,但基層幹部的粗獷、直率特征,還會存在一段時間。就是這樣的工作性質,這樣的工作環境,我不斷地問自己:我的優勢和劣勢分別是什麼?如

何揚長避短,擺脫茫然盡快進入角色,開始創業之路?

優勢:

1.有學曆。本科學曆不算高,但在偏遠鄉鎮已是鳳毛麟角。目前的黨政機關把學曆看得很重,學曆的作用大概僅次於“後台”。

2.肯想、肯學、肯幹。我很感謝父母的教育培養,給了我吃苦耐勞、勤奮好學的品質。再難的工作也經不住人全心全意地思索、努力、學習。一切困難都會迎刃而解。

3.接打電話、收發通知,是迅速認識全鎮同事以及兄弟單位、上下級部門人員的最有效的方式,是及時了解縣鎮中心工作最有效的方式,也是全麵掌握鄉鎮工作最寬敞的大門。

思索:

1.如果將工作的突破口定位在學通計劃生育政策、學會如何種植大棚、學會如何從農民手中收來三提五統款,那一定能成為一名合格的鄉鎮幹部,但也僅限於合格的鄉鎮幹部。如果想從最底層的鄉鎮逐級向上級機關調動,那就應該積累上級機關需要的才能,而上級機關人才不足時,才有可能從下級同類人才中抽調。

2.在做好當前工作的基礎上,培養能引起上級機關注意的才能。而且,這才能必須是在這個鄉鎮政府中,其他人不能替代的。這樣的才能就是——文字材料。文字材料,是進出政府各級機關最通用的通行證。

3.我是學理工的,雖然一直喜歡文學作品,但文學作品與公文寫作完全是兩碼事,必須認真對待。

對策:

1.把80個縣直機關、全鎮60多個行政村、6個鄉鎮企業、6個直屬站所的辦公電話、負責人手機號,重新整理,打印成精美通訊錄,給鎮領導人手一份。(這是多麼簡單的活啊,這個鄉鎮以前居然沒有人做過,真是奇怪!)

2.製作電話記錄本,並保證接打電話、收發通知,準確及時,對同事態度誠懇。

3.業餘時間多看上級文件或通知用語用詞,多讀有關書籍,研究新聞報道寫作方法,並主動幫助辦公室的材料員寫一些簡單的文字材料。

4.了解上至中央,下到本鄉鎮的農村工作方法,抓住工作中心和關鍵,大方向堅決不能有偏,更不能有錯。

效果:

一個月之後,我正在辦公室低頭看書,鎮長過來說:“走,跟我到下麵村裏轉轉。”我欣然,這畢竟是難得出去的機會。走在村邊公路上時,鎮長查通訊錄,想提前給村幹部打個招呼。我沒等他查出來,就直接說出了那個村支書的電話號碼,鎮長驚訝。這一天,我們一共轉了六個村,六個村的電話號,我都是張口而出。鎮長特別高興。回鎮政府路上,我說,今天在這幾個村裏了解了蔬菜種植情況,可以寫成個信息,報給縣委辦公室。鎮長說,行啊,你試著寫寫吧。當晚,我三易其稿,次日將稿子交給鎮長,他非常滿意。又過幾天,他悄悄拿來一份材料,對我說:“這是鎮裏的季度工作彙報,到縣裏開會時用,我讓××(鎮裏的材料員)寫了,又擔心他寫不好,你另外給我準備一份吧。”就這樣,慢慢地,鄉鎮的材料工作,基本上都交給我來做了。而接打電話和打掃衛生的活,改由原材料員××來做。

從接電話到專門寫材料,我在鄉鎮工作用了不足三個月時間。

2.文字材料是公務員(選調生)最易突破的成功機遇

【案例】

工作半年之後,那時我對鄉鎮工作的文字材料已經比較熟悉了,於是,把市(地級)報社作為新的突破口。報紙上的新聞稿,水平並不多麼高超,地級黨報的新聞稿基本上被各縣區宣傳部所壟斷,還有報社編輯們的“人情稿”,作為一個突然出現的陌生投稿者,又是個鄉鎮幹部,這樣的稿件很難引起他們的重視。而一個作者,往往在投稿十幾次不中時,就會產生消極懈怠的想法,甚至會放棄堅持。不過這個道理,我是調到縣直以後,和縣委宣傳部多有接觸才明白的。當時並不知道。

當時我麵臨著多次投稿多次失敗的狀況,寫同一件事,明明比別人寫得好,但報紙就是采用別人的。非常灰心之餘,我開始懷疑自己的能力,認為自己充其量隻能在鄉鎮寫東西,充其量隻能有鄉鎮、頂多有全縣這塊天空,打開市級報社是不可能的。這麼想了幾天,感覺這麼下去,天空隻能是鄉鎮這麼大了。

怎麼辦呢?如何說服自己堅持下去呢?

【對策及結果】

那時工資收入少,在那個國家級貧困縣,工資每月才幾百塊錢,我不是本地人,這點錢隻能維持基本的生活。那天發了工資,一狠心拿出90元來,買了一百個信封,一百張郵票,拿回辦公室,給這一百個信封都貼好郵票,並且編上號,都填上市報社的地址。完成這些後,對自己說:我就再投一百篇稿子,每周投出一至二篇,如果投完這一百篇稿子,一直不見發表,那就說明我確實不是寫材料的料,可為自己再確定一條發展方向和發展路徑,不能指望這條沒有天賦、沒有希望的路。

一旦這麼想了,再投稿不中,也有心理準備了。每天除了研究上級最新工作思路和工作精神,就是對著不同的報紙,研究新聞報道的寫法。筆記本抄了幾大本。

投到第33篇時,終於有一篇報道以“簡訊”的形式出現在報紙上,雖然隻有三行,不足百字,我還是很高興。大約寫到50多篇時,我投的稿子隔三差五地發表出來。投到70多篇時,基本上每投必中了。

不過,投到80多篇時,我已經因文字材料引起全鎮同事無比歎服,引起縣委書記的關注,並因此而被破格獲準參加了縣直某單位副局崗位的公開競選(當時競選條件有多條,其中一條規定選調生不受條件限製)。競選報名這天,正是我到鄉鎮工作滿15個月。

現在回憶,仍有感慨。當時網絡還沒有普及到縣城,更不用說鄉鎮了。所以,隻能用最原始的辦法寫字、寄信、投稿。現在和以前不一樣了,網絡發達,通過QQ、MSN、Email甚至微博,都可以把工作信息第一時間傳出。所以,2013年以後入職的新公務員們,隻要你有心,隻要你用心,你會更容易脫穎而出。

3.精益求精,把工作做“絕”

【案例】

不久前到某地出差,一位當編輯的朋友正在製作一本書,他對我說:“我要把這本書做絕,壟斷十年市場,讓十年內別人都不敢做同類的書。”他的話,讓我感觸很深,深有同感。事實上,這些年,我一直在潛意識中有這樣的意識:把工作做“絕”。

還是在鄉鎮工作時,工作一年左右,趕上全國人口普查。各鄉鎮為幾十張表格的複雜填寫搞得焦頭爛額。我所在的鎮動手比較晚,見其他鄉鎮弄得一團糟,考慮到我比較心細,就安排由我具體負責全鎮的人口普查工作,全體鄉鎮幹部集中投入這項工作。我至今記得最難填的表是“長表”和“短表”,長表有幾十項,需要對每個居民逐個普查,並且都用鉛筆劃線,需要逐戶走訪,這對鄉鎮幹部而言,絕對是件非常困難的事。

【對策及結果】

我接到任務之後,就計劃怎麼做好它。先是把填表要求讀懂,又以某戶居民為例,填好後,把表拿到縣統計局,請他們指點。然後回到鎮上,把從事這項工作的鄉鎮幹部召集在會議室,專門用了兩天的時間,逐表逐項教給他們如何填寫,再三強調注意事項。並把提前複印的表格,發給他們,讓他們試著填寫,然後我再一一輔導。準備工作做了七天,然後普查工作才全麵而順利地鋪開。不久,縣統計局又下通知,要求把全鎮1/3重點村的居民居住詳細情況畫出來。這項工作很累,也很麻煩,為保證質量,我決定親自動手。先到鎮派出所拿來轄區居民詳表做參考,然後騎摩托車把全鎮轉了N圈。好在大學學過機械製圖,又參考當時所能找到的參考資料,加了幾天班,把20多張大圖一張張精心畫出來,製圖的功夫,比大學時畫機械圖都仔細認真。這些表格交上去之後,連同我們全鎮的普查表,都被縣統計局作為樣板,供全縣其他鄉鎮學習、參考。

第二年春,我已在縣直工作半年了,這個鎮的鎮長已調到另外一個鄉鎮當書記。突然有一天他開車去縣直找我,說他們鎮搞小城鎮建設,和某大學合作的,那大學讓他們先畫幾張鎮區規劃圖,但他在鎮上找了不少人,都畫不好。於是,他隻好來找我了。

【感悟】

各項工作都是這樣,不厭精、不厭細,永遠沒有絕對的好,隻有不斷提高的標準。我的態度是,要麼不做,如果做了,就要做好,做“絕”。要做到即使你不做了,別人也不敢做,生怕被你反襯出他們的不足來。

4.領導有明顯錯誤時,你該咋辦?

【案例】

基層工作期間,我曾分管縣裏的“希望工程”工作。那年“六一”,我們在“希望小學”做活動。曾經援建這所希望小學的外地公司從遠方趕來,還請了一些名人來做演出活動,並給該學校師生和村民捐了幾卡車的物資。省城和我們本地的電視台、電台都熱烈跟進報道。這在全縣都是件大事,團中央、團省市委都有派專人前來參加,縣委主管領導也都提前趕到現場。這項聲勢浩大的活動,還引來不少自發前來參加活動的各地記者。

由於有兩名記者事先沒有預約,所以沒有安排他們的采訪,當然也沒有安排他們的午餐。在那個極度貧困的小村子裏,如果當地政府不安排午餐,這兩位記者恐怕就要餓肚子了。我立即向我的直屬領導彙報此事,但領導一向不重視宣傳工作,對記者也沒有好感,立即皺起眉頭、敞開嗓門嚷道:“不管!誰請他們來的,誰管飯!哎,你管這閑事幹嗎?”弄得我一臉難堪,那兩名記者更是極為尷尬。隨即,我發現他倆神情詭異地和前來參觀演出的個別村民竊竊私語。我設法摸清了他們在做什麼,原來那幾名惱羞成怒的記者想把正麵報道變成反麵報道,不提“希望小學”、“捐款”、“校慶”的事,而是向村民了解當時農村較敏感的“村務公開問題”。有位記者示威似的把他現場采寫的初稿給我看,題目赫然是《××村務公開有黑洞》。

可即使他們反應的問題屬實,但“村務公開”和我們的“希望工程”是兩碼事,一旦他們的負麵報道出現在省市報紙上,就算校慶當時再成功,最終還會成為讓縣領導難堪的爛攤子。因希望工程搞活動引來無關的負麵新聞,不是我們期望的結果。

可是,這次活動的主要負責人顯然處理不當,我該怎麼辦?

【分析】

在某項工作中,肩上承擔著一定責任,但又不是核心人物時,要弄清楚的幾個道理:

1.領導不是十全十美的完人,肯定或多或少存在處理事情不當的時候。如果他處事不當,對大局工作造成損害,可能會影響到他所主管的整個部門。

2.即使是“一把手”領導工作不力,造成工作重大失誤,承擔責任的人往往是副職(比如,近幾年各地安全事故頻發,引咎辭職或受上級處分的,幾乎都是主管副職);所以,如果一個領導處事不當,他身邊的副職可能會倒黴。

【解決方案】

立即打手機(這樣不驚動其他人,不將事態擴大)向在主席台就坐的代表縣政府與會的副縣長彙報情況,簡要概述事件過程

(一定言語精練;並且隻敘述客觀事實,不夾帶個人感情),簡要點到有可能造成的後果(引起領導重視),並提出可供領導參考的解決方案(不可將難題推卸給領導,自己一走了之)。主管縣長立即批準了我的建議方案,並決定由我安排這幾名記者的午餐和采訪,如有記者采訪文章涉及到的職能部門,以主管縣長名義聯係職能部門,由職能部門對相關工作進行解釋、調查或者跟蹤彙報,不要和今天的活動扯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