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見的腹部胃腸病保健穴有哪些?
上脘位於上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上5寸,屬任脈。上指上部,脘指空腔,該穴名意指胸腹上部的地部經水在此聚集。本穴物質為胸腹上部下行而至的地部經水,聚集本穴後再循任脈下行,經水如同由此進入任脈的巨空腔,故名。主治:胃脘疼痛,腹脹,嘔吐,呃逆,納呆,食不消化等等。
中脘位於上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上4寸,屬任脈。是胃之募穴,主治:嘔吐,腹痛,腹脹,泄瀉等。操作:①揉中脘法:用指端或掌根在中脘穴上揉,揉2~5分鍾。②摩中脘法:用掌心或四指摩中脘,5~10分鍾。
下脘位於上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上2寸。下指下部,脘指空腔、空管,該穴名意指任脈的上部經水在此向下而行,本穴物質為任脈上部經脈下行而至的地部經水,至本穴後則繼續循脈而下行,如同流向下部的巨大空腔,故名。主治:脘痛,腹脹,嘔吐,呃逆,食穀不化,腸鳴,泄瀉,痞塊,虛腫等。
神闕該穴位於腹中部肚臍中央。神,尊也、上也、長也,指父母或先天;闕,牌坊也。該穴名意指先天或前人留下的標記。主治:中風虛脫,繞臍腹痛,水腫鼓脹,泄利,四肢厥冷,風癇,形憊體乏,便秘,小便不禁,脫肛,五淋等。
氣海位於腹部前正中線上,臍下1寸半。它是補氣要穴,具有強壯全身的作用。
關元位於下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下3寸處。從肚臍到恥骨上方畫一線,將此線五等分(從肚臍到恥骨聯合上方為5寸),從肚臍往下3/5處,即是此穴。關元穴歸屬於任脈,又是小腸的募穴。為補益元氣、補腎壯陽、調理衝任等的重要穴位。主治:各種虛損、痢疾、脫肛、泄瀉、便血、溺血、小便不利、尿頻、尿閉等腸腑及泌尿係病證和男女科病證。
天樞位於腹部,肚臍水平線,旁開2寸,左右各有一穴。為大腸經氣血的主要來源之處,為大腸經募穴。該穴之名意指本穴氣血的運行有二條路徑,一是穴內氣血外出大腸經所在的天部,二是穴內氣血循胃經運行,胃經上、下兩部經脈的氣血相交本穴後,因其氣血飽滿,除胃經外無其他出路,因此上走與胃經處於相近層次的大腸經,也就是向更高的天部輸送,故名。主治:腹脹腸鳴,繞臍痛,便秘,泄瀉,痢疾,月經不調等,可以調理腸胃。
常見的背部胃腸病保健穴有哪些?
脾俞位於背部,第11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左右各一。主治:胃潰瘍,胃炎,胃下垂,胃痙攣,胃擴張,胃出血,神經性嘔吐,消化不良,腸炎,痢疾,肝炎,貧血,進行性肌營養不良,月經不調等。
胃俞位於背部,第12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左右各一。主治:胃潰瘍,胃炎,胃痙攣,嘔吐,惡心等。
三焦俞位於腰部,第1腰椎棘突下,旁開1.5寸,左右各一。主治:嘔吐,腸鳴,腹脹,泄瀉,痢疾,水腫,腰背強痛等。
大腸俞位於腰部,第4腰椎棘突下,旁開1.5寸,左右各一。主治:腹瀉,便秘,髖關節疼痛,腰痛,男子早泄等。
小腸俞位於骶部,當骶正中脊旁1.5寸,平第1骶後孔,左右各一。主治:小腹脹痛,泄瀉,遺精,遺尿,尿血,白帶,腰腿痛等。
四肢部常見的胃腸病保健穴有哪些?
合穀位於手背,第一、二掌骨間,第二掌骨橈側的中點處,確定此穴時應讓患者側腕對掌,或自然半握拳,合穀穴位於手背部位,第二掌骨中點,拇指側。再介紹一種簡易找法:將拇指和示指張成45o角時,位於骨頭延長角的交點即是此穴。該穴為人體手陽明大腸經上的重要穴位之一。主治:牙疼痛,牙齦疼痛,頭痛,喉嚨疼痛,耳鳴,麵部神經麻痹,口眼歪斜,打嗝,胃脹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