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節 開發與利用本土藝術課程資源的依據和策略方法(1 / 3)

一、本土藝術課程資源開發的依據

藝術本土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是一項科學而又係統的工程,因此必須要遵循一定的課程哲學以及教育學等方麵的理論。

(一)本土藝術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的理論依據

20世紀之前,本土藝術教育主要受當時流行的自然主義的影響,其主要考察對象是大自然,其教學目的是引導學生更好的了解大自然的統一與循環原理。但隨著藝術教育科學研究的發展和進步,到了21世紀,由於受到歇米爾(G.Simmel) 與迪爾泰(w.Dilthey)的生命哲學理論以及李特(T.Litte) 與斯特朗格(E.Spranger)的精神學派思想的影響,本土藝術教育更多的從對自然的關注擴充到對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精神結合的關注。所以,我們對本土藝術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的研究首先要以教育學上的相關原理為指導,還要以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的理論為依托。另外也要從藝術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的角度來思考,這就需要更多的教育學和心理學理論方麵的依據。建構主義和經驗性學習等相關理論就恰好為本土藝術資源的開發提供一定的理論支持。

1.建構主義的學習理論

本土藝術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在教學中的應用有利於學生實現自我成長,這一點與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內涵不謀而合。建構主義認為:“知識不是通過教師傳授得到,而是學習者在一定情景即文化背景下,借助學習獲取知識過程及其他人(包括教師和學習夥伴)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料,通過意義建構的方式而獲得。”因為學習也是在一定的情景即社會文化背景之下,借助其他人的幫助即通過人與人之間的協同合作活動而實現的一個建構過程。所以,建構主義認為:學習的本質是主體對客體積極建構意義的過程,同時也是知識的社會協商過程。而在這個學習過程中,學習者參與實踐活動與情境進行互動,也就是情景性認識的過程。這也正是我們進行本土藝術課程資源開發過程中最好的理論性指導。我們都知道,學習不可能脫離具體社會文化背景而發生。我們要開發與利用好本土藝術課程資源,正是要利用學生們熟悉的社會環境與自然環境,再為學生創設一個適合學習探究的情境,並在此過程中促進其合作、協商和交流,從而在本土藝術資源開發時實現地方性課程的建構與內在知識之間的學習建構。與此同時,建構主義學習理論還認為情境、會話、協商與意義建構是學習過程中的四大基本要索。這正與我們進行本土藝術課程資源開發和利用時所倡導的“互相合作、互相鑒賞、共同探索、共同分享、一起研究、一起成長”的實踐研究的指導思想是相通的,也是本土藝術課程資源開發和利用的理論基礎之一。另外,我們也知道,本土藝術資源是學生在生活中所親身接觸過的,是學生非常熟悉的而且是感性的課程資源,教師對這種資源的有意識的引導,可以讓學生結合其審美內涵去進行主動的、探究性的學習和發現,從而有效地調動學生主觀的內在積極性,去發現和領悟新的知識,所以也就成了實現本土藝術課程資源的相關知識在學生原有的知識係統中的內在建構。

2.杜威的經驗課程理論

本土藝術課程資源重在開發與利用,即積極參與,努力實踐。這是一種全新的學習方式。美國著名的教育學家杜威對此曾有過深刻的闡述。杜威對學習的界定大意是這樣的:學習就是人的經驗的生成與改造,這其中人的經驗是在人與環境的活動過程中產生和發展起來的。人對環境施加以不同的影響,環境就會產生不同的結果,而後人會再通過環境所反饋的結果對自己的實踐行動進行反思,這就是經驗的生成與成長。因此,杜威的學習理論中經驗的核心內容是“實踐”與“反思”。他認為“每一種經驗既從過去的經驗中采納了某些東西,同時又以某種方式改變未來經驗的性質。”“真正的理解是與事物怎樣動作和事情怎樣做有關的,理解的本質上是與動作聯係在一起的。”因此,他把立足於實踐的學習與在不確定情境中的探求聯係起來,他十分重視學生在不確定的情境中的發展。杜威在自己創辦的美國芝加哥大學實驗學校的教學中就主動改造課程,使課程真正適應於學生的需要,並讓學生在實踐的過程中進行學習。在杜威看來,教育就是應該建立在經驗的基礎之上,學生從經驗中發現問題,而這些問題又可以激發他們主動去探索知識而產生出新的概念。杜威強調說,在教學活動的過程中,不能把學生與外部世界割裂開來,而是要把兩者有機的統一起來,而這個統一的基礎就是學生生活中的經驗。而這種學生生活中的經驗恰好就是學生成長過程中的人、事、物等生活環境的總和。

而這裏我們所說的本土藝術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就是要讓學生從他們熟悉的生活環境中獲取到新的知識和體驗。可以這樣說,經驗性學習理論是本土藝術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的實踐研究中最有力的理論支柱。正如我們所知,聽到的容易忘記,看到的會有印象,而隻有親身體驗到的才會理解掌握。所以說,本土藝術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正是在杜威的堅實經驗性學習理論的正確指導下才得以順利而有效地開展和進行。

3.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理論

校本課程是學校課程體係中的重要組成部分。1999年發布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教育改革全麵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中明確指出:“調整和改革課程體係、結構、內容,建立新的基礎教育課程體係,試行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和學校課程。”這標誌著我國的課程改革和課程管理己經進入到一個嶄新的階段,地方性課程和校本課程的重要意義得以凸顯出來。“基礎教育具有為發展國家主流文化,即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服務的功能。它不僅要正視文化、服務於對現實文化品位的不斷提升,而且要為促進地方文化,尤其是地方優秀文化的發展服務。”(言玉梅,鄭朝波,王向紅.海南鄉土課程資源開發與地方課程、校本課程建設的思考[J].湘潭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據此可知,基礎教育和課程改革是與地方文化息息相關的,地方課程是地方性文化傳承保護與發展的最好的載體,而校本課程則是地方課程的細化的分支。實際上,當前世界各國都在調整自己的課程設置,更注重科學教育課程與社會科學、人文科學、藝術課程、體育之間的平衡發展,課程的設置呈現出多樣化、實用化、個性化和綜合化等特點,所設置的課程都是圍繞學生的現實生活而開設的。這其實就是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產生的最根本的理論基礎,而本土藝術課程則是在此基礎上發展並衍生出來的。本土藝術課程的開發和利用正是以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的開發理論為基礎,因為本土藝術課程資源的開發是以學校所在地為立足點,以富有地方特色的風土人情為對象;其開發的主體是學校老師、學生、家長以及社會各界人士等,所開發的領域正是符合當地文化發展需要,反映當地藝術發展態勢和師生成長與發展所需要的範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