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持躬類格言品評(1 / 3)

【原文】

無平不陂;

無往不複;

日中則仄;

月盈則虧。

危者使平;

易者使傾;

天地盈虛;

與時消患。

【譯文】

沒有平正而不走向傾斜的;

沒有過往而不再次複還的;

太陽到了中天就會西斜;

月亮到了盈滿就會虧缺。

警惕危險的人就使他泰平;

玩忽疏略的人就使他傾覆;

天地之道盈虛變化;

君子應該與時進退。

【原文】

尺蠖之屈,以求伸也;

龍蛇之蟄,以存身也;

精義入神,以致用也;

利用安身,以崇德也。

【譯文】

尺蠖的屈身,是為了伸展行動;

龍蛇的蟄伏,是為了存身待時;

精義入於神妙,是為了實際應用;

用來安頓自身,是為了修養道德。

【彙評】

尺蠖必屈而後伸,屈乃所以求伸也;龍蛇必蟄而後存,蟄乃所以存身也。人當時之不可,必可屈可蟄,然後可存可伸也。

【譯注】

尺蠖必須屈曲,然後才能伸展行動,屈正是為了伸;龍和蛇必須蟄伏冬眠,然後才能活躍,蟄伏正是為了春天的活躍。人處在不利的條件下,也必須能屈曲蟄伏,然後才能保全自己,大有作為。

【原文】

為人先當厚己;

利物先要圖身;

安上在乎悅下;

存己在乎存人。

【譯文】

意在為人,先要豐厚自己;

利益萬物,不如修養自身;

安居上位,在於善待下屬;

保全自己,在於保全他人。

【彙評】

此箴似私者也,然不厚己焉能厚人?不圖身焉能利物?聖學以修身、齊家、治家、平天下為次第,此箴得之矣。以常而言,過此皆偽。

【譯注】

這則箴言好像很自私,然而不厚待自己的人,怎能厚待他人?不修養自身的人,怎能利益百物?聖賢之學以修身、齊家、治家、平天下為次序,這則箴言體現了其精神實質。就日常情況而論,說得太動聽的,都是假話。

【原文】

聰明睿智,守之以愚;

功被天下,守之以讓;

勇力振世,守之以怯;

富有四海,守之以謙。

【譯文】

聰明智慧的人,要謹守敦厚樸拙的本分,不可剛愎自用;

功高蓋世的人,要謹守謙遜禮讓的本分,不可居功自傲;

勇猛無敵的人,要謹守恭謹畏怯的本分,不可肆無忌憚;

擁有財富的人,要謹守永不自滿的本分,不可奢華淫逸。

【原文】

不與居積人爭富;

不與進取人爭貴;

不與矜飾人爭名;

不與少年人爭英俊;

不與盛氣人爭是非。

【譯文】

不和居積錢財的人爭較財富多少;

不和熱衷仕途的人爭較地位高低;

不和炫耀自誇的人爭較名氣大小;

不和年輕好季的人爭較儀容醜俊;

不和逞強好勝的人爭較是非勝負。

【彙評】

陳榕門雲:“皆退一步想。”

《談古錄》雲:“新吾先生‘五不爭’,其一曰:‘不與盛氣人爭是非’。竊謂是非亦不可不爭,但彼以盛氣加之,我以和氣應之可也。程明道與王安石論新法,不合,安石勃然發怒,明道霽色語之曰:‘天下事非一人之私議,願公平心以聽之。’安石為之屈服。此與盛氣人爭是非之法也。”

【譯注】

陳榕門說:“這些都是遇事退一步想的意思。”

《談古錄》說:“呂坤先生提出‘五不爭’,其中一條說:‘不和好勝的人爭論是非。’我以為是與非是不能不爭辯的,隻是當對方以好勝心爭辯時,我卻以一團和氣來對待他罷了。程顥一次和王安石討論新法的問題,兩人意見不合,王安石勃然大怒,程顥卻始終和顏悅色,對他說道:‘天下大事,不是某一個人決定的,希望您能心平氣和,聽我把話說完。’結果王安石終於被說服。這是和氣盛的人爭論是非的方法。”

【原文】

富貴,怨之府也;

才能,身之災也;

聲名,謗之媒也;

歡樂,悲之漸也。

【譯文】

財富地位,是怨恨的淵藪;

才華能力,是災禍的根由;

名望聲譽,是毀謗的媒介;

歡欣快樂,是悲哀的開始。

【彙評】

隻是常有懼心,退一步做,見益而思損,持滿而思溢,則免於禍。

【譯注】

隻有經常抱著戒慎畏懼的心理,凡事都退一步想,看見有利可圖,便能想到它可能帶來的損害;達到富裕滿足的狀態,便能想到滿招損,謙受益的道理,這樣才可以避免災禍的降臨。

【原文】

濃於聲色,生虛怯病;

濃於貨利,生貪饕病;

濃於功業,生造作病;

濃於名譽,生矯激病。

【譯文】

迷戀歌舞女色的心太重了,就會產生虛弱怯懦的毛病;

追求錢財利益的心太重了,就會產生貪得無厭的毛病;

熱衷功名成就的心太重了,就會產生弄虛作假的毛病;

追求聲譽名望的心太重了,就會產生矯情偏激的毛病。

【彙評】

萬病之毒,皆生於濃。吾以一味解之曰:淡。夫魚見餌不見鉤,虎見羊不見阱,猩猩見酒不見人。非不見也,迷於其中而不暇顧也。此心一淡,則豔冶之物不能移,熱鬧之境不能動。夫能知困窮、抑鬱、貧賤、轆軻之為祥,則可與言道矣。

【譯注】

形形色色毛病的毒素,都是從用心過於濃重產生的,我隻用一味良藥,便可解除此毒,這味良藥就是“淡”字。魚看見誘餌,卻看不見釣鉤;老虎看見肥羊,卻看不見陷阱;猩猩看見甜酒,卻看不見獵人。不是看不見,而是迷戀其中的美物而無法顧及。用心淡下來,才會遇到濃豔妖冶的美色而不改變誌向,身臨熱鬧歡騰的場麵而不動搖意誌。能夠了解到窮困、抑鬱、貧賤、坎坷也有有利的一麵,就可以和他探討人生的哲理了。

【原文】

想自己身心,到後日置之何處?

顧本來麵目,在古人像個甚人?

【譯文】

思考自己的身心,在百年之後,將被放在什麼位置?

省察自己的麵目,和古人相比,究竟像個怎樣的人?

【彙評】

方恪敏公雲:“人之為人有幾等,總要為不可少之人。若庸庸碌碌,可有可無,是謂醉生夢死,汙穢天壤,雖富貴不足齒數也。幸生其間者,不可不知有生之樂,亦不可不懷虛生之憂。”

【譯注】

方恪敏先生說:“人分為幾個檔次,我們總應做不能缺少的人。如果庸庸碌碌,可有可無,那就是醉生夢死,汙穢了天地,即使富貴,也不足掛齒。有幸生活在天地之間,不可以不感受到生的歡樂,也不可不懷有虛度此生的憂慮。”

【原文】

莫輕視此身,三才在此六尺;

莫輕視此生,千古在此一日。

【譯文】

不要輕視自己的身體,天地人的精華就在這六尺之軀凝聚;

不要輕視自己的生命,千古流芳的偉業就在一天天中完成。

【彙評】

古語雲:“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蓋同此日也,以之作惡,則無窮之禍基於此日;以之為善,則不朽之業亦基於此日。苟不棄時,而此心快足,雖夕死,何恨?不然,即百歲,幸生也。

【譯注】

古話說:“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同是一天,在一天幹壞事,無窮的災禍的根源就是這一天;在一天做好事,不朽的功業,根源也是這一天。如果不放棄每一時刻,使內心對自己滿意,那麼即使晚上就死去,又有什麼遺憾呢?反之,即使活上一百年,也不過是僥幸苟活罷了!

【原文】

言不必信;

行不必果。

【譯文】

說話不必隻顧講信用;

行事不一定要幹到底。

【彙評】

孟子言也。又雲:“言必信,行必果,硜硜然小人哉!”言大節不虧,大事不計細行也。與聖賢之道不違,且可救迂者之弊。

【譯注】

這是孟子的話。孟子還說:“說話一定守信用,辦事一定要有結果,這是固執而不知權變的小人的做法”。這些都是指大節不虧欠的情況下,做大事不能計較細枝末節。與聖賢之道不相違背,並且可以救治迂腐者的病痛。

【原文】

效小節者,不能成大威;

惡小恥者,不能成榮名。

【譯文】

在小節上循規蹈矩的人,不能成就大的威名;

在小恥上深惡痛絕的人,不能成就大的榮耀。

【原文】

醉酒飽肉,浪笑恣談,卻不錯過了一日?

妄動胡言,昧理縱欲,卻不作孽了一日?

【譯文】

醉美酒,飽佳肴,浪蕩歡笑,恣意縱談,豈不是又錯過了一天的時光?

輕舉動,亂言語,昧於事理,放縱情欲,豈不是又積累了一天的罪過?

【彙評】

無論造孽結冤,而把彌天蓋地的力量,積慶垂麻的日子,忙過錯過,豈不可惜!

【譯注】

先不說這種輕妄行為造成的罪孽,結下的仇怨。隻說把人涵蓋宇宙的力量,把積善降福的時光白白浪費掉,不也是十分可惜的嗎?

【原文】

不讓古人,是謂有誌;

不讓今人,是謂無量。

【譯文】

敢和古人比道德比功業,這是胸懷大誌;

麵對今人不謙遜不退讓,這是度量褊狹。

【原文】

一能勝千,君子不可無此小心;

吾何畏彼,丈夫不可無此大誌。

【譯文】

一種長處,能勝過許多長處,士君子不可不懷這樣的小心;

同為世人,我為什麼害怕他?大丈夫不可沒有這樣的壯誌。

【原文】

怪小人之顛倒豪傑,不知惟顛倒方為小人;

惜君子之受世折磨,不知惟折磨乃見君子。

【譯文】

人們常對小人顛倒搬弄君子而驚怪,卻不了解慣於顛倒搬弄,才是小人之所以為小人;

人們常為君子受盡世上折磨而惋惜,卻不知曉遭受這種折磨,才是君子為什麼是君子。

【彙評】

或問:人遭患難,是不幸事?曰:患難亦是不經事人良藥,明心煉性,通變達權,正在這處得力。人生最不幸處,是偶一失言,而禍不及;偶一失謀,而事幸成;偶一恣行,而獲小利。後乃視為故常,恬不為意,則敗行喪檢,莫大之患。

【譯注】

有人問:人遭到憂患災難,是不幸的事嗎?我的回答是:患難是不諳世事的人的一劑良藥,心性明澈,通達權變等優點,正是從患難獲得的。人生最不幸的,是開始說話不檢點,卻沒有遭到教訓;偶爾算計失誤,卻僥幸獲得成功;偶爾按欲望辦事,卻獲得意外的好處。後來就認為這很正常,毫不在意,於是行為敗壞而完全失去檢點,這才是最大的禍患啊!

【原文】

經一番挫折,長一番識見;

容一番橫逆,增一番器度;

省一分經營,多一分道義;

學一分退讓,討一分便宜;

去一分奢侈,少一分罪過;

加一分體貼,知一分物情。

【譯文】

經曆一次失敗挫折,就增長一番見識;

容忍一次強暴無理,就增加一番度量;

省去一次名利經營,就成就一分道義;

學會一分謙退遜讓,就獲得一分益處;

減少一分奢華浪費,就減少一分過錯;

增加一分體貼關懷,就體悟一分人情。

【原文】

不自重者取辱;

不自畏者招禍;

不自滿者受益;

不自是者博聞。

【譯文】

不尊重自己的人,自取羞辱;

不畏懼自己的人,招惹禍患;

不滿足自己的人,多得增益;

不高看自己的人,博學多聞。

【原文】

有真才者,必不矜才;

有實學者,必不誇學。

【譯文】

真有才幹的人,一定不會矜耀自己的才幹;

真有學問的人,一定不會誇耀自己的學問。

【原文】

蓋世功勞,當不得一個“矜”字;

彌天罪惡,最難得一個“悔”字。

【譯文】

縱有蓋世的功勞,當不得驕縱矜耀;

縱有彌天的罪惡,最難得悔過自新。

【原文】

諉罪掠功,此小人事;

掩罪誇功,此眾人事;

讓美歸功,此君子事;

分怨共過,此盛德事。

【譯文】

推卸罪責,竊奪功勞,這是無恥小人的做法;

掩飾罪過,誇耀功勞,這是芸芸眾生的做法;

獎賞讓人,功勞歸人,這是謙謙君子的做法;

分擔怨懟,承擔責任,這是盛德之士的做法。

【彙評】

陳榕門雲:“讓美歸功,功自易集;分怨共過,過亦何傷?此唯明於大體而存心公恕者能之。”

【譯注】

陳宏謀說:“謙虛禮讓,功勞獎賞歸於他人,自會建立更多的功勞;分擔怨恨,共同擔負過錯的責任,即使有人責怪,又有什麼妨礙呢?這隻有識大體,而又心地公正寬恕的人,才做得到。”

【原文】

毋毀眾人之名,以成一己之善;

毋沒天下之理,以護一己之過。

【譯文】

不要以敗壞眾人名譽的做法,去成就自己一人的美名;

不要以埋沒天下公理的方式,去掩飾自己一人的過失。

【彙評】

世之人常把好事讓與他人做,而甘居己於不肖,又要掠個好名兒在身上,而詆他人為不肖。悲夫!是益其不肖也。

今人有過,隻在文飾彌縫上做工夫,費盡了無限巧回護,成就了一個真小人。

【譯注】

世上人常常把好事讓給別人去做,而自己甘心處在不賢明的地位上,卻又要為自己掠個好名聲,因而誣蔑別人是多麼不賢明。可悲啊!這樣做就更加不賢明了。

現在的人有了過錯,隻是在文過飾非、掩蓋回護上做文章,費盡百般回護的心機,把自己造成貨真價實的小人!

【原文】

大著肚皮容物;

立定腳跟做人。

【譯文】

以寬廣的胸襟,容納天下萬物;

以堅定的立場,堂堂正正做人。

【原文】

實處著腳;

穩處下手。

【譯文】

在堅實的地方站穩腳跟;

在穩妥的時機處理問題。

【原文】

讀書有四個字最要緊,曰“闕疑好問”;

做人有四個字最要緊,曰“務實耐久”。

【譯文】

讀書求學,最重要的,是不避疑難,並且虛心求教;

為人處世,最重要的,是求真務實,並且堅持不懈。

【原文】

事當快意處,須轉;

言到快意處,須住。

【譯文】

辦事順暢,稱心如意時,應該轉向;

說話順暢,痛快得意時,應該住口。

【彙評】

殃咎之來,未有不始於快心者,故君子得意而憂,逢喜而懼。

【譯注】

禍患的到來,沒有不是肇始於稱心如意、得意忘形的時候,所以君子在得意時,反要憂慮自省,在高興的時候,反要知道警惕。

【原文】

物忌全勝;

事忌全美;

人忌全盛。

【譯文】

萬物,最忌一枝獨秀;

事情,最忌十全十美;

人物,最忌盛極一時。

【原文】

盡前行者地步窄;

向後看者眼界寬。

【譯文】

一心前進的人,道路很狹窄;

懂得後顧的人,眼界很寬闊。

【原文】

留有餘不盡之巧,以還造化;

留有餘不盡之祿,以還朝廷;

留有餘不盡之財,以還百姓;

留有餘不盡之福,以貽子孫。

【譯文】

把自己享用不盡的智慧,奉還給天地;

把自己享用不盡的俸祿,奉還給朝廷;

把自己享用不盡的財富,奉還給百姓;

把自己享用不盡的福分,貽留給子孫。

【原文】

四海和平之福,隻是隨緣;

一生牽惹之勞,總因好事。

【譯文】

四海和平安定的幸福,隻是來自隨緣處事;

一生牽扯攪擾的勞苦,總是由於節外生枝。

【原文】

花繁柳密處,拔得開,方見手段;

風狂雨驟時,立得定,才是腳跟。

【譯文】

在花繁柳密、誘人欲望的境地,撥得開,放得下,才是英雄的手段;

在風狂雨驟、危難襲來的關頭,立心定,立足穩,才是誌士的堅貞。

【彙評】

不見可欲時,人人都是君子;一見可欲,不是滑了腳跟,便是擺動念頭。苟非中存有主,將自己的身家性命體貼一番,鮮有不墮入魔障者。先輩詩雲:“世上無如人欲險,幾人到此誤生平。”沉溺者可以驚心回首矣!

人當變故之來,隻在靜過,不宜躁動,即使萬無解救,而誌正守確,雖事不可為,而心終可白。否則,必至身敗而名亦不保,非所以處變之道。

【譯注】

在沒有欲望誘惑時,人人都是君子,但一見到欲望的對象,不是喪失立場,就是動搖不定。如果不是內心有主見,把自己和家庭利益考慮一番,很少有不墮入歧途的。先輩有詩句:“世上無如人欲險,幾人到此誤生平!”沉溺的人可以因這句詩而驚心回首了!

在突然遭到變故時,應該靜觀待變,不宜急躁亂動,即使災禍臨頭,萬無解救,也應誌向操守確定不移,雖然事情不可挽回,但內心終究還是可以大白於天下的。否則,一定會落得身敗名裂的後果。急躁亂動,不是應付突發變故的辦法。

【原文】

步步占先者,必有人以擠之;

事事爭勝者,必有人以挫之。

【譯文】

每一步都想拔尖占先的人,一定有人排擠他;

每一事都要爭強鬥勝的人,一定有人挫敗他。

【原文】

能改過,則天地不怒;

能安分,則鬼神無權。

【譯文】

能改過自新,天地都會轉怒為喜;

能安分守己,鬼神也將無權肇禍。

【彙評】

王文成公雲:“人果能一旦洗滌舊染,雖昔為寇盜,今日亦不害為君子。”

袁了凡雲:“從前種種,譬如昨日死;從後種種,譬如今日生。”可為悔過者法。

人能置身靜隱中,即鬼神造化,亦奈何他不得。先輩詩雲:“守分身無辱,知幾心自閑。”

【譯注】

王文成說:“人如果一朝滌淨汙濁,即使過去是盜賊,也不妨礙他今天做個君子。”

袁黃說:“從前的所作所為,就如同昨天已經死去了;以後的所作所為,就像今天獲得新生一樣。”這話可以為悔過自新的人所效法。

如果人能安靜地隱居,不涉足塵世的紛爭,那麼即使鬼神造化對他都無可奈何。先輩有詩說:“安分守己,就不會受到羞辱;能洞知事變的機微,內心自然安閑虛曠。”

【原文】

言行擬之古人,則德進;

功名付之天命,則心閑;

報應念及子孫,則事平;

受享慮及疾病,則用儉。

【譯文】

言行效法古代聖賢,就會道德長進;

功名聽任天命安排,就會心閑意適;

報應想到子孫承受,就會辦事公正;

享受想到疾病痛苦,就會財用節儉。

【原文】

治身,即治人章本;

正己,即正眾先聲;

忠恕,乃聖道之真傳;

方人,豈學者之長事?

【譯文】

管理自己,是管理別人的根本;

端正自己,是端正別人的前提;

忠誠寬容,乃是儒學的真傳;

教正別人,豈是職責的重點?

【原文】

安莫安於知足;

危莫危於多言;

貴莫貴於無求;

賤莫賤於多欲;

樂莫樂於好善;

苦莫苦於多貪;

長莫長於博謀;

短莫短於自恃;

明莫明於體物;

暗莫暗於昧己。

【譯文】

最安逸超不過知足保和;

最危險超不過多言致禍;

最可貴超不過無欲無求;

最卑賤超不過貪欲過多;

最快樂超不過好善樂施;

最痛苦超不過貪心如熾;

最優長超不過足智多謀;

最短處超不過剛愎自用;

最聰明超不過體察物理;

最昏昧超不過不明征兆。

【原文】

能知足者,天不能貧;

能忍辱者,天不能禍;

能無求者,天不能賤;

能外形骸者,天不能病;

能不貪生者,天不能死;

能隨遇而安者,天不能困;

能造就人材者,天不能孤;

能以身任天下後世者,天不能絕。

【譯文】

知足常樂的人,天無法使他貧困;

忍辱負重的人,天無法使他遭災;

無欲無求的人,天無法使他卑賤;

超於形骸的人,天無法使他傷病;

不貪戀生的人,天無法使他死去;

隨遇而安的人,天無法使他困頓;

造就人才的人,天無法使他孤獨;

造福後世的人,天無法使他恩絕。

【原文】

天薄我以福,吾厚吾德以迓之;

天勞我以形,吾逸吾心以補之;

天危我以遇,吾亨吾道以通之;

天苦我以境,吾樂吾神以暢之。

【譯文】

上天安排我福分淺薄,我以高尚道德去迎接它;

上天安排我身體勞頓,我以安逸心態去彌補它;

上天安排我遭遇危難,我以修行大道去通達它;

上天安排我境況困苦,我以精神愉悅去排遣它。

【原文】

貧賤不能移;

富貴不能淫;

威武不能屈。

【譯文】

貧窮卑賤,不能改變我的節操;

富有顯貴,不能侮辱我的人格;

威脅武力,不能屈服我的意誌。

【原文】

吉凶禍福,是天主張;

毀譽予奪,是人主張;

立身行己,是我主張。

【譯文】

人生的吉凶禍福,是上天主宰的;

人事的毀譽予奪,是別人主宰的;

一生的立身行事,是自己主宰的。

【彙評】

陳榕門雲:“在我者,勉之;在人者,聽之;在天者,順以受之而已。”

【譯注】

陳宏謀說:“由自己決定的,就努力去做;由人決定的,就聽任別人;由上天主宰的,順從地接受就是了!”

【原文】

要得富貴福澤,天主張,由不得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