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6章 把握生活中說話的分寸——生活處處皆學問(2)(1 / 2)

在具體稱呼他人時要注意做好以下幾點:

1.尊重他人,善意稱謂。

稱呼他人首要的一點就是對人要尊重,要抱有一種善意。不管雙方處於一種什麼關係和地位,即使雙方感情並不怎麼好,關係並不十分融洽,在稱謂上也要尊重,這是一條基本原則。這裏麵當然有一點應當注意:許多稱謂是具有雙重性的,比如“小胖”“老蔫”等,既可以是一種愛稱,又有調侃、輕蔑的成分,如何稱謂,要具體分析。不同情況下稱謂不當,會讓人感到不舒服。眾所周知的著名音樂詞作家喬羽先生有個尊稱叫“喬老爺”,那是從我國早期電影《喬老爺上轎》引用而來的。用此稱呼老先生,帶有幾分親近、尊重和幽默,很適合喬老的身份和性格。老先生也很認可這個雅號。

2.符合特點,不卑不亢。

稱呼必須符合對方的年齡、性別、身份和職業等特點。對年長者稱呼要借助歡樂的聲調、熱情的笑容和謙恭的體態等表示你尊重的情感;對同輩則態度誠懇、表情自然、親切、友好,體現出你的坦誠;對年輕人要注意慈愛謙和,表達出你對他的喜愛和關心的態度;對有較高職務或職稱者,要稱呼其職務或職稱。長者要用“您”等尊稱,如“老爺爺”或“老奶奶”“叔叔”“大娘”“老師”等,見到20多歲女性稱“大嫂”不合適,因為不能確定其婚否,稱“大姐”就比較恰當。

對工人、司機、理發師、廚師等稱師傅當然可以,可對農民、老師、醫生、軍人統稱師傅就有些不倫不類了。比如:對農民應稱“大爺”“大娘”“老鄉”,對醫生應稱“大夫”,對教師應稱“老師”,對國家幹部和公職人員、解放軍和民警,最好稱“同誌”。

通常對一些職業不是很明確的長者可稱“先生”,對女性可稱“女士”“太太”等,這也能使對方感到自然親切,講求禮貌,而又不失尊重。不能使用“喂”“哎”等稱呼他人,同時說話時也不要點頭哈腰,滿嘴恭維話,讓人聽了感覺不舒服。

3.符合習慣,有順有序。

如果在同一場合有很多人,就應按一定順序打招呼。如群體中有長輩、年輕人或異性,打招呼的順序應是先長後幼、先上後下、先女後男、先陌生人後熟識人為宜。稱呼是否得體,能反映出說話人的道德修養、知識水平和文明程度,也能充分體現出說話人的社交能力和能力技巧。如果稱呼他人的順序顛倒混亂,老者會感到不滿意,被稱呼的人也會陷入尷尬的境地。

此外,還應注意尊重女性,在與同一年齡、身份的人打招呼時,應先稱呼女性,這會給眾人留下你有較高修養的印象。

4.稱呼職務,滿足他人。

有時候,稱呼別人不是為了滿足自己,而是為了滿足別人。有一定職務的人,把別人稱呼他職務看作是對方一種尊重的表示,而樂於接受。在一次朋友的聚會上,我曾遇到一位姓劉的人,我聽說他最近被提升了主任。便主動跟他打招呼:“劉主任,很高興能認識您。”他聽到我跟他打招呼,顯得格外高興,很快就拉近了彼此間的距離。雖然平時他是個不大健談的人,但那天卻顯得很健談。

除此之外,稱謂還要有所忌諱。稱謂要讓人家願意接受,應當盡量避開對方不喜歡的稱謂,社會上叫俗、叫惡的稱呼。比如對三四十歲甚至五十來歲的人,以老相稱,許多人很不高興,就應盡量不用。而現在社會上“小姐”這一稱謂的含義有所變化,這使一般年輕女性不喜歡這一稱謂,所以對年輕的女性也應當盡量避開這一稱呼。

當你準確恰當地稱呼他人,做到謙和禮貌、不卑不亢,你就會給初次見麵的朋友留下深刻美好的印象,使對方樂於與你交往。

寒暄——噓寒問暖沁人心

寒暄是會客中的開場白,是交談的序幕和有效鋪墊。寒暄得體與否,往往是能否給對方一個良好心理暗示的重要因素。所以,商務人士對於寒暄,必須做一些了解和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