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10月31日,我所教的學生大部分都還是14歲的孩子。他們把自己看作是小大人,總認為自己已成熟了,喜歡將自己說得大一些,報自己的虛歲數,說自己已經15歲了。有些人說得更大,他們期望成熟,期望快快長大。這天下課之後,不知怎麼搞的,大家對長大、對自己長大之後準備做什麼,談得尤其多,尤其熱烈。(這也屬於小大人的特征之一,假如另一個題目,引發了他們對自己童年的無限回憶,他們就會對童年流露出千般留戀的深情來,於是又大聲喊道:“人要是總生活在沒有煩惱的童年當中,不長大那該有多好呀!”)

我覺得引領同學們經常想一想自己的將來,考慮一下長大之後準備幹什麼,甚至考慮得更詳細一些:如何做是很有必要的。

在工作和學習中我自己都經曆過坎坷,遇到過挫折。當處在坎坷曲折當中時,我發現假如目光過於短淺了,就會將曲折坎坷看得過於艱難和嚴重了,容易一葉障目,僅見樹木,不見森林。好像人生到處都充滿了坎坷曲折,感到人生之路太艱難和昏暗了,甚至於在曲折坎坷麵前煩躁,整日愁眉不展,甚至產生悲觀情緒。此時此刻如果能跳開現實,把自己的思維帶到未來去遊覽一番,考慮一下過幾年、十幾年之後人類的未來,考慮一下十幾年甚至幾十年之後自己是如何工作學習的情形,便會認為坎坷、打擊、曲折、磨難,所遭遇到的這一切都隻不過是人生長河中的一瞬間,算不了什麼。幾十年之後,再回過頭來看一看,隻不過是一段小插曲而已,於是便眼前一亮豁然開朗起來。

自然學生們不可能再經曆類似我們那麼多的天災人禍和各種磨難了。不過在他們成長的過程中是不可能一帆風順的,為了讓他們不至於剛遇到一小片烏雲,就產生出天暗地昏之感,引領學生們常常展望一下自己的未來還是十分有必要的。

於是我便提出了一個班會主題:三十五年之後的班會。

時間:2015年的某一天。請注意:到那時,各位同學都已是年過半百的人了。

地點:我們學校。需注意:到那時我校肯定不像現在這樣,僅有兩排平房夾著一個澇窪塘似的操場。

人物:在全國各個領域工作的當年的學生們。

事件:從四麵八方大家又聚在一起,從始至終的班會全過程。

為了把這次班會開好,學生們可以事先認真地寫一篇作文。在作文中將35年後班會的全過程寫清楚,之後在班會上朗讀自己的文章,看哪位同學的想象力既豐富又生動形象,符合邏輯。

學生們對這篇文章投入了極大的熱情,感動了自己,同時也感動了別人。

在文章中他們寫道:再過35年後,祖國早已實現了現代化。同學們中有些人是乘坐著高速列車、有些人自己駕駛著微型太陽能飛機、有些人駕駛以海水為燃料的氣墊船從渤海灣進入到雙台河口,來到了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