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十四章 故宮博物院院長揭開“十重門”真相(1 / 2)

資料來源:《故宮博物院院長揭開“十重門”真相》,《新快報》。潘培義選編。

從香港兩依藏博物館展品在故宮展出被盜,到最新網爆“端門外西朝房展覽逃稅”,短短3個多月,故宮經曆了大大小小的“十重門”,承受著前所未有的拷問與信任危機。2011年8月19日下午,故宮博物院院長鄭欣淼在故宮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

(一)“十重門”折射管理漏洞

記者:鄭院長,首先我們很想知道,這“十重門”內的真相究竟如何?

鄭欣淼:爆料雖然情況不一,有的與事實有出入,有的還沒有查實,但都指出我們的管理確實存在很多問題和漏洞。

記者:能具體說出這些問題與漏洞嗎?

鄭欣淼:首先說說齋宮展品被盜案。這個案件暴露出我院閉館清場、報警設施設置、重大作案預判及相關措施等關鍵環節出了問題。

記者:隨後出現的“錯字門”“會所門”,故宮需要汲取的教訓是什麼?

鄭欣淼:出現錦旗錯字,故宮聲譽受到嚴重損害,事情發生在具體部門和承辦人,根源還在院領導。如果立即公開誠懇承認錯誤,會有助於社會的諒解。由於糾錯不夠及時果斷,又強調責任在下屬,引起社會各界廣泛批評,我們深感自責。

所謂建福宮辦會所的事情,故宮方麵已進行了調查並向社會作出澄清。故宮博物院領導班子從未有過在故宮開辦任何會所的動議,一直將在火災廢墟上複建的建福宮花園主要用於舉辦新聞發布會、小型展覽、公益文化活動和接待國家重要貴賓。鑒於合作方北京故宮宮廷文化發展有限公司嚴重違反雙方協議,我院已經責成其停業整頓,終止並將修改協議書。由於我院對合作的公司平時監管不嚴,對其違反協議私下醞釀會員製的行為沒有及時察覺,特別是在已成網絡和媒體熱點的情況下沒有在第一時間查明情況解釋清楚,以致質疑擴大發酵,並與展品盜竊案、錦旗錯別字事件相互疊加,造成非常被動的局麵。

記者:“哥窯瓷器受損”原因已經查明並公布於眾,如何防止此類事情的再度發生?

鄭欣淼:這個事件的教訓是,事先文物保護實施方案不夠周密、預判性不足,人員培訓針對性不強不細,致使珍貴文物損壞。事後沒有在第一時間向上級部門報告,我們對此負有不容推卸的責任。

記者:那麼,接下來的這些爆料真實性究竟如何?

鄭欣淼:“龍燦”微博爆料故宮曾經有過4起文物損傷一直沒有披露,我這裏分別說明。

一是關於“扔廢棄木箱時將10多件佛像一並扔掉,由外單位送回”的情況。2006年6月9日,宮廷部兩名職工在處理北五所壽藥房庫內存放的裝運文物的木箱時,由於漏檢,造成存於木箱最底層苯板下的黑漆描金小石編磬一組16片(未定級)連同箱子一起被集中至院內古建修繕中心。當時在崗的我院修繕中心職工孫會生發現後,對文物進行了妥善保護,並及時通知了有關部門馬上取回。經過徹底核查,確認無其他物品遺漏,16片石編磬也均未出現任何新的傷況。根據《故宮博物院藏品管理規定》,對主要責任人給予了處罰。

二是關於“2006年前後明代一級品法器人為損壞”的情況。經查,我院祭法器類文物無一級品。擴大調查範圍,2004年5月27日和9月6日,宮廷部兩名職工在整理核對文物時,分別造成清代黃釉蓋登(未定級)的蓋部和綠地粉彩八寶之“魚”(未定級)底座的損傷。這兩起事故均是由於當事人違反文物操作規程導致的。博物院根據有關規定對當事人給予了處罰。

三是關於“2008年佛堂舊址二級品佛像損壞”的情況,經查,我院多年來未發生過原狀佛堂內文物損傷事故。

四是關於“任萬平主任的胳肢窩沒夾住那件沉重的曆史,碎了”的情況。2009年,宮廷部搬運一對晚清時期的玻璃花插(未定級),後發現其中1件花插的1根玻璃枝杈斷開。院研究認定,宮廷部工作沒有違反操作規範,但預案不夠細致,考慮不夠周密,被責成作出檢查說明交院備案。

記者:紫檀嵌玉掛屏被水泡損壞,又是怎麼回事?

鄭欣淼:2011年6月15日,宮廷部工作人員將紫檀嵌玉花鳥圖掛屏一件(未定級)送文保科技部綜合工藝科漆器鑲嵌室除塵修複。該器物本身存在傷況。7月25日早晨,工作人員發現,自來水管接口處有一小的裂縫致使掛屏上覆蓋的棉墊被部分散落的水珠打濕,並滲透到掛屏上。相關專家到現場查看了這件文物,一致認為該件掛屏未因遇水而出現新的損傷,同時建議仔細檢查鬆動的嵌件,對因膠粘劑老化出現的嵌件鬆動現象進行加固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