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骨的基本功能
骨是人體的結構組織之一,是構成人體基本輪廓的主要部分。成人的骨,總計約206塊,可分為顱骨、軀幹骨和四肢骨三部分。骨骼致密的結構組織(關節及韌帶)互相連接,構成骨骼,為全身堅硬的支架,以維持體形、支持體重。骨骼肌收縮時,牽引骨移動位置,從而發生運動。骨是運動器官的被動成分,也是運動器官的重要組成部分。此外,骨骼還將人體的重要組織器官,如腦、心、肺等包圍起來,起保護作用。骨骼又是體內鈣、磷的貯存庫,參與人體的鈣、磷代謝,能維持血液中鈣、磷的濃度。骨髓又是重要的造血器官。因此,當化膿性細菌通過感染病灶,侵入人體組織時,便會產生全身性的血液係統及運動係統的病變,給人體造成殘疾,甚至危及生命。
2.骨的基本構造
骨是由骨質、骨膜、骨髓構成,並有豐富的血管和神經。
(1)骨質:是構成骨的主要成分,分密質和鬆質兩種。密質致密堅硬,耐壓性較大,由緊密排列成層的骨板構成,分布於骨的表層與長骨的骨幹;鬆質呈蜂窩狀,彈性較大,由相互交織的骨小梁構成,位於骨的內部。密質和鬆質的分布與骨的功能相適應。如長骨的管壁,由密質構成,有一定的彈性,並結實堅硬,能承受較大的壓力,起著支持、負重和杠杆作用;長骨的短骨,主要是由鬆質構成,也能承受較大壓力。
(2)骨膜:是一層致密結締組織膜,緊貼於骨的表麵(關節麵除外)。骨膜含有豐富的血管、淋巴管、神經和成骨細胞,對骨的生長和感覺起主要作用。幼年時期,成骨細胞直接參與骨的生長,使骨骼不斷變粗。當發生骨折時,成骨細胞就分裂繁殖,形成骨痂,愈合斷端。因此,在骨髓炎手術時,應盡可能地保護骨膜。
(3)骨髓:為柔軟而富有血液的組織,分布於長骨骨幹的髓腔內以及所有鬆質骨的骨小梁之間,由多種類型的細胞和網狀結締組織構成。成人的骨髓,可分為紅骨髓和黃骨髓。紅骨髓內含大量不同發育階段的紅細胞及幼稚型血細胞,故呈紅色,具有造血功能。隨著年齡的增長,紅骨髓逐漸被脂肪組織所代替,轉變為黃骨髓,同時失去造血功能。但當大量失血或貧血時,黃骨髓又能轉為紅骨髓,恢複造血功能。長骨的骺、短骨和扁骨的鬆質內,都是紅骨髓。因此,臨床上做骨髓穿刺檢查時,常選擇髂骨的髂脊和胸骨等部位作為穿刺點。
3.骨的種類及罹患骨髓炎的特點
骨的大小不同,形狀不一,概括起來可分為長骨、短骨、扁骨、不規則骨和含氣骨5種。分述如下:
(1)長骨:包括股骨、脛骨、腓骨、肱骨、尺骨、橈骨等。長骨的形態,多呈圓柱形或三棱形,中部較細部分,稱為骨幹,內有空腔,稱為髓腔,腔內含有骨髓。在長骨的表麵,可見1至2個小孔,稱為滋養孔。由此通入髓腔的小管,稱為滋養管,有神經及血管通過。血源性骨髓炎的致病菌,就是由通過滋養管進入骨髓的動脈侵及骨髓的。骨的兩端膨大部分,稱為骺,骺端有一個光滑麵,稱為關節麵,與相鄰的關節麵構成關節。骺與骨幹連接的部分,稱為幹骺端。小兒時期,此處生長活躍,有豐富的毛細血管網,因該處是終末動脈,血流緩慢,細菌易在此處停留、繁殖和生長,所以幹骺端往往是骨髓炎的好發部位。幼年時,骺端與軟骨之間有軟骨板相隔,稱為骺軟骨板,是一道屏障,膿液不易穿過。隨著年齡的增長,骺軟骨板逐漸骨化,骺端與骨幹便相互愈合,感染可以沿骺端蔓延,這是成人骨髓炎多發於長骨的原因。在我們接治的骨髓炎患者中,病變部位在長骨幹者占多數。
(2)短骨:一般呈立方形,長、寬、高三個徑大致相等,位於結構堅固、能承受一定壓力而又能活動的部位,如手的腕骨及下肢的跗骨等。此類骨骼主要是由鬆質骨構成,一旦發生骨髓炎,炎症可波及整個骨塊,造成整塊骨壞死,往往因治療不當而形成殘疾。
(3)扁骨:形扁平,呈板狀,主要構成容納重要髒器的腔壁,起保護作用,如顱骨、髂骨、肩胛骨等。在此類骨骼中,骨髓炎亦有發生,但為數不多。
(4)不規則骨:形狀不規則,如椎骨和顳骨。此類骨骼很少發生骨髓炎。
(5)含氣骨:骨內具有含氣的空腔,如上頜骨、額骨等,發音時能起共鳴作用,並減輕顱骨的重量。此類骨骼的骨髓炎發生率很低。
4.骨髓炎是化膿性細菌引起的一種骨感染疾病
骨髓炎並不是人們通常所理解的單純骨髓發炎,而是指整個骨組織,包括骨膜、骨皮質、骨髓均受細菌感染而產生的一係列病變,因此單稱骨髓炎也不恰當,而應稱為骨、骨髓炎。但由於骨髓炎這個名稱習用已久,所以臨床上仍以骨髓炎命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