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與歌仔戲有著說不清、道不明的緣分。自小學習西方音樂的我,同時也是在閩南小巷的廣播裏飄出的歌仔戲的浸染下長大的。一邊彈著《獻給愛麗絲》《土耳其進行曲》等鋼琴曲,一邊聽著《安安尋母》《山伯英台》等歌仔戲唱腔……廈門鷺江道的碼頭,曾經有我童年時候熟悉的戲台,台上的才子佳人是我羨慕和喜歡的,因那華麗的古代裝束,因那小姐頭上搖曳的金釵,因那丫鬟腳上美麗的繡花鞋……縈繞在腦海的歌仔戲唱腔旋律,更是揮之不去的童年回憶。

機緣巧合,畢業後我有幸進入福建省藝術研究院。這方重視戲劇戲曲研究的土壤感染了我,滋養了我,引領我進入戲曲音樂研究的殿堂。我是何其幸運,在福建省藝術研究院,看了無數的好戲,聽了諸多劇種的音樂,更可貴的是來自王評章老師、吳少雄老師等理論家、作曲家以及前輩研究員們對我的幫助和指點,每次聆聽他們的演講,無不是深刻的見解、高深的理論、精辟的分析與藝術積累的真知,受益良多,尚無以報答,甚感愧疚。同時也很感激導師周暢教授,在我碩士學習階段為我打下良好的研究基礎,他對傳統音樂的重視和教學,使我能較快地適應研究工作。在福建省藝術研究院,我明白了傳統藝術研究的價值和意義,更覺得任重道遠,責無旁貸。之後,因家庭原因調動至廈門市台灣藝術研究所,傳統藝術的研究方向得以明確和繼續。廈門市台灣藝術研究所是兩岸藝術研究、藝術創作和藝術交流三位一體的研究機構,與台灣的交流頻繁。在黃永碤老師、曾學文老師和梁薇老師的支持下,我能夠有機會深入地接觸歌仔戲,研究歌仔戲音樂。曾學文老師和梁薇老師都是歌仔戲研究領域的專家,他們總是無私地幫助我,為我指點迷津,對我的研究鼎力支持。廈門音樂界的尊長袁榮昌老師、邱曙炎老師也對我關愛有加。我總是感恩於心,覺得自己很幸運。近年,兩岸歌仔戲的學術研討熱絡,在與台灣專家學者的交流中,我發現彼此都想了解歌仔戲在彼岸的生存軌跡與發展變化,於是萌生了研究歌仔戲音樂的發展軌跡,來與台灣的歌仔戲音樂學界對話的念頭。

一開始真正地想了解歌仔戲音樂,便發現傳統藝術研究的困難和傳統積澱的缺失。戲曲演員的成長需要30年,我想,戲曲研究學者的成長不隻30年。從愛上戲曲,了解戲曲,再到精通戲曲,這是漫長的學習過程。戲曲的博大精深,戲曲背後潛藏著的時代精神、人物思想,遠比舞台呈現的形式深得多。越是學習,越是發現自己的不足。我覺得自己很幸運,在廈門市台灣藝術研究所,我獲得了在廈門市歌仔戲劇團“浸泡”歌仔戲的機會。參與劇目《蝴蝶之戀》和《荷塘蛙聲》的樂隊排練,我經曆了從西洋音樂到戲曲音樂的洗禮——從五線譜到簡譜的思維轉換,從對歌仔戲音樂陌生到熟悉的轉變。在此非常感謝廈門市歌仔戲劇團團長朱偉捷老師、作曲家江鬆明老師及所有樂隊成員對我的關懷與包容。在排練的過程中,我逐漸了解了歌仔戲音樂的旋律和演奏方式,藝術實踐中的感性認識成為我研究歌仔戲音樂的基石。

在寫作的過程當中,一直是一邊寫,一邊不斷地找材料,找歌仔戲界的藝術家們求教,“書到用時方恨少”,果真如此。難以忘懷,無數個黃昏和夜晚,與作曲家江鬆明老師把盞(茶,非酒也)言歡,聽他回憶歌仔戲往日的潮漲潮落和歌仔戲音樂創作的點點滴滴。時常因此耽誤了江老師寶貴的創作時間,甚覺不安,心中萬分感激。收集材料的困難、梳理材料的艱難和采訪歌仔戲藝術家的不易,是原先沒有料想到的。十分感謝在撰寫書稿的過程中,廈門市歌仔戲劇團的主弦許永仁老師和蔡藝榕老師,漳州市薌劇團的王文勝團長、陳彬老師和黃秀寶老師,晉江的肖明輝老師以及龍海市學校藝術團團長林國輝老師給予我的無私幫助和支持。對所有幫助過我的老師、朋友,真是千言萬語道不盡心中的謝意。

夢想著要出書,卻總覺得還需要更多的積澱才能夠下筆,才能言之有物。萬事開頭難,然千裏之行始於足下,終歸得嚐試和開始。撰寫書稿,心中的惶恐和壓力難以言狀,但始終懷著對傳統藝術、對歌仔戲音樂的敬重之心。若嚴格按照音樂學的寫作規範,書稿中還有很多需要補充和完善的內容,怎奈時間緊急,就先提綱挈領地寫出“簡約版”的《》吧。確切地說,應是“大陸歌仔戲音樂30年”,因為本書敘述的是大陸專業歌仔戲團在1980年到2010年的30年間,進行劇目創作時音樂設計和音樂呈現的狀況。專業歌仔戲劇團引領了歌仔戲音樂的劇種化、交響化和精致化的導向。由於時間和收集材料有限,我選取了各個階段較有代表性的劇目來做音樂分析。想把每個優秀的劇目都寫入書裏,卻不能詳盡,帶著諸多的遺憾匆匆收尾,留待往後完善吧。

李暉

2012年12月於廈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