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248年三月,宋國出兵吞並遼國,占領遼國都凉平,遼帝出逃於梁。宋乃扶持遼順帝劉泰之弟劉景為帝,宣告斷絕與梁的邦交。
公元1248年三月,梁國以幫遼複國為名與宋國投入大量兵力爭奪凉平,史稱凉平爭奪戰就此爆發。
公元1248年六月,漢國出兵西進攻梁,第三次梁漢戰爭爆發。漢國趁機收複甘龍,炎封,景元失地。
公元1248年六月,漢軍攻克甘龍,乃分兵兩路。一路繼續西進進攻信陽。一路南下,為截斷梁之屬國晉國的生命線,迫使晉國降漢,兵鋒直指通縣,廣陵。
公元1248年七月,梁軍攻克凉平,全殲宋國守軍5萬餘人,宋守將元春被俘。宋國朝野大震,遣使求和,梁宋《凉平條約》就此簽訂。
公元1248年七月,梁軍南線撤兵回防,奔赴支援東線戰場。
公元1248年七月,漢軍攻克通縣,兵臨廣陵城下。
公元1248年八月,漢軍圍困梁國東部要地信陽,信陽告急。
公元1248年八月,漢國南路軍,在梁晉聯軍的反攻下大敗而退。
公元1248年九月,梁軍出其不意再度攻克炎封。漢軍歸路被阻,糧道被斷。漢軍攻信陽不利,各路救援梁軍又至,漢軍乃急忙班師欲收複炎封,打通決定生死存亡的生命線。
福兮禍之所依,禍兮福之所伏。福禍相依,因果相證,報應不虛。梁宋之戰爆發,梁軍主力被牽製南線。梁國在東線已處守勢,漢國坐擁千載難逢之良機。乃欲一雪前戰之恥,殺仇敵,收回故土。漢梁第三次戰爭因此爆發,漢軍初戰勢如破竹,連收失地。本已達到戰略目標。卻因掌權者錯誤估計形勢,貪功冒進。由此犯了兵家大忌,不僅功敗垂成,更是讓漢軍身陷絕地。就像一篇樂章,本是複土興國的激昂旋律,到最後卻演奏成了失地陷軍的悲涼結局。
梁國信陽保衛戰戰場
公元1248年九月二十五日,在這個即將進入十月的夜晚。
是夜,一彎新月高懸夜空,宛若一柄鐮刀佇立當空顯得威武無比,震懾的周遭群星黯淡無光。不遠處隻有一顆孤星,顯現著微弱的星芒與明亮的彎月相對。一暗一明、一弱一強、一大一小,一彎新月壓孤星。
孤星伴月,這種天象似乎也在昭示著漢軍的命運。
時已入秋,晚風拂葉,時促時緩,吹得沙沙作響。往日那高大堅固的信陽城,如今已是殘破不堪。這裏白天剛剛發生過一場大戰,城外遍地都是未來得及處理的屍體。信陽城上此刻正火光通明,城裏的工匠正在加緊時間修築城牆,防止敵人白天再度發起進攻。
雖然已被圍困三月,但城裏的梁國軍民卻士氣高昂。援軍不日即至,漢軍又歸路被斷。隻要拖下去,勝利一定屬於他們。
時已四更,反觀另一麵的漢軍大營確是另一番忙亂慌張的景象。白天那場強攻,隻為掩飾此刻的大撤退。他們已別無他法,為避免腹背受敵,被梁軍包了餃子。他們隻能星夜撤兵,退守甘龍,收複炎封,才能改變亡軍喪土的命運。
而現在,漢軍要做的便是與時間賽跑。
各營吃過飯後,都在慌亂的進行撤退。人急馬嘶,歸心似箭,再也無意留戀於此。甚至發生了為爭搶道路,而差點大打出手的變亂。原因是破堅營的重型攻城武器,運載極為不便,又擠占道路延誤其他各營撤退時機。
眼前的一幕幕,映入大將軍張文青的眼中。不禁讓這位即將年過花甲的老將心中悲痛不已。眼中帶著一抹濃重的悲情望著信陽城池,這座漢國曾經的國土。這位老將知道,此役過後漢國可能再也無力發動西征了。
而他,因為自己犯下的十分嚴重的戰略錯誤將成為整個漢國的罪人。
一時間,心裏如打碎了五味陳瓶般。懷著十分複雜的心情,這位老將做了兩個日後飽受爭議的決定。
一是,為爭取時間保證大軍安全撤退,舍棄焚燒本就所剩無幾的重型攻城器械,部隊輕裝撤退。
二是,命令神機營這支全部由修行人組成的隊伍孤軍斷後。
這支全部由修行人組成與指揮領導的,全軍機動性最高,戰鬥力最強的部隊,卻並非張文青的嫡係部隊。
取景元,強攻炎封,克甘龍諸次大戰,都是這支部隊奮勇殺敵,先登城頭,榮立首功。
這些居功至偉,漢國的砥柱英雄們。在這敗局已定的當下,卻顯得格外刺眼。自戰爭發動已來,各營戰果收獲雖顯著,但頭功卻讓神機營奪去。而他們是修士,是代表神權的階層。在神權與王權並立的漢國,神職階層與政府階層間的矛盾早已十分尖銳。
若是此番僥幸歸國,這支部隊的存在無疑會讓代表神權的修行人階層加大對國家的影響力。讓其斷後,乃至全部戰死,恐怕是各營之所願。
經曆過兩次漢梁戰爭的張文青,比誰都知道這樣一支隊伍的存在對整個軍隊戰鬥力的提升,對漢國興亡的重要性。
神機營共修士215名,元神大成期2名,分神後期49名,分神中期64名,分神初期100名。這是漢國隱忍十八年,用黃金堆出來的戰鬥力!
但此時此刻,除了神機營。其餘各營,皆士氣低落,難有一戰之力。
當傳令兵氣喘籲籲,邁著急促的步伐踏入神機營傳達命令。眼前的一幕,讓傳令兵瞬間驚呆。
與其他各營相比沒有一絲混亂,兵器和盾牌被擦得雪亮,所有尚存的神機營修士們正列隊集合,士氣高昂,完全看不出有一絲準備撤退的念頭。
“葛仙長,王仙長。傳大將軍令,命你部星夜布陣,阻敵斷後,掩護大軍主力撤退,務必要拖住敵軍一日。一日後,不再受軍令所束,可自行定奪。”
那葛王二人,一身仙風道骨,氣度非凡。一著玄水道袍,一著青木道袍。
葛王二位仙長,相視一笑。
“這位小哥辛苦了,我和王仙長正欲主動請纓為大軍斷後。不想卻是小哥先來通報,確是讓我倆這老骨頭少遭了不少奔波之苦。“葛仙長微笑著說道
“沒錯,你可是來的正好。勞煩回去轉告大將軍,吾輩雖是修行人,守土衛民,責無旁貸!殺敵報國,當仁不讓!隻有戰死的神機營,絕無苟且偷生的神機營。神機營必當完成使命,絕不辱大漢軍魂!”王仙長拉高語調,壯烈激昂,一副視死如歸的氣概。
也許是被氣氛所感染,隻見傳令兵眼眶濕潤,哽咽著吐出一句
“諸位保重,我們等著你們平安凱旋!告辭!”
說完朝在場神機營眾人行禮,乃轉身離去。其實他心裏知道,這些修行人基無可能活著回去了。
送走傳令兵,王洪鍾,葛遠山二位元神期大成的仙長向在場早已列隊等候多時的修真子弟兵環視。
這些分神期的小修士們,是他們二人頂著莫大的壓力從宗門裏帶出來的。如果沒有戰爭,他們在國內努力修行,廣積功德,也許不久以後也會步入元神期。可以收徒授業,教化萬民。
他們是漢國的財富,是經過十八年臥薪嚐膽,曆盡千難萬苦才培訓起來的精英。為了帶他們到戰場,王洪鍾,葛遠山二人卻也因此與宗門產生莫大的矛盾。這是後話,暫且不提。
自第三次漢梁戰爭爆發以來,這支由全部是修行人組成的神機營每戰爭先,作風凶狠頑強,讓敵人亡魂喪膽。但也因此遭到了很大的損失,共計殉國修士109名。
看著這群子弟兵,雖然已陣亡過半,剩下的個個身上掛彩,即使是三歲的小孩子也能看出來他們的疲憊之態。但疼痛和疲勞並沒有擊垮他們,更沒有動搖他們抗擊外敵,保家衛國的決心。他們精神亢奮,目光堅定,絲毫沒有一點膽怯。
與那些狼狽潰逃,由普通民眾組成的士兵相比更是形成莫大的諷刺!
葛、王二人乃帶頭詠唱磐穀(漢國神話中掌管萬物的神)之名,隨後背詠宗門教義。
底下一眾修士,紛紛附和。
背詠宗門教義後,王洪忠開始了戰前動員講話
“磐穀的使徒,神羅門的精英們,大漢國神機營的勇士們。就在剛剛,大將軍對我們神機營下達了最後的也是最為重要的任務!我們神機營奉命在此,星夜布陣在此據守一日,狙擊一切膽敢來犯的敵寇,務必要安全掩護大軍撤退!你們都聽明白聽了嗎!”
說完,王洪忠有意的望向了神機營眾人。
“明白!”伴隨著整齊劃一,堅定而有力的答複聲在這個注定寫入曆史的夜晚中回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