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5年,30歲的英國電氣工程師弗萊明受“愛迪生效應”的啟發,決心製作一種更加便捷好用的照明工具。反複試驗之後,他終於發現,如果在真空燈泡裏裝上碳絲和銅板,分別充當陰極和屏極,則燈泡裏的電子就能實現單向流動。經過多次實驗,1904年,弗萊明研製出一種能夠充當交流電整流和無線電檢波的特殊燈泡——“熱離子閥”,從而催生了世界上第一隻電子管,也就是人們所說的真空二極管。
【小故事妙思維】
愛迪生與燈泡
愛迪生為了找出最好的白熾燈泡燈絲材料,做了無數的試驗,失敗次數超過了1200次。一個唯利是圖的商人便諷刺他這是浪費生命,毫無成就可言。愛迪生聽後哈哈大笑:“我已經有很大的成就,我至少證明了1200種材料不適合做燈絲。”
打開心中的一把“鎖”
人們每天都要走路,但是很少思考一下自己所走的路。
心理學家認為,定勢是心理活動的一種準備狀態,是過去的一種習慣性的想法對自己現在想法的影響。
一代魔術大師胡汀尼最拿手的絕活就是開鎖,他曾經為自己定下一個賦有挑戰性的目標:無論多麼複雜的鎖,都要在一個鍾頭內打開。
英國一個小鎮的居民聽說了這件事情以後,他們特意打造了一間堅固無比的鐵牢,並且還配上了一把非常複雜的鎖,向胡汀尼發起挑戰。
胡汀尼也欣然接受了這次挑戰,他走進鐵牢,牢門關了起來。胡汀尼用耳朵緊貼著鎖,專注的工作著。30分鍾過去了,45分鍾過去了,1個小時過去了,鎖依然紋絲不動,這個時候胡汀尼的頭上開始冒汗了。
兩個小時過去了,胡汀尼還沒有聽到鎖彈簧彈開的聲音,他筋疲力盡地將身體靠在門上坐了下來,令他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牢門居然打開了。原來牢門根本就沒上鎖,而是胡汀尼心中的門卻上了鎖。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也會常常碰到類似問題,當我們長期處於某種單一的環境,不停地重複某一活動或者反複思考同一問題時,慢慢地就會形成一種思維習慣,這就是我們所說的思維定勢。思維定勢已經完全融合到我們的生命中,每當我們再碰到同類問題時,思維活動便會自然而然地被這種思維定勢給框住,在這種思維定勢的作用下,會讓我們在環境、條件等都發生明顯變化的時候仍然不願意主動做出改變。
明朝著名的文學家、思想家顧炎武在《日知錄》一書中,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
洛陽有個人叫錢思公,此人雖然家財萬貫,但是品格高尚,生性節儉。錢思公好幾個兒子盡管都已經長大成人了,但是錢思公除了逢年過節之外,平時一點兒零花錢都不給他們。
錢思公收藏了一個用珊瑚做成的非常珍貴的筆架,雕刻十分精美,這是他最心愛的東西,他把它放在書桌上,每天都要好好欣賞一番。如果一天看不見這個筆架,他就會心神不寧、寢食難安。
錢思公的幾個兒子也知道父親對這個東西情有獨鍾。他們誰缺錢花了,就偷偷地把筆架藏起來,錢思公就會懸賞,等拿到賞錢以後就把筆架悄悄地送回去。慢慢地他們習慣了用這種辦法來換取零用錢。一年下來,錢思公家裏至少要發生七八次這樣的事情。
在講完這個故事後,顧炎武感歎道:錢思公雖然有高尚的品德,可惜他因為有一個短處被兒子們知道,常被自己不孝的兒子愚弄,這也是令人感慨的事情。
這個故事聽起來雖然有點誇張,你可能會懷疑這個世界上真的會有這樣的人嗎?
實際上,從行為科學的角度來看,這是一個典型的思維定勢的事例。
錢思公心愛的珊瑚筆架就是他的軟肋,在一次又一次的失而複得過程中,在他腦海中就形成一種思維定勢:“我的筆架之所以經常被盜,說明了我這個筆架很值錢,隻有值錢的東西才會令小偷眷戀,但是隻要我能給出足夠的懸賞金,就一定能把它找回來。”錢思公對這個筆架的鍾愛以及他頭腦中的思維慣性,形成了他的兩把鎖,隻有打開這些相對固定的鎖,才能不被蠱惑,全麵的認知周圍的世界。
【小發明大創造】
數碼相機的來曆
1973年,賽尚碩士畢業後進入柯達公司,成為柯達公司應用電子研究中心的一名工程師。1974年,他擔負起發明“手持電子照相機”的重任。次年,第一台照相機原型機在實驗室中誕生,他也因此成為“數碼相機之父”。
【小故事妙思維】
專業對口
經理對老板說:“約翰這個人真讓人無話可說,他一上班就打瞌睡,我前後給他換了三四個部門,可是他依然改不了這個毛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