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會打破思維定勢
我們在學習過程中都有過這樣的感受:當我們學習了加法,會很容易用加法來解決問題,效果也不錯;我們學習了減法,也會用減法來解決問題。可是當我們在解題過程中遇到一個需要用加法解決的問題那就糟糕了,有一部分同學一定會習慣於用減法來解答這道題。其實我們出現這樣的問題,就是我們的定勢思維在作怪。那麼如何克服這個問題呢?下麵我們就以學習為例,從幾個方麵來進行分析。
第一,拋棄“題型意識”,打破練習中的思維定勢。
所謂“題型意識”就是在練習過程中老師多次進行的歸類練習,學生逐漸形成對某一類題型的解答定勢。由於我們形成了一定的思維定勢,所以,我們在解題的過程中往往隻注意題目的外在形式,從來不考慮這道題的實質是什麼。
比如:我們在學習了行程問題中的相遇問題之後,我們基本建立了相遇問題中的路程=速度和×時間這一模型。但是,這一模型卻不能解決所有的相遇問題。如果有這樣一道題:甲乙兩輛汽車同時從AB兩地出發,甲每小時行45千米,乙每小時行55千米,4小時相遇,甲乙兩地相距多遠?相遇時乙比甲多走多少千米?我們在解決第一個問題時,確實用到了路程=速度和×時間這一模型,可是在解決第二個問題時,發現要用速度差×時間才行。這樣,我們以後碰到相遇問題,就能夠靈活地分析,打破原來解決相遇問題中首先想到路程=速度和×時間這一思維定勢。
第二,注重“聯係實際”,打破練習中的思維定勢。
所謂“聯係實際”就是要聯係我們生活的實際,幫助我們理解問題,促使我們能夠積極主動地投入到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去。
比如:我們在學習了分數的大小之後,書上給出的都是一些這樣的題目:黃豆中蛋白質含量大約黃豆的2/5,蠶豆中蛋白質含量大約蠶豆的1/4,哪個蛋白質含量高一些?這些問題最終的結論都是哪個分數大,哪個就高;哪個分數大,哪個就多。如果遇到這樣的題目:小李和小王跑同樣的一段路,小李用了2/5時,小王用了1/3時,誰的速度快一些?如果我們也不管三七二十一,也處理成哪個分數大,哪個速度快,就錯了。所以我們一定要把眼光放在自身的實際生活中,熟悉生活的事實,這樣我們才能積極主動的進行思考,從而打破思維定勢。
第三,學會“舉一反三”,打破練習中的思維定勢。
任何事情都需要“舉一反三”,“舉一反三”有利於培養我們思維的廣闊性和靈活性。它要求我們能夠根據對一個問題的思考,引發對眾多問題的思考,從而融會貫通。
比如我們在學習了異分母分數大小的比較之後,我們的一般思維就是把異分母分數化成同分母分數,靈活一點的就是把異分母分數化成同分子分數。可是有的時候我們在比較5/6和6/7時,卻是這樣說的:5/6離1還差1/6,6/7離1還差1/7,1/6比1/7大,說明5/6比6/7小。我們在比較5/6和6/7時,實際上是選擇了一個標準量——1,就像我們比較整數的大小時用到的一樣。其實在我們積極探究中,不但靈活地掌握了比較分數大小的方法,更重要的是學會了“舉一反三”,從而打破了練習中的思維定勢。
第四,注意“發散思維”,打破練習中的思維定勢。
思維的發散性是兒童創造思維的主導部分。我們對一些問題的解決容易受到定勢思維的影響,實際上是我們的思維沒有發散的原因。因此,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要開展探究,多思考,多反思,從而培養自己的發散性思維。
【小發明大創造】
第一輛現代意義的火車發明者
1781年,一個叫喬治·斯蒂芬森的小孩在一個英國礦工家庭出生,這個小孩出生後一直沒能接受教育,到他塊20歲的時候還目不識丁。突然有一天,他一個人偷偷跑進一家教室開始了學習生涯,當時候有很多小孩子都嘲笑他,很多大人更是覺得可笑。
但就是這麼晚進入學堂的一個人,在他29歲那年,開始摸索製造蒸汽機車,並預感到蒸汽機車具有光明的前景。1817年,斯蒂芬森想在利物浦到曼徹斯特的鐵路線上試行自己的蒸汽機車,並且想承擔這條路線上的全部運輸任務。但是,保守的鐵路擁有者卻對蒸汽機車的能力表示懷疑。他們依然覺得用傳統的鐵路邊上固定的牽引機來牽引火車比較安全可靠。年輕的斯蒂芬森消除大家的疑慮,又專心研究,製造出了性能非常好的新機車。終於,利物浦——曼徹斯特鐵路成了世界上第一條完全靠蒸汽機運輸的鐵路線。
【小故事妙思維】
1日元中標
日本廣島市水道局想繪製一幅能用電子計算機來控製的示意圖。這幅示意圖包括該市地下的電線、煤氣管和自來水管的閥門位置,以及管道的種類和鋪設的時間等內容。
消息公布出來後,很多公司爭相競標,內部的價格為1100萬日元,但是最後由製造大型電子計算機著稱的富士通公司,以1億日元的價格中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