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章 高三年級(十)(1 / 3)

怎樣看待現階段我國還要實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宗教在本質上是對客觀世界虛幻的、歪曲的反映,是唯心主義的世界觀,它同辯證唯物主義的世界觀是根本對立的。但在現階段,我國還要實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我們所采取的這一政策,從根本上說就是根據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的科學理論,結合我國宗教問題的實際而製定的。這一政策既符合宗教本身的客觀規律,又符合中國的國情,是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產物。

1.實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符合宗教產生、發展和消亡的規律

宗教的產生和存在有其認識根源和社會根源。隻有當這些根源消除以後,宗教才會逐漸趨於消亡。在社會主義社會中,隨著剝削製度和剝削階級的消滅,宗教存在的階級根源已經基本消失,但宗教賴以存在的社會根源和認識根源還沒有消除,宗教在一部分人中間的影響不可避免地還會長期存在。這是因為:人們意識的發展往往落後於社會存在,宗教這種觀念和習慣不會因私有製和剝削製度的改變而很快消除。在社會主義,特別是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要使社會生產力極大的提高,建立和健全高度的社會主義民主與法製以及教育、文化、科技的高度發達,需要一個長久的奮鬥過程。在社會主義時期,人們對自然力量還不能作完全和充分有效的支配和控製,天災人禍、社會政策問題給人們帶來的不幸,都可能使某些人感到悲觀失望而求助於宗教。還存在著一定範圍內的階級鬥爭,還有複雜的國際環境,國內外的敵對勢力會利用宗教進行違法犯罪活動,妄圖顛覆人民政權。我國的佛教、伊斯蘭教、天主教和基督教等,都具有國際性,在一國範圍內是不可能使宗教消亡的。在這種情況下,禁止信教是違反客觀規律的。因此,隻能因勢利導,實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隻有通過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設,不斷提高人們的思想和文化水平,宗教存在的根源才能逐步消除,宗教的影響才能逐步削弱。

2.實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符合宗教作為社會意識形態的特點

宗教信仰問題屬於人們的思想問題、認識問題和世界觀問題。對待這類問題隻能用說服教育的方法,靠提高人們的思想覺悟來解決,而不能用簡單的強製方法禁止宗教。馬克思曾指出:取諦手段是鞏固其信念的“最好手段”,進攻宗教是“幫助它殉教和延長生命期”,其結果,“隻會提高人們對宗教的興趣,妨礙宗教的真正消亡。”因此,隻有實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人們才能在長期的實踐中認識真理,最終從宗教的束縛下解放出來。

3.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是一個適合中國國情的政策

首先,我國是一個多種宗教並行流傳的國家,各種宗教在曆史上都曾對我國社會生活的許多方麵產生過深刻的影響。現在,我國有1億多人口信教,其中有近20個少數民族幾乎全民族信仰某一宗教,宗教在我國有比較廣泛的群眾基礎。其次,宗教問題是一個具有長期性、群眾性、民族性、國際性和複雜性的重大社會問題。這五性是對我國宗教基本特征的概括,是我們黨製定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實踐基礎和重要依據。再次,我們黨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從它開始的那一天起,就和統一戰線緊密地結合在一起。實行這一政策,尊重和保護宗教信仰自由,就是為了爭取團結廣大信教群眾,和全國人民一道來實現黨在各個時期的奮鬥目標。最後,我們的國家還處在社會主義的初級階段,我們黨的基本任務就是團結全國各族人民(包括廣大信教群眾),共同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為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而奮鬥。在社會主義條件下,我們應該看到,信教群眾和不信教群眾在政治上和經濟上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他們都是國家的主人,共同致力於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而他們在思想上的差異是比較次要的。

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是我們黨根據馬克思列寧主義理論,結合我國宗教問題的實際,所製定的真正符合人民利益的唯一正確政策。我們過去堅持和實行了這一政策,今後仍然要堅定不移地貫徹執行這一政策。這一政策是一項長期的基本政策,任何對這一政策的疑慮都是沒有根據的。

怎樣識辯宗教信仰與封建迷信?

宗教信仰和封建迷信有一定的聯係。宗教和迷信都是建立在人類對自然界以及對人自身的無知之上,都相信超自然的神秘力量,都屬於唯心主義範疇。在階級社會裏,二者都是剝削階級壓迫、剝削、麻痹勞動人民的精神武器。在我國廣大文化落後、生產力低下的貧困地區,低層次的宗教信仰常常與封建迷信活動交織在一起。因而在現實生活中宗教信仰很容易與封建迷信混為一談。事實上二者有本質的區別。

1.宗教是一種世界觀,封建迷信是少數迷信職業者騙取錢財坑害人民的手段

宗教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它雖然是對社會存在的虛幻的歪曲的反映,但它畢竟是人類對世界和人生的一種認識。它所要回答的是世界和人生的一些基本問題,如世界何來,人為何而生,死後何往等等。宗教活動,是為了宣揚神的威力,使信教者信仰神,按神的旨意辦事。教徒參加宗教活動,是為了死後靈魂進入“天堂”。封建迷信的思想基礎也是唯心主義,但它本身並不以世界觀的麵貌出現。而是以一係列低劣的欺騙和坑害人的行為的麵目出現。封建迷信活動表現為神漢、巫婆、算命先生、風水先生等通過裝神弄鬼、占卦算命、看風水等手段,愚弄群眾,妖言惑眾,騙錢害人。

2.宗教與封建迷信的活動方式不同

宗教,尤其是世界三大宗教不僅有成套的經典(如基督教有自己的《聖經》,伊斯蘭教有《古蘭經》,佛教有《大藏經》等),而且有較嚴密的教會組織和宗教團體。世界三大宗教不僅在許多國家有全國性的宗教團體,而且還有世界性的宗教團體。各種宗教一般都具有嚴密的宗教製度,宗教儀式。各種宗教活動都按照一定的禮義規範,按照教義、教規,在一定的宗教活動場所進行。這些活動一般都由神職人員主持,如基督教的牧師、主教;佛教的和尚、主持;伊斯蘭教的阿訇。由此可見,宗教具有嚴密的組織機構、固定的活動場所和一定的宗教生活。而封建迷信則以鬆散無組織的個別活動為主,活動方式極為愚昧、惡劣。封建迷信活動沒有教義、教規和戒律,沒有正式的組織,沒有製度,沒有固定的信仰者,也沒有固定的活動場所。

3.宗教和封建迷信在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不同

宗教就其本質而言,是人民精神上的鴉片,是剝削階級奴役人民的精神工具,它與科學世界觀是根本對立的。但在一定曆史條件下和一定範圍內,宗教也有一定的積極作用。宗教曾經在特定的曆史階段上對社會的發展起過進步作用。如佛教、基督教、伊斯蘭教的產生,從不同方麵反映了當時下層群眾的某些政治經濟要求,在不同程度上對當時的社會發展產生了進步的影響。另外,宗教也曾成為農民運動的旗幟,在中外曆史上,許多農民起義往往利用宗教來動員群眾,組織群眾。宗教對社會文化藝術方麵也有過積極的作用。在人類曆史上,宗教思想和宗教活動對文學、音樂、舞蹈、繪畫、雕塑、建築等方麵,都有著廣泛、深遠的影響。宗教的一些教義、教規在一定程度上起著調整人際關係的作用,有利於社會的安定。而封建迷信在人類曆史上除了汙染社會風氣,毒化人民的意識,傳播愚昧無知,騙取人民錢財,坑害人民生命之外,沒有任何價值和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