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議會通過了一條法案,賦予工人組織工會的權利。工廠主不得使用黑名單或契約規定反對工人加入工會。這就是瓦格納法案。它使工會領導有權與公司官員坐在一起對工資、工作時間和工作條件進行談判。每個公司不得不與工會談判,並平等地對待他們。
商人們憎恨這種做法。他們堅持認為,沒有什麼人有權幹預他們的企業管理,因此,在組織工會期間發生了多次長時間的猛烈的罷工。在芝加哥市外的共和煉鋼廠,警察向進行罷工遊行的工人開槍射擊,打死了不少工人。在底特律,一些汽車製造廠工人靜坐示威,直到公司同意讓他們組織工會後才開工。這個行動被稱為“靜坐罷工”。
工業戰爭爆發時政府站在工會這邊,瓦格納法案保障了工人組織工會的權利,這樣廠主們最終隻能屈服讓步。1940年,工業界頭目和工人坐到談判桌邊達成協議,簽署了提高工資和縮短勞動時間的契約。從此,盡管還有罷工發生,卻沒有以前那樣多了。
在瓦格納法案頒布之前,幾乎所有的工會組織都是屬於技術工人的組織,大多數非技術工人沒有自己的工會組織。1935年,瓦格納法案通過後,非技術工人也開始加入工會組織,他們的工會組織叫同工業跨行業的職工協會。
跨行業職工工會與舊的同行工會差別很大。首先,任何工人都能加入,不管他有技術還是沒有技術都無關緊要。第二,跨行業職工工會吸收整個世界工人作為其成員,比如,美國聯合汽車製造業工人就組成了汽車工業跨行業職工工會。無論一個人為哪一個公司工作:福特公司、汽車總公司、美國汽車公司,還是克利斯勒公司;汽車工業的所有工人都屬於同一個工會:汽車工人聯合工會。
在鋼鐵工業也有一個大工會--鋼鐵工人聯合工會。紡織工人工會是紡織工業的跨行業聯合工會。
在同行工會中,所有的工會成員都有同樣的技術。製造維修的機工和油漆工即使在同一家工廠工作,他們也由於有不同的技術而屬於不同的同行工會組織。
1938年,跨行業工會聚集在一起組成了一個組織:跨行業工會組織議會(簡稱CIO)。
對工業界頭目來說,工會無疑是一個棘手的問題。當工會要求提高工資時,他們很難置之不理,隻得洗耳恭聽。他們不再像以往一樣牢牢地控製他們的權利,新政奪走了企業的部分權力。
有些人至今仍然認為勞動工會有權控製企業是不對的。但大多數人認為,工人必須有權使他們得到較高的工資和良好的工作條件。自從新政實行以來,民主黨和共和黨都曾把由工會代表勞方集體進行的勞資談判作為政府政策的一部分。
新的勞動法案使工人生活有所改善,但是,當他們年老不能工作時,又是什麼樣的情況呢?那時,他們有什麼保障?數百萬人很少存有或根本沒有銀行存款。那些依靠家庭和私人福利組織施舍的人們,年老時就沒有任何保障。
1935年,議會通過社會保險法,它為數百萬人提供了經濟保障。社會保險法是內容很多而複雜的法案。它的主要內容有三條:
1.政府為65歲以上不再工作的人提供養老金。
2.為失業的人在某段時間提供失業保險金。
3.政府幫助扶養孤兒和殘疾兒童。
社會保險所需的錢來自那些正在工作的人們。他們每個月從工資中支出一部分給政府,他們的雇主也付給政府同樣一筆費用,再加上政府提供的錢。社會保險法案修改了多次,使人們在他們年老時得到了越來越多的養老保險金。
經濟危機在美國並不少見,19世紀就發生過,但那時聯邦政府並未采取措施消除它們,也未采取措施幫助人們擺脫它。新政頒發後,聯邦政府首次關心人們的福利,人們的教育、就業、健康、住房已成為城鎮和國家政府應負的責任,並且已經在各州共同分擔這個責任來幫助人民。華盛頓的民主黨和共和黨都堅持認為要有社會生活保障製度,聯邦政府還幫助修築道路,建造學校、醫院和住房。如今每個總統都很注意農場和工廠的生產以及失業的情況,聯邦政府在經濟蕭條剛開始時就及時采取了必要的防備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