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閱讀力的神秘麵紗(1)(1 / 3)

一、掌握閱讀力

人類之所以能夠不斷地完善自己,占據宇宙的中心,就在於人能不斷地學習。除了親身實踐外,我們主要通過閱讀書本來獲取知識。一個人讀的書越多,他的知識越豐富,他的才能也越傑出。在生活中,我們經常會情不自禁地崇拜一些學識淵博、談吐優雅的人。這正體現了我們對知識的渴望,我們對未知的追求。許多傑出人物之所以成功,除了機遇之外,很大一部分取決於他們平時的積累。傑出的才能來源於對知識一點一滴地積累,淵博的知識需要我們大量地閱讀。可見,閱讀力對我們的成長十分重要。一個人的時間和精力是有限的,如何在有限的人生中閱讀到最多的知識呢?那就需要提高我們的閱讀力,一目十行,我們都能做到。

閱讀之所以重要是因為--知識就是力量。在知識的天堂裏,開滿了姹紫嫣紅的智慧之花。這是千百年來人類用辛勤勞動的血汗培育出來的。誰能摘取它,那他身上就像插上了一雙翅膀,可以自由地飛翔,去探險,去攻關,去開辟通向理想境界的新航道。社會要進步,人類要發展,就要把前人在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長期過程中積累起來的全部知識都繼承下來。這些知識,大量地保存在書籍裏。

培根說:“書籍是在時代的波濤中航行的思想之船,它小心翼翼地把珍貴的貨物運送給一代又一代。”閱讀書籍,可以把前人需經幾千年實踐才能取得的經驗,於短暫的時間裏就獲得它,從而使自己變得聰明起來。閱讀書籍,可以啟開人們的心靈之窗,使生活更充實、更有意義。一本好書,可以塑造一個人的靈魂,改變他的性格,引導他積極向上,成為一生的轉折點。好書,永遠是我們遠航的燈塔,前進的路標,奮鬥的力量之源。我們應該多讀書、讀好書,礪煉自己的品格,發展自己的才智,成為時代的強者。

那麼,怎樣去打開閱讀力的大門呢?最常見的方法是苦讀。但苦讀的方法,已經不合於時代的要求了。現今是知識爆炸的時代,各種門類的新知識,日新月異,層出不窮,瞬息萬變,令人應接不暇。據哈佛大學統計:世界知識的總量,每隔5年到10年就要翻一番,而且按幾何級數在繼續增長。1500年前,歐洲一年所印的書,不會超過1000卷,而今美國一年所出的書刊、畫報就達40億冊(張)。麵對如此浩瀚的知識,即使整天坐著苦讀,也不能窮其萬分之一。為了能夠盡快地獲得前人創造的知識財富,縮短成才的路程,我們應該去尋找科學的閱讀方法,提高我們的閱讀力。

這裏所說的科學方法,不是指利用先進的設備,如錄音、錄像,而是指怎樣在有限的時間內,去獲取無限的知識,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們不但要勤於讀書,而且要學會善於讀書。有的人讀了很多書,未必已經學會讀書。德國藝術家拉辛曾這樣說:“上帝如果一隻手拿著現成的真理,一隻手拿著尋求真理的方法,我寧選擇尋求真理的方法,而不要現成的真理。”閱讀是一門藝術,大有學問。科學的閱讀方法,好比尋找真理的方法,它是打開閱讀力大門的一把金鑰匙。

我們從小學開始學習閱讀,並繼續貫穿於中等和高等教育的各個階段,由此看來,閱讀水平高低有別、因人而異是無須爭辯的。在閱讀、寫作和計算這三項學生的基本技能中,閱讀排在首位,這是因為我們必須先學會閱讀,才能進一步學習其他各門功課;受教育程度越高,要學的內容就越深奧複雜,也就需要相應地不斷增強我們的閱讀能力。

我們常以閱讀、寫作的能力作為文化程度的基本標誌,無論是中小學,還是培養學士、博士的大學都不例外。但是雅克·巴曾在《人類的自由》一文中指出:“任何學位都不能完全代表文化修養,有些有學位的人連迅速正確地領會一本書的閱讀方法都不會,更談不上分析批判的能力。”

一般人認為“閱讀力的等級”和學校教育的等級是齊頭並進的,據我們所知,對於今日美國教育來說,這種看法並不可靠。在法國,每一個教育階段都要培養閱讀力,使之不斷提高,把它看做一門學問,隻有在這方麵達到相當高的造詣才可能拿到博士之類的學位。但是在美國,高中生的閱讀力與大學生、甚至博士研究生相比並沒有多少差別,而且還可能更少沾染那些不良的閱讀習慣。

以對象難易作為判斷能力高低的標準是常見的。在很多方麵,我們都以工作的難易來衡量才能的高下,這種方法是否正確,取決於我們對工作難易的判斷是否恰當。在這方麵,假如我們說深奧的書是那些閱讀力強的讀者才看得懂的書,而閱讀力強的讀者又是那些能看懂高深著作的讀者,話雖不錯,但就像雞生蛋與蛋孵雞那樣糾纏不清。同時,辨別一本書的難易,如果以讀懂這本書需要具備多少有關基礎知識出發,那麼對讀者也隻能判斷其相關知識的多少,並不能說明其閱讀力的水平。因此我們還需要從閱讀力的角度,來區別讀者是否具有良好的讀書習慣。

以書的深淺作為衡量閱讀力高低的標準,並非毫無道理,至少曲高和寡是一個客觀的事實。任何行業中,工藝越精細的話,能做的人就越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