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從容淡然,人生沒有繞不過的彎(1)(1 / 3)

心中的香格裏拉

看了一部電影,《這兒是香格裏拉》。影片講述女主人公季玲失去親愛的兒子後,一個人去香格裏拉找回自己的靈魂的故事。唯美的色調,悲情的情節,以及略帶懸疑的線索設置,使整部電影美輪美奐,扣人心弦。

一場意外的車禍帶走了季玲可愛的兒子,也粉碎了她幸福美滿的家。她內疚,因為她是在和老公打電話時,對兒子疏於照看,才使悲劇發生;她痛苦,因為兒子的離去,帶走了她全部的靈魂;她仇恨,因為肇事者沒有停車搶救孩子,而是逃之夭夭。她不停地懷念,因為無法遺忘;不停地起訴,意圖為子報仇;丈夫被忽略,家庭生活變得壓抑而灰暗,一切都無可挽回地絕望。

然後,她無意中在兒子房間裏找到一張尋寶遊戲的紙條,她邊哭邊笑:因為這是兒子生前最愛和她玩的遊戲——紙條直指雲南香格裏拉的聖山。

就這樣,她獨自出發去了香格裏拉,然後,意外跌落到雲霧籠罩的懸崖下麵。等她醒來,卻發現自己到了一片寧靜、安謐的天地,這裏綠草茵茵,牛羊成群,潔白的聖山映著藍天,如夢如幻。一個小男孩,有著棕紅的小臉蛋,一身樸素的藏民裝扮,帶她騎馬,聽她唱歌,看她流淚,然後給她寬慰。最後,小男孩說:走,我帶你去看我的寶藏。當她跟著他到達聖山腳下,抬頭仰望,卻看見山頂上有一個穿藏袍的小女孩,逆光而立,宛似仙女。

她不明其意,笑著調侃:“你的小女朋友?”

小男孩嚴肅地搖搖頭:“不,她是我的愛人。”

“你很愛她?”

“是的。”

“這就是你的寶藏?”

“是的。”

但是,小男孩卻痛苦地說:我的愛人等著我,我卻走不了,我很辛苦。她詫異地低下頭,卻看見小男孩的腳踝上,不知道什麼時候竟然捆綁上了粗粗的鐵鏈。她心疼地蹲下身去解,小男孩竟然深情地撫摸著她的頭發,叫她“媽咪”。

原來,這就是她深愛的兒子,因為她不停地牽念,使得他無法脫身奔向自己的世界,很辛苦地戀棧在她的身邊,用憂傷的眼睛關注著她,聽她在一群藏民熱情的邀約下唱兒歌:“兩隻老虎,兩隻老虎,跑得快,跑得快,一隻沒有耳朵,一隻沒有尾巴,真奇怪,真奇怪。”

季玲淚流滿麵,給兒子解開纏腳的鐵鏈,放他輕身飛去,同時自己也解開了纏繞在心上的愛與恨、苦與痛。

其實,這一切不過是她跌下懸崖後,昏迷時的幻覺。醒過來看到的,是醫院的病房,以及陪伴在她身邊的丈夫,正對她深情凝望——原來放走了愛,愛還在。

那麼,放走恨呢?

她終於撤銷起訴,然後在那個已經得了絕症、行將去世的“凶手”麵前,聽他懺悔:“對不起。”三個字,重逾千鈞。

她把孩子的小房間徹底整理,該洗的洗,該換的換,兒子照片前飄搖的白蠟燭也拿走,然後從枕套裏抖出一本書,一幀幀的畫全都是香格裏拉的聖山,其中一頁夾著孩子從媽媽腳上拿下來的腳鏈,還有一張字條,上麵寫著:“媽媽,找到了。”

找到了什麼?

一番艱辛苦痛,找到的是生命的真諦:解開以愛的名義捆縛親人的鐵鏈,自己的生命也會於受傷後盡快複原;寬恕別人犯下的罪,自己的心靈也會變得地闊天寬。

現實中,也有一個季玲版的母親。她的兒子被堂兄家的女兒誤傷致死,於是傷心成狂,想方設法折磨這個已經內疚到無以複加的小姑娘。她把小女孩接到自己家裏,然後一張張給她看被她“害死”的弟弟生前的照片,如數家珍,直到小女孩被她折磨得進了精神病院,她還不肯罷休,又大鬧病房。被醫院列入“黑名單”,無法進入醫院大門後,又在門口大叫大跳,狀若瘋狂——事實上,若不及時挽救,她就真的瘋了。

最後,堂兄無奈控告她虐待侄女,將她送上法庭。法院判她半年拘役。冷靜反省後,她終於肯放下積怨,重新回歸正常生活。實際上,對別人念念不釋地怨恨,是自己在大口大口地吞服致命的鶴頂紅。放別人一條生路,實際上也是給自己一片月明風清。

所以,愛讀一首禪詩:“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六根清淨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

它其實講的不是“道”,是“稻”。你見過哪株水稻的根子是裹一團泥巴的?稀稀拉拉幾根須根,可不都是白白嫩嫩,在水裏浸泡?所以說六根清淨。

它清淨,種它在水裏的人也得清淨。插秧季節,天水相連,禽鳥爭鳴,春意盎然。藍天、白雲、青苗、綠水,大姑娘小媳婦挽著褲腿說說笑笑,柔嫩的腰肢像柳條,隨手把綠綠的秧苗一撮一撮插進水中,左兩,右兩,中間兩,一齊進行,六縱六橫,隨著一步步後退,青天碧日下撒豆成兵,排兵布陣。

所以它又不是“稻”,是“道”。

明明是流傳,是充滿,采取的姿勢卻那樣謙恭。讓人想起素描中一句話:“慢就是快,方就是圓。”作畫時要先耐心地觀察好描摹的對象,然後規劃好畫圖在紙上的布局,待到胸有成竹日,才是洋洋灑灑下筆時,是以“慢就是快”。雖然事物的線條千變萬化,但要作好畫,先需要用直線打好輪廓,抓住特征,然後逐步細化,又便是“方就是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