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二章 古文標點大課堂·古代注疏斷句標點3(2 / 3)

〔正〕養氣自守,適食則酒。閉明塞聰,愛精自保。適輔服藥引導。庶冀性命可延,斯須不老。既晚無還,垂書示後。

(118)〔誤〕維是子產。執政之式。維其不遇。化止一國。誠率是道。相天下君。交通旁達。施及無垠。於虖四海。所以不理,有君無臣。(韓愈:《子產不毀鄉校頌》)

〔正〕維是子產,執政之式;維其不遇,化止一國。誠率是道,相天下君;交通旁達,施及無垠。於虖!四海所以不理,有君無臣。

(119)〔誤〕夫功者,難成而易敗,時者,難得而易失也;時乎,時不再來!(《資治通鑒》)

〔正〕夫功者,難成而易敗,時者,難得而易失也;時乎時,不再來!

(120)〔誤〕鄭公子士泄、堵俞彌帥師伐滑。(《春秋左傳集解》)

〔正〕鄭公子士、泄堵俞彌帥師伐滑。

(121)〔誤〕“公請於華費遂,將攻華氏。”杜預注:“費遂,大司馬華氏族。”(《左傳·昭公二十年》)

〔正〕“公請於華費遂,將攻華氏。”杜預注:“費遂,大司馬,華氏族。”

(122)〔誤〕初,鄭文公……又娶於江,生公子士朝於楚,楚人鴆之,及葉而死。(《左傳紀事本末》)

〔正〕初,鄭文公……又娶於江,生公子士,朝於楚,楚人鴆之,及葉而死。

(123)〔誤〕子羔,衛大夫。高柴,孔子弟子也。(《史記·衛康叔世家》,《集解》引賈逵曰)

〔正〕子羔,衛大夫高柴,孔子弟子也。

(124)〔誤〕漢王用張良計,致齊王信,建成侯、彭越兵,及劉賈入楚地,圍壽春。(《漢書·陳勝項籍傳》)

〔正〕漢王用張良計,致齊王信、建成侯彭越兵,及劉賈入楚地,圍壽春。

(125)〔誤〕明年春,遣大司徒宮、大司空豐、左將軍建、右將軍甄邯、光祿大夫歆奉乘輿法駕,迎皇後於安漢公第宮。豐、歆授皇後璽紱。(《漢書·外戚傳》)

〔正〕明年春,遣大司徒宮、大司空豐、左將軍建、右將軍甄邯、光祿大夫歆奉乘輿法駕,迎皇後於安漢公第。宮、豐、歆授皇後璽紱。

(126)〔誤〕會晉六卿爭權,韓、魏、趙興而範中行、知伯弊。(《漢書·揚雄傳》)

〔正〕會晉六卿爭權,韓、魏、趙興而範、中行、知伯弊。

(127)〔誤〕育而不苗者,吾家之童。烏乎!九齡而與我玄文。(揚雄《法言·問神》)

〔正〕育而不苗者,吾家之童烏乎?九齡而與我玄文。

(128)〔誤〕撫從弟宣伯子朗,如同氣焉。(《魏書·崔挺傳》)

〔正〕撫從弟宣伯、子朗,如同氣焉。

(129)〔誤〕欒布破齊還,並兵引水灌趙城;城壞,王遂自殺。(《資治通鑒》)

〔正〕欒布破齊還,並兵引水灌趙城;城壞,王遂自殺。

(130)〔誤〕撫夷將軍高尚謂牧曰:“……今既無往日之援,而郭純已據遷陵,而明府欲以三千兵深入,尚未見其利也。”(《資治通鑒》)

〔正〕撫夷將軍高尚謂牧曰:“……今既無往日之援,而郭純已據遷陵,而明府欲以三千兵深入,尚未見其利也。”

(131)〔誤〕田胡王乞基部落最強,二苑之人,多其舊眾。(《資治通鑒》)

〔正〕田胡王乞基部落最強,二苑之人,多其舊眾。

(132)〔誤〕任城王澄命統軍黨法宗、傅豎眼、太原王神念等分兵寇東關、大峴、淮陵、九山,高祖珍將三千騎為遊軍,澄以大軍繼其後。(《資治通鑒》)

〔正〕任城王澄命統軍黨法宗、傅豎眼、太原王神念等分兵寇東關、大峴、淮陵、九山,高祖珍將三千騎為遊軍,澄以大軍繼其後。

(133)〔誤〕侯景置吳州於吳郡,以安陸王大春為刺史。(《資治通鑒》)

〔正〕侯景置吳州於吳郡,以安陸王大春為刺史。

(134)〔誤〕太祖在江州,遣諸將陳德華、高費聚分三路兵往援,皆不利。(《明通鑒》)

〔正〕太祖在江州,遣諸將陳德、華高、費聚分三路兵往援,皆不利。

(135)〔誤〕時莒州日照知縣馬亮考滿,以長於督運,山西汾洲平遙主簿成樂能,恢辦商稅,皆注上考。(《明通鑒》)

〔正〕時莒州日照知縣馬亮考滿,以長於督運;山西汾洲平遙主簿成樂,能恢辦商稅,皆注上考。

(136)〔誤〕是月,丹徒知縣胡孟,通縣丞郭伯高,以事當就逮,耆民數十人詣闕訟其扶民有方。上特命釋之。(《明通鑒》)

〔正〕是月,丹徒知縣胡孟通、縣丞郭伯高,以事當就逮,耆民數十人詣闕訟其扶民有方。上特命釋之。

(137)〔誤〕(洪武二年四月)達進師鞏昌,元守將梁子中、汪靈、真保等出降,以都督僉事郭興守之。(《明史紀事本末》)

徐達師次鞏昌,元守將梁子中、汪靈、真保等以城降,遣郭興守之。(《明通鑒》)

〔正〕達進師鞏昌,元守將梁子中、汪靈真保等出降,以都督僉事郭興守之。

徐達師次鞏昌,元守將梁子中、汪靈真保等以城降,遣郭興守之。

(138)〔誤〕(李)善蘭聰強絕人……所著則《古昔齋算學》,詳《藝文誌》。(《清史稿·李善蘭傳》)

〔正〕善蘭聰強絕人……所著《則古昔齋算學》,詳《藝文誌》。

(139)〔誤〕禦史掌邦國都鄙及萬民之治令,以讚塚宰。凡治者,受法令焉。掌讚書凡數,從政著。(《周禮·春官·禦史》)

〔正〕禦史掌邦國都鄙及萬民之治令,以讚塚宰。凡治者,受法令焉。掌讚書,凡數從政著。

(140)〔誤〕始皇夢與海神戰,如人狀。問占夢博士,曰:“水神不可見,以大魚蛟龍為候。”(《史記·秦始皇本紀》)

〔正〕始皇夢與海神戰,如人狀。問占夢,博士曰:“水神不可見,以大魚蛟龍為候。……”

(141)〔誤〕秦郡守掌治其郡;有丞、尉,掌佐守典武職四卒;監禦史掌監郡。(《史記·秦始皇本紀》“郡置守、尉、監”下《集解》引《漢書百官表》)

〔正〕秦郡守掌治其郡;有丞;尉掌佐守,典武職四卒。監禦史掌監郡。

(142)〔誤〕仆射,秦官,自侍中、尚書、博士郎,皆有。古者重武官,有主射以督課之。軍屯吏、騶、宰、永巷宮人,皆有取其領事之號。(《漢書·百官公卿表》)

〔正〕仆射,秦官,自侍中、尚書、博士、郎,皆有。——古者重武官,有主射以督課之——軍屯吏、騶、宰、永巷宮人,皆有:取其領事之號。

(143)〔誤〕羽繇是始為諸侯上,將軍兵皆屬焉。(《漢書·陳勝項籍傳》)

〔正〕羽繇是始為諸侯上將軍,兵皆屬焉。

(144)〔誤〕及諸侯、王公、列侯、宗室見者皆叩頭言。……是以諸侯、王公、列侯、宗室、諸生、吏民翕然同辭。(《漢書·王莽傳》)

〔正〕及諸侯王、公、列侯、宗室見者,皆叩頭言。……是以諸侯王、公、列侯、宗室、諸生、吏民,翕然同辭。

(145)〔誤〕其敕公卿舉賢良、方正各一人……公卿、司隸、州牧舉賢良、方正各一人。(《後漢書·光武帝紀》)

〔正〕其敕公、卿舉賢良方正各一人……公、卿、司隸、州牧舉賢良方正各一人。

(146)〔誤〕聽置司馬從事。(《後漢書·馬援列傳》)

〔正〕聽置司馬、從事。

(147)〔誤〕後歸郡,為督郵功曹,所事之將,無不師友待之。(《後漢書·卓魯魏劉列傳》)

〔正〕後歸郡,為督郵,功曹;所事之將,無不師友待之。

(148)〔誤〕少以三公子經明行修舉孝廉,不就司徒辟,以高第為侍禦史。(《三國誌·蜀書·張翼傳》注引《續漢書》)

〔正〕少以三公子“經明行修”舉孝廉,不就;司徒辟,以高第為侍禦史。

(149)〔誤〕孝宣時,召通《倉頡》讀者,獨張敞從受之。涼州刺史杜業、沛人爰禮講學,大夫秦近亦能言之。孝平時,征禮等百餘人令說文字於未央宮中,以禮為小學元士。(《北史·江武傳》)

〔正〕孝宣時,召通《倉頡》讀者,獨張敞從受之。涼州刺史杜業、沛人爰禮、講學大夫秦近,亦能言之。孝平時,征禮等百餘人,令說文字於未央宮中,以禮為小學元士。

(150)〔誤〕(長慶二年九月)“乙巳,敕團練防禦州置判官一員,其副使推巡並停。”(《舊唐書·穆宗紀》)

〔正〕(長慶二年九月)“乙巳,敕團練防禦州置判官一員,其副使、推、巡並停。”

(151)〔誤〕國朝百官致仕:庶僚守本官,以合遷一官回授;任子、侍從,仍轉一官;宰執換東宮官。(《揮麈錄》)

〔正〕國朝百官致仕:庶僚守本官,以合遷一官回授任子;侍從仍轉一官;宰執換東宮官。

(152)〔誤〕凡他官入院未除學士。謂之直院學士。俱闕他官。暫行文書。謂之權直。(《叢書集成》本《曆代職官表》)

〔正〕凡他官入院,未除學士,謂之直院。學士俱闕,他官暫行文書。謂之權直。

(153)〔誤〕冬,十一月,初令郡國舉孝、廉各一人,從董仲舒之言也。(《資治通鑒》)

〔正〕冬,十一月,初令郡、國舉孝廉各一人,從董仲舒之言也。

(154)〔誤〕率左右羽林五營營士屯都亭,修理器械,以鎮京師。(《資治通鑒》)

〔正〕率左右羽林、五營營士屯都亭,修理器械,以鎮京師。

(155)〔誤〕上以襄陽外接關、河,欲廣其資力,乃罷江州軍府文武,悉配雍州……(《資治通鑒》)

〔正〕上以襄陽外接關、河,欲廣其資力,乃罷江州軍府,文武悉配雍州……

(156)〔誤〕陳際新字舜五,宛平生員,祖籍福建。官靈台郎,為監正,明安圖高弟……(《疇人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