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瘡
本病表現為舌體出現潰瘍麵,色紅,疼痛,甚則有裂紋。古人認為屬心火、胃火、腎陰虛之火所生。一般多繼發於貧血、銀屑病、消化係統病症等,相當於西醫所稱遊走性舌炎、剝脫性舌炎。
方一
【組成】 牛膝30克 白酒30克
【用法】 牛膝浸酒內,取藥酒,頻頻含漱,1日10次。
【主治】 陽虛型舌瘡。
【來源】 肘後方
方二
【組成】 生甘草60克
【用法】 生甘草煎湯,以藥液漱口,反複多次。
【主治】 實熱證。
【來源】 聖濟總錄
方三
【組成】 西瓜皮30克(炒焦研末) 冰片3克 蜂蜜適量
【用法】 將藥物研細,調蜂蜜為膏。將藥膏塗抹潰瘍處。1日2~3次。
【主治】 虛熱證。
【來源】 常見病驗方研究參考資料
方四
【組成】 黃連、幹薑各等份
【用法】 研細,用藥粉末吹敷於舌之潰瘍麵上。1日2次。
【主治】 熱鉦。【來源】 肘後方
方五
【組成】 黃柏30克 青黛9克 肉桂3克 冰片0.6克
【用法】 上藥研細末,和勻,塗搽患處。
【主治】 口舌生搭。
【來源】 古今名方
麵部疔瘡
麵部疔瘡是指生於顏麵的形小,根深如釘,病勢急劇,易造成毒邪走散,有危險性的外瘍。本病因髒腑積熱,複經時令毒邪襲於肌腠,客於經脈,致使氣血凝滯,火毒鬱結而發。包括西醫的顏麵部癤、癰、蜂窩組織炎等急性化膿性感染等。
方一
【組成】 水銀60克 火硝、皂礬、白礬各180克 食鹽90克
【用法】 上藥共研末,入罐,置炭爐上熔化,待冷,將罐口倒置磁盤內,用16.5厘米寬桑皮紙搓條塗上漿糊圍合盤罐接合處,外用煆石膏粉調糊圍住,勿令泄氣,將盤罐澀於裝滿黃沙之大鑪缽中,留罐底於沙外約2厘米。先置1~2塊燃板炭於罐底上文火燒1小時,繼用5~6塊燃板炭,文武火燒1小時半,再用武火燒1小時,滅火。取、盤罐,見盤內如雪花樣銀針白霜即為五虎丹,裝瓶備用。再將五虎丹研極細,取熟麵少許放在玻璃板上,用布片將丹麵拌勻,輕搓成寸許細條,放紙上陰千,備用。用時,常規消毒患處,用手術刀直剌疔瘡中心,使之流出惡血,納入“五虎丹”引條。外敷黑膏藥。3日後取下,一般可見疔頭有小螺絲樣毒物脫落,不脫落時,可用手術刀或鑷子除去毒物。傷口點撒提毒散,1日1塊,外蓋玉紅膏。待毒去膿盡,改用生肌散,促其早日愈合。
【主治】 麵部瘡疔。可清熱解毒,以其治療30例,全部獲愈,平均治療3.9天。
【來源】 湖北中醫雜誌 1984;(4):20
方二
【組成】 生麻黃、生半夏、生南星、生川烏、生草烏桂枝梢、吳茱萸各30克 僵蠶、白芥子、白蘞、白芨、川斷、白芷各45克 生大黃、赤芍、當歸、川芎、黃柏各60克 忍冬藤100克 陳皮、木鱉子各40克 東丹(每1000克加料油30克) 銅綠(每1000克加料油10克) 鬆香適量新鮮榆、槐、桑、柳、桃樹枝各250克 麻油5000克
【用法】 上藥製成膏藥,根據疔瘡性質不同選用摻藥(如四消散、紅靈散、陰毒內消散、陽毒內消散等),使摻藥對準瘡頂貼於患處。2日1次,連用2~3次為1療程。一般1個療程可獲痊愈。
【主治】 顏麵部及其他部位疔搭。
【注意】 若無摻藥,亦可直接將膏藥貼於患處。
【來源】 安徽中醫學院學報 1988;7(2):37
方三
【組成】 木芙蓉葉8份 蓮錢草11份 天仙子3份
【用法】 將前2味冼淨曬幹,然後將3味藥分別在低溫下烘幹,研為細末,過100目篩,分別放置。用時,分別稱取各藥混勻滅菌,以溫開水調勻成糊狀,塗在紗布上,貼子患處,每日換藥1次。3~5日為1療程。
【主治】 麵部疔瘡。治療26例,治愈24例,有效1例,無效1例。
【來源】 湖南中醫雜誌 1989;5(4):41
顏麵癰腫
顏麵癰腫是一種發生於顏麵部的急性化膿性皮膚病,其特點是:發於皮肉之間,一般不損害筋骨,也不會造成陷、證。相當於西醫的麵部癤與癤病。
方一
【組成】 藤黃10克 馬前子6克 龍腦6克 鮮豬膽汁100克
【用法】 馬前子用沙拌炒軟,去毛,研成粉末,然後將藤黃、龍腦分別研成粉末,將上藥摻在膽汁中,備用。用時,以棉簽或小毛刷蘸藥汁塗在患處,塗藥範圍要比紅腫範菌大0.5厘米,每日塗藥2~3次,5~7天為1療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