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5章 去苦存樂,悠然自得——若無閑事心頭掛,便是人間好時節(1 / 3)

《王竹語讀書筆記》中寫道:“忍耐痛苦比尋死更需要勇氣。在絕望中多堅持一下,終必帶來喜悅。上帝不會給你不能承受的痛苦,所有的苦都可以忍。”是的,人隻要能自得其樂,便可以苦中取樂,若懂得苦中取樂,則必然會苦盡甘來。

苦樂同根生

沒有醜就無所謂美,沒有苦就無所謂樂,細品世間滋味,苦過痛過之後才能得知即使是平淡也有一絲甘甜可嚐。

苦樂是相對成立的。我們隻有在深刻體會到某種失落的痛苦之後,才會感覺到真實的快樂。

有一位一國首富,論財富,無人能及,然而,他這個在別人眼裏最幸福的人卻總覺得生活毫無快樂可言。於是,他將所有的貴重物品各樣東西都裝入一個大袋子裏,去尋找快樂。

他從一個國家遊曆到另一個國家,但是沒有人能夠給他——即使隻是一瞬的快樂。

他到了一個村子,一位村民告訴他:“有個禪師就坐在村中心的一棵樹下。你去他那裏,如果他沒有辦法讓你得到快樂,那麼你就放棄吧!即使去到天涯海角,也沒有人能讓你得到快樂。”

富人非常激動,他迫不及待地跑到禪師那裏,請求禪師讓他得到快樂。並且說:“我賺來的錢都在這個袋子裏。如果你能讓我得到快樂,我就把這些東西給你。”

禪師沒有回答他,而是忽然從他手中搶了袋子就跑。富人又哭又叫地尾隨著他。因為禪師對村子裏的大街小巷很熟,所以沒跑幾圈,富人就被禪師甩掉了。

富人簡直瘋了。他哭喊著:“我一生的財富都被劫走了,我變成一個窮人了!我變成一個乞丐了!”他哭得死去活來。

最後,那個人萬般無奈地回到禪師剛才坐的那個地方。卻發現袋子早已在原地了,富人見到了袋子,趕緊進行檢查——什麼也不缺!他鬆了一大口氣,一屁股坐在那個袋子上,喜極而泣。

禪師轉過來看著他說:“先生,你現在快樂嗎?你是不是已經得到了?”

富人終於醒悟過來,然後高興地說:“多謝禪師指點。”

在尋求快樂的過程中,由苦樂對比產生的落差而感覺快樂,難道這不是快樂嗎?當然這是一種快樂,但這種快樂本質上是一種假相的快樂!為什麼呢?

假若這些快樂本質上是真正的快樂,那麼就該像儲蓄存折一樣,數字總是存款而非罰款;然而尋求豐足的人生努力過程中,很多時候卻像在提款繳罰單一樣。因此,沒錢繳罰單的時候固然是苦,縱然有錢繳罰單也不是快樂的,因為兩者都是懲罰的緣故。

然而為什麼有時我們會感覺到有錢繳罰單是一種快樂呢?而且似乎它就是一種感受上很真實的快樂呢?是的,兩種痛苦相比之下,如果落差夠大,就像由大苦反襯小苦,小苦反而成為快樂一樣,就像罰10萬塊改成罰10塊錢,這種反差呈現出來的快樂是很巨大的。

然而懲罰終究是懲罰,本質上不會變成獎賞。所以,如果一直滯留在所謂的“趨樂避苦”上,而看不透苦樂的相對性、本質虛幻的真相,這就意味著無法真正快樂。

隻有我們了解滿足欲望的快樂永遠是虛妄的,我們才有希望進入清淨涅槃的大樂,達到生命的真實超越。

若無閑事心頭掛,便是人間好時節

假如我們能夠適時地將心中的那些煩心瑣事拋開,解放迷茫的內心世界,就能找回在生活中迷失的自我。

在《壇經》中,慧能禪師曾一語道破“風動”與“幡動”的本質皆為“心動”。內心空明、不被外界所擾,這是坐禪者應該達到的基本境界,也是人們行事處世的快樂之本。

佛眼禪師曾做過一首名為《無題》的詩偈,正好詮釋了慧能禪師的意思——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

若無閑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

此偈的首兩句描寫大自然的景致:春花秋月,夏風冬雪,皆是人間勝景,令人賞心悅目,心曠神怡。然而禪師將話鋒一轉又說,世間偏偏有人不能欣賞當下擁有的美好,而是怨春悲秋,厭夏畏冬,或者是夏天裏渴望冬日的白雪,而在冬日裏又向往夏天的麗日,永無順心遂意的時候。這是因為總有“閑事掛心頭”,糾纏於瑣碎的塵事,從而迷失了自我。隻要放下一切,欣賞四季獨具的情趣和韻味,用敏銳的心去感悟體會,不讓煩惱和成見梗住心頭,便隨時隨地可以體悟到“人間好時節”的佳境禪趣。

一個無名僧人,苦苦尋覓開悟之道卻一無所得。這天他路過酒樓,鞋帶開了。就在他整理鞋帶的時候,偶然聽到樓上歌女吟唱道:“你既無心我也休……”刹那之間恍然大悟。於是和尚自稱“歌樓和尚”。

“你既無心我也休”,在歌女唱來不過是失意戀人無奈的安慰:你既然對我沒有感情,我也就從此不再掛念。雖然唱者無心,但是無妨聽者有意。在求道多年未果的和尚聽來,“你既無心我也休”卻別有滋味。在他看來,所謂“你”意味著無可奈何的內心煩惱,看似洶湧澎湃,實際上卻是虛幻不實,根本就是“無心”。既然煩惱是虛幻,那麼何去尋找去除煩惱的方法呢?

隻要我們正在經曆生活,就免不了會有一些事情占據藏在心間揮之不去,讓我們吃不下、睡不著,然而這些事情卻並非那些重要而讓我們非裝著不可的事情,隻是我們庸人自擾罷了。

有一位成功的商人,雖然賺了幾百萬美元,但他似乎從來不曾輕鬆過。

他下班回到家裏,剛剛踏入餐廳中。餐廳中的家具都是胡桃木做的,十分華麗,有一張大餐桌和六張椅子,但他根本沒去注意它們。他在餐桌前坐下來,但心情十分煩躁不安,於是他又站了起來,在房間裏走來走去。他心不在焉地敲敲桌麵,差點被椅子絆倒。

他的妻子這時候走了進來,在餐桌前坐下。他說聲你好,一麵用手敲桌麵,直到一個仆人把晚餐端上來為止。他很快地把東西一一吞下,他的兩隻手就像兩把鏟子,不斷把眼前的晚餐一一鏟進口中。

吃過晚餐,他立刻起身走進起居室去。起居室裝飾得富麗堂皇,意大利真皮大沙發,地板鋪著土耳其的手織地毯,牆上掛著名畫。他把自己投進一把椅子中,幾乎在同一時刻拿起一份報紙。他匆忙地翻了幾頁,急急瞄了瞄大字標題,然後,把報紙丟到地上,拿起一根雪茄。他一口咬掉雪茄的頭部,點燃後吸了兩口,便把它放到煙灰缸去了。

他不知道自己該怎麼辦。他突然跳了起來,走到電視機前,打開電視機。等到畫麵出現時,又很不耐煩地把它關掉。他大步走到客廳的衣架前,抓起他的帽子和外衣,走到屋外散步。他持續這樣的動作已有好幾百次了。他在事業上雖然十分成功,但卻一直未學會如何放鬆自己。他是位緊張的生意人,並且常常放不下公司裏的那些瑣碎事情。他沒有經濟上的問題,他的家是室內裝飾師的夢想,他擁有四部汽車,但他卻無法放鬆自己。為了爭取成功與地位,他已經付出了自己全部的時間去獲得物質上的豐富,然而,在他拚命工作、拚命賺錢的過程中,卻迷失了自己。

過分地投入生活,就會受到來自於諸多方麵煩惱的幹擾,常常令我們身心疲憊、痛苦不堪,然而心病還需心藥醫,隻有我們從內心擺脫這些煩惱的束縛、將它們全部拋開,才能讓心靈得到真正的輕鬆。

觀照己心,切莫苛求

觀照己心,切莫苛求。若是總為外物的求之不得而苦惱,那你永遠都不會心生快樂。

一日,無悔禪師正在院子裏鋤草,迎麵走來三位信徒,向他施禮,說道:“人們都說佛教能夠解除人生的痛苦,可是我們信佛這麼多年,卻並不覺得快樂,這是怎麼回事呢?”

無悔禪師放下鋤頭,安詳地看著他們說:“想快樂並不難,首先要弄明白為什麼活著!”

三位信徒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沒料到無悔禪師會向他們提出這樣的問題。

過了片刻,甲說:“人總不能死吧!死亡太可怕了,所以人要活著。”

乙說:“我現在拚命地勞動,就是為了老的時候能夠享受到糧食滿倉、子孫滿堂的天倫之樂。”

丙說:“我可沒你那麼高的奢望。我必須活著,否則我一家老小靠誰養活呢?”

無悔禪師笑著說:“怪不得你們得不到快樂,原來你們想到的隻是死亡、年老、被迫勞動,而不是理想、信念和責任。沒有理想、信念和責任的生活當然是很疲勞、很累的,不會覺得幸福,當然也不會覺得快樂了。”

信徒們不以為然地說:“理想、信念和責任,說說倒是很容易,但總不能當飯吃吧!”

無悔禪師說:“那你們說,有了什麼才能快樂呢?”

甲說:“有了名譽就有了一切,我就會覺得很快樂。”

乙說:“我覺得有了愛情,才會有快樂。”

丙說:“金錢才是最重要的,有了它我就什麼都不愁了。”

無悔禪師說:“那我提個問題:為什麼有人有了名譽卻很煩惱,有了愛情卻很痛苦,有了金錢卻更憂慮呢?”信徒們無言以對。

無悔禪師接著說:“理想、信念和責任並不是空洞的,而是體現在人們每時每刻的生活中。必須改變對生活的觀念、態度,生活本身才能有所變化。說到底,快樂是要靠我們自己去尋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