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網絡文化,指高校校園的網絡文化,是高校師生員工,在長期的網絡活動中共同創造的所有物質和精神存在的總和。
高校網絡文化的崛起,建構在整體社會互聯網建設和高校數字化校園建設的基礎上。
一、整體社會互聯網的建設
互聯網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冷戰時期。美國國防部為了能夠實現其與各地軍事基地之間的數據傳輸通訊,由美國國防部遠景規劃局DARPA(Defense 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 Agency)在1969年建立了世界上最早的分組交換網:ARPANET(當時僅四個節點)。1973年,英國的國家物理實驗室NPL和法國也分別開通了自己的分組交換網。從此,計算機網絡的發展進入了一個嶄新的紀元。
互聯網(Internet)的發展大致經曆了如下三個階段:
1 1968年至1984年為研究實驗階段。這時的Internet以ARPANET為主幹網,並首次在網絡通信中采用了分組交換技術。ARPANET開始時采用的是“主機—主機”協議,後改用“網絡控製協議”NCP(Network Control Protocol)。ARPANET采用了離散結構,最終發展成為世界範圍的計算機廣域網。
2 1984年至1991年為實用發展階段。此階段的Internet以NSFNET為主幹網,傳輸速率提高到544Mbit/s,並逐步形成了TCP/IP協議。
3 1992年至今為商業化階段。1992年正式成立的國際性組織——Internet協會(簡稱ISOC),對Internet進行全麵管理並在世界範圍內促進其發展和使用。Internet的主幹網由原來政府資助轉化為由計算機公司、商業通訊運營商提供,真正成為一個全球性的計算機網絡,通信能力也進一步加強。
21世紀以來,全球已掀起一股信息高速公路規劃和建設的高潮。作為其雛形,國際互聯網上相連的計算機已達數千萬台,全球有數億人在國際互聯網上進行信息交換和各種業務處理。國際互聯網上積累了大量信息資源,這些資源涉及人類麵對和從事的各個領域、行業及社會公共服務信息,成為信息時代全球可共享的最大信息基地。人們傳統的交互和工作模式正在改變,處在不同地理位置的人們可以共享數據,使用群件技術並進行協同工作,多媒體數據的存儲、傳輸、應用技術也不斷成熟。據Internet World Status統計,2009年底,全球互聯網用戶總數達到17.3億。
“數字化校園”正是在全球信息高速公路規劃和建設的背景下發育並逐漸成形的。
二、高校數字化校園建設
高校作為培養跨世紀人才的重要基地,與其他行業相比,在信息化、網絡化建設進程中走在了前麵。很多高校越來越意識到網絡對高校生存和發展的強大作用力。從國家到地方,從教育部到各高校自身都不斷加大網絡基礎設施投入和建設,不斷研發和優化網絡技術,提升網絡使用效益,以與時俱進的姿態奔跑在信息高速公路上,並依靠高校自身資源優勢融入社會網絡,形成網絡世界裏的中堅力量。“數字化校園”建設也就是題中之意了。
“數字化校園”一詞最早出現於1990年,美國克萊蒙特大學教授凱尼斯·格林(Kenneth Green)發起並主持的“信息化校園計劃”(The Campus Computing Project)中提出。匡文波 網絡傳播學概論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6。它是以校園網與Internet為基礎,利用先進的信息化手段和工具,實現從環境(包括設備、教室等)、資源(如圖書、課件、素材等)到活動(包括教學、管理、服務、辦公等)的全部數字化,在傳統校園的基礎上構建一個數字空間,從而提升傳統校園的效率,擴展傳統校園的功能,最終實現教育過程的全麵信息化。簡單地說,“數字化校園”是以校園網為背景的、集教、學、管理、娛樂為一體的新型數字化的工作、學習、生活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