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序:滴水穿石,成就孩子的一生(1 / 1)

我國著名青少年教育家孫雲曉先生曾說:“好習慣對兒童來說是命運的主宰,是成功的軌道,是終生的財富,是人生的格調。”

習慣看不見也摸不著,它起初看起來似乎很微弱,弱如一滴水,以致常常被人忽視。但水滴石穿,這種力量是超乎我們想象的。它影響著人們的思想和行為,甚至會影響人的一生。

所謂“習慣”,是指人和動物對於某種刺激的“固定性反應”,這是在相同的場合某一反應反複出現的結果。比如,一個人如果反複練習飯前洗手,這一行為就會融合到他更為廣泛的行為中去,成為“愛清潔”的習慣。

行為學家的研究證明,人類大概90%的行為反應隻是一種習慣的反應。每一天,人們會碰到相同的或者不同的挑戰,挑戰降臨的時候,我們便自發地用固定的行為去應付。習以為常的時候,便形成了習慣。有些習慣變成了大腦的機動反應,人的行為反應也一樣,跟隨以前的習慣而反應,隨著阻力小的方向走。可以這麼說,人實際上是一種習慣的動物。人生活中的每一個動作,早已變成了習慣的奴隸,比如說走路的時候,先邁左腳還是右腳?穿鞋的時候,是先左腳還是右腳呢?穿褲子呢?由此可見,人幾乎被習慣支配著。

一個人的行為方式、生活習慣是多年養成的。比如,與人交往的形式、與人溝通的方式、與人相處的模式……都是多年習慣累積慢慢成形的。習慣一旦養成,就極具穩定性。生理上的習慣左右著我們的行為方式,決定著我們的生活起居;心理上的習慣左右著我們的思維方式,決定著我們的待人接物。當我們的命運麵臨抉擇時,是習慣幫我們作出了決定。

孔子在《論語》中提到:“少小若無性,習慣成自然。”意思就是說,人的本性是很相近的,但由於習慣不同便相去甚遠,小時候培養的品格就好像是天生就有的,長期養成的習慣就好像出於自然。

1978年,75位諾貝爾獎獲得者在巴黎聚會。有人問其中一位:“你在哪所大學、哪所實驗室裏學到了你認為最重要的東西呢?”

出人意料,這位白發蒼蒼的學者回答說:“是在幼兒園。”又問:“在幼兒園裏學到了什麼呢?”

學者答:“把自己的東西分一半給小夥伴;不是自己的東西不要拿;東西要放整齊;飯前要洗手;午飯後要休息;做了錯事要表示歉意;學習要多思考;要仔細觀察大自然。從根本上說,我學到的全部東西就是這些。”這位學者的回答,回應了與會科學家的普遍看法:成功源於良好的習慣,而良好的習慣要從小開始培養。

好習慣可以給人無限的動力,使一個人走向好的命運。反之,一個壞的習慣如果一直蔓延,將會影響進步,在許多情況下,是失敗的根源。在孩子的成長中,或多或少會有一些壞習慣,比如“說謊”、“辦事拖拉”、“馬虎”、“不講衛生”、“偷竊”、“打架鬥毆”、“亂花錢”、“打遊戲”、“上網成癮”,等等。千裏之堤,潰於蟻穴。這些貌似無關緊要的小毛病,如同潛伏在孩子人生中的蛀蟲,會吞噬掉他的美好未來。

因此,孩子自幼就應該通過完美的教育,養成一種好的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