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朱元璋有意遷都,劉基謀略拒絕(1 / 3)

此小說獻於六百年前遷移的八百八十一姓家族。曆史永垂不朽。

明1372年春,作為帝國統治者朱元璋在俯視自己打下的萬裏山河,成王敗寇,做王不過如此。

然而湧上心頭的是想到自己十五歲時餓死的險無葬身之地的爹娘。遂決定在當初安葬爹娘的地方修皇陵。

作為普天之下的統治者要想修皇陵隻需一言既出就能辦到,可是要在短時間內就修好皇陵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及財力。

物力財力天下都是朕的撥款就行可以忽略不計,可是朕也知道鳳陽沒有這麼多勞力呀,當初就是因為天災爹娘才被餓死,因為沒有糧食朕才去當和尚乞討,因為元王朝懶政迂腐還遭陷害朕才棄裟而反的,現在那哪有什麼人嘛。為此他在第二天退朝之後召見了開國第一謀臣劉基。

“朕已令禦膳房備愛卿喜歡吃的菜了,一會愛卿就別推辭在此用膳了”

“臣遵旨!”劉基在說出這三字之前就知道皇上肯定有要事商議。

“你等切完茶後現行退下到午時到禦膳房送膳到此便是”

“奴婢領旨。”宮女們應到。

“愛卿可知朕傳你何事”朱元璋說著右手抓著自己的胡須上下微動。

“臣昨晚夜觀星象時,見軒轅十四星西南角有一星忽由暗轉亮,莫非聖上要商議之事與此稀奇之像有關?”劉基迷惑的問道以此同時雙手作揖等待朱元璋解他觀星之惑。

“哈哈哈,愛卿果然神機妙算呀!”朱元璋說著右手再次抓住他的胡須會意的點了點頭眼睛裏露著欣賞的神情。

“皇上神明吾等不敢固步自封,還請皇上明示。”劉基再次作揖求解心中之惑。

“愛卿可否陪朕到後花園散散心待用膳之後再商議此事。”

“臣領旨!”劉基感覺到朱元璋要說的這件事與自己沒有太多瓜葛,但是與帝王建設肯定有很大的關係。而他作為臣子也隻能遵從聖意。

“備轎。”

“皇上有旨,備轎後花園。”門外的太監傳話給轎夫。

由於劉基的轎夫不能進宮內,而朱元璋隻有一頂轎子,作為開國功臣加上言官之首不能讓劉基走路陪行,勉為其難讓他擠一擠。平時坐朱元璋身邊的有他的孫子朱允炆或其他孫子孫女。今天隻有四個橋夫,還好天氣不熱,不然以平時中午的現象,轎夫們抬到禦花園就得先避開帝王找涼水喝。

剛進禦花園,色彩鮮豔的牡丹花,撲鼻而來的菊花,被風吹出簌簌的的響聲的那是傲竹。假山上白鳥搭窩,人工湖裏萬物暢遊,分不清是魚是蛙是蟲是蝦。

翻過一座假山後是不能大麵積種植的隻能盆栽的異地植被,到這裏朱元璋在前東找西瞧劉基在後細看一些花之後緊跟著他的腳步。

“愛卿可知此為何花?”朱元璋刁難問著劉基。因為這盆花是夏季開的,單看樹葉是很難分辨的。

“名花冠滿開不敗,呼羽鳴聲已醉人。羽遇細雨崖下避,它逢甘露雲中升。”說著劉基揮舞著右手像枝芽生長一樣往頭頂上伸。

“愛卿不虧為我大明第一謀士呀,即懂戰爭謀略,又知詩文歌賦。”朱元璋也知道劉基的才能讓其作為言官之首也是無可厚非,現在如果他解決了朕之心意賞賜是應該的。他作為言官的首領,在這個位置上嘛,自然在其位就得謀其事啦。

“從皇上給臣此花的暗示,臣大概對此次皇上召臣謀的事略知一二了。”劉基半猜半疑的說。

“哦,愛卿倒是說說。”朱元璋不信劉基能那麼快猜到。

“臣隻是猜測,如有錯詞望皇上贖罪”劉基先按照伴君如伴虎的謹慎跟朱元璋打了個“免死金牌”。

“但說無妨,恕愛卿暢談無罪。”

“臣昨晚夜觀星象軒轅十四星西南角有一星忽由暗轉亮但軒轅星處未曾變暗,說明此事與皇上的家事有關,今有幸得皇上帶參禦花園,皇上問臣此花花名,略知皇上思念故土親故,莫非皇上要修建祖陵。”劉基像犯錯一樣低頭說出此話。

“曾有伯樂識千裏馬而馬日行千裏,今有伯溫知朕心必解朕萬日之急呀!”

“來人,傳禦膳房話,備與朕的膳食送到禦花園酒上蘇州小瓶,朕要與愛卿伯溫一醉方休。”朱元璋說著隨即揮手打發太監傳話。

“聖上有旨,聖上今日午食改為禦花園酒上蘇州小瓶........”說著,此話像是回音在不遠處回蕩,越飄越遠。

“愛卿入座便是。”

“謝主隆恩”說著劉基先禮讓朱元璋朝東坐,朱元璋示意劉基朝南坐。在等待膳食的時候君臣二人有說有笑,談到宋濂對太子朱標的教育,君臣二人都是讚不絕口,當然談繼承皇權這個問題還為之尚早。不到一刻鍾,朱元璋清點的菜都到齊了。

“皇上提倡節儉,終是一代明君呀!”劉基看著那碗白菜豆腐湯說道。

“朕在滅元開國之前也與眾愛卿們說過喜歡食此物在備軍糧時也叫炊事兵多備此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