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孝,指對父母還報的愛;悌,指兄弟姊妹的友愛,也包括了和朋友之間的友愛。孔子非常重視孝悌,認為孝悌是做人、做學問的根本。孝悌不是教條,是培養人性光輝的愛,是中國文化的精神。然而隨著社會結構的變革,功利主義思想的盛行,親情逐漸冷漠淡薄,對長輩的敬順、對平輩的謙恕也漸漸地消逝褪色,所謂“E時代”的青年人對孝順恭讓的概念也漸漸地模糊了。這對於整個社會來說是十分危險的信號。所以,將它列為首篇,希望大家能讀出共鳴。
古語雲:“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這句話意思是說,人生在世有悲苦也有歡樂,有離別也有團聚;月亮有陰也有睛,有圓也有缺,這些事情自古以來就難以周全。春秋時的鄭莊公,因他的母親薑氏和弟弟合謀篡位,視他母親如仇讎,後來因一個叫潁考叔的人從中點化,終於原諒了他的母親,並且上演了一出破鏡重圓的千古佳話。
鄭莊公,春秋時期鄭國早期的霸主,據說他出生的時候是倒著出來的,所以取名為寤生。莊公的母親薑氏在經曆了難產帶來的難以形容肉體疼痛後,精神上也受到了重創。從小,她就非常討厭莊公,隻要一看到莊公,薑氏就如同見了瘟神一樣,雙眉緊鎖,快步離開。後來,幸虧薑氏又生了莊公的弟弟共叔段,她這才把對莊公的厭惡之情轉化為對段的偏愛之情。可想而知,薑氏對待莊公兄弟二人簡直是天壤之別,一個像是她的傷疤,另外一個像上天厚賜的禮物。
隨著兄弟二人慢慢長大,薑氏逐漸將她的偏愛之情表現在君位的繼承上。按照當時的繼承製度,寤生是君位毋庸置疑的繼承人。薑氏不喜歡這樣的結果,她想法設法地勸諫丈夫鄭武公更改繼承人。然而,鄭武公是非常有主見的人,他並沒有聽薑氏三番五次地勸說,因為他看得出來,從小寤生就比段沉穩、果斷、堅毅和大度,隻有寤生才能統治鄭國一國子民,讓鄭國走上爭霸之路。薑氏遭到武公接二連三的拒絕後,並沒有因此氣餒,她在等待時機。
鄭武公死後,薑氏開始實行自己醞釀多年的計劃。她先是聲淚俱下地向莊公哭訴,希望莊公將京城(在今河南滎陽縣東)作為共叔段的封地,京城是鄭國西北邊陲的重地,離國都(在今河南新鄭)很遙遠,這個距離正好藏著薑氏的私心:她希望小兒子能遠離國都,發展自己勢力,一旦羽翼豐滿,殺回國都,奪取君位。當時,很多人對薑氏的用意心知肚明,大家都勸莊公不要答應。莊公也知道其中的厲害,但是看到母親淚眼婆娑的樣子,他答應了。
共叔段到京城後,又是擴建城池,又是修繕軍械、製造武器,又是擴充軍隊,儼然一副要奪人之上的樣子。莊公聽說了共叔段的表現後,隻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希望共叔段有一天能自我清醒。而薑氏覺得莊公的放任不管給她的第二步計劃——攻打國都、奪取君位一事帶來了契機,於是她悄悄派人通知共叔段,二人約定了攻打國都的日期,以便自己到時候打開城門,做內應。而這一切,並莊公掌握的一清二楚,結果他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先攻打了京城,共叔段大敗後倉皇逃走了。
經曆了這一事件後,莊公對母親徹底絕望了,他從小受到的委屈、酸楚、孤立甚至輕視都如潮水般湧到了他的心口,頓時不解、心痛、憤怒也一湧而來。讓他這麼難受的罪魁禍首不是別人,卻是他的親生母親薑氏。她不僅從小讓自己受到了一切不公平的待遇,而且今天還要親手聯合弟弟置自己於死地,這種非人的手段就像萬把尖銳的刀尖割著莊公的心。最重要的是,母親一連害了兩個人,一個是以後將要背著不孝之名的自己,一個是永遠背著叛亂罵名的弟弟。莊公再也不敢往下去想了,他毫不猶豫地作出了決定——將母親趕出國都,並放出狠話,要想母子相見,除非到黃泉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