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香鎮位於莽山國極西之地,因盛產優質的大米而被冠以“常香”之名。相傳,上代莽山國君主年少之時曾與一位高階煉氣士有過一段奇緣,有幸吃過幾次煉氣士口中所說的“靈米“。一次攜病巡視國境,路過常香鎮,離鎮十餘裏外就聞到一股仿若“靈米“的異香,頓時精神矍鑠,感覺病情突然一下好了大半。故取名曰常香鎮。
李家寨,地處常香鎮最北側,群山環繞,終年霧氣彌漫。山中植被茂密,時有蒼猿啼叫,百鳥齊鳴。
在白日,霧氣隆密之時,雙手難見五指。時常是,濃霧與炊煙齊飛,淡月共燭火一色。
隻有一條勉強容的下兩輛馬車並駕齊驅的捷徑小道直通寨外。也成了寨中唯一與外界交流的通道。
據說,數百年前,有位年過百歲的麻布老人,終年以乞討為生。
每逢田間稻穀金黃之際,都會拄著一根破舊的拐杖,拐杖上掛在一個手心大小的枯黃色酒葫蘆,穿梭於村舍與田野之間,挨家挨戶的乞討。
時常是討到一鬥米倒入布袋之中後,都會從布袋之中取出半鬥米還與施舍的農人。
相傳吃了他袋中之米可治百病,因此大家都叫他為“半鬥老人”。
時間久了,大家都對這“半鬥老人”的來曆越發感到好奇,時常有多嘴的婦人問老人的來曆,老人也總是笑著沉默不語。
於是便有幾個年輕的後生趁著閑暇之餘開始跟蹤其“半鬥老人”,可每次跟蹤到村口一處巨石邊上之後“半鬥老人”就奇跡般的消失了。村裏的人對此感到很是震驚,都以為是仙人駕淩凡塵。有天,一個聰明的人想出了一個辦法,偷偷的在老人裝米的布袋上戳了一個米粒大小的破洞。沿著米粒的痕跡,大家翻開巨石,在巨石下麵找到了一個狹小的洞口,洞口隻能容下一人通過,洞底直通地底山穀。懷著好奇看熱鬧的心理,大家一擁而進。隻見山穀之中,霧氣環繞林間,花香四溢。
此後恰逢天下大亂,村裏的人們為了躲避戰禍,舉家遷入穀中,開始在穀內以打獵、務農為生。
一晃幾十年過去了。穀中的人們思鄉心切,於是,破石開路。後幾經輾轉便演變成了今日的李家寨。
自從在李家寨發現一座小型鐵山之後,寨中之人便開始世代以打鐵為生。莽山軍隊、王公貴族們一來看不上這個小規模的鐵礦;二來路途遙遠,想來得不償失,這也就便宜了李家寨這一帶生活的居民。常言道,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依靠這個打鐵行當,李家寨當地人的日子也算世代過的安靜、平和,無憂無慮,遠離世俗紛爭。儼然間有股世外桃源之感。
這一天,天還蒙蒙亮,沈喬就早早起了床,他靈動的雙眼顯得異常興奮。因為昨日夫子終於同意讓他一起去鎮裏送上一批鐵器,順便給村裏的人換一些日常用的柴米油鹽。這讓從未出過遠門的沈喬可是樂的一宿沒有睡覺。
沈喬,是夫子當年撿來的孩子。夫子在這座李家寨也住了將近二十年,二十年來一直以打鐵為生,自稱小時候上過兩年私塾。當然相比寨子裏麵大字不識一個的人來說已經算是大有學問的了,所以莊裏人都夫子,夫子的叫,時間長了大家也就習慣了,倒也無人知曉他的真名。又因為夫子為人很和善、不善計較又不愛財,所以這送鐵器的事情大家也很樂意交給他。夫子倒也從無怨言。一送就是二十年。
大家隻知道約莫十年前的一個雪夜,夫子像往常一樣將打製好的鐵器給鎮子送去,回來的時候懷裏踹著一個男嬰,男嬰黑瘦黑瘦的,隻有小貓大小,呼吸急促,雙臉蒼白不見血色,哇哇大哭。大家都覺得這個孩子肯定熬不過那個晚上。夫子隻是沉默不語,也不聽旁人勸告,硬是不知用什麼方法將沈喬從鬼門關給拽了回來。
春去秋來,草木從蔥翠到枯榮,山中的狼群已換過了一撥接一撥。漸漸的沈喬也長大了,除了身體比不上其他孩子壯實外,聰明勁卻要比同齡的孩子們強上不少。時間的推移,大家也慢慢的接納了這個聰明機靈、體弱、愛與蒼猿、群狼為舞的黑瘦孩子。如今沈喬已經十歲了,這是他第一次和夫子送鐵器。
“老家夥,趕緊快醒醒了,是時候去給鎮上送鋤頭了。”沈喬滿臉焦急道。
“好了好了,不要催促老夫了,老夫剛剛吃了一條跨域青龍,讓我先回回,回回神。”周夫子流著哈喇憨笑的說著。
“你就吹吧,你也不害臊。上次你還說吃了隻什麼域排行第三的赤鳳。結果被隔壁的張大娘逮住偷吃人家雞腿,害的我現在見到大娘都不好意思抬頭。”沈喬憋得滿臉通紅,氣吼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