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若想在社會之中立穩根基,其中第一張牌便是必須具備的綜合知識與牢固的專業知識。不過,能否獲得知識,便需要一個不斷學習的過程。一個人隻有不斷地檢測自己,才能夠讓自己獲得更多的知識。並且若想讓自己在社會上立於不敗之地,除了不斷學習、不斷進取之外,便無其他捷徑可走。唯有知道得比別人多,且學習得比他人快,才有可能讓自己立於不敗之地。
人生是一個不斷學習的過程
俗話說:“活到老,學到老。”便是教導人們在人生的道路上,要不斷地進行學習,時時刻刻都應當將學習放在第一位。每個人的學習都是無止境的,一個人一旦停止了學習,便意味著落後與被淘汰。尤其是在改革開放的今天,如今的時代已經進入一個學習化的時代。就如福特公司的一個著名的觀點:“在你的職業生涯中,知識就像牛奶一樣是有保鮮期的。如果你不能不斷地更新知識,那你的職業生涯便會快速衰落。”
一個生活在當今社會的現代人,若是不能夠做到與時俱進,僅僅擁有敬業的精神已經不能夠滿足時代發展的需求,對於一名職業人來說不僅需要敬業,其中最重要的是需要做到“精業”,也隻有不斷開拓創新,才能夠讓自己適應時代的發展,才能夠讓自己立於不敗之地。
有這樣一個故事:曾有一位老人在河邊釣魚,在這個時候有一個小孩走過去看他釣魚。那位小孩子看到老人的技巧非常的純熟,他沒有用太長的時間便釣了一滿簍的魚。這時這位老人看到那個小孩子十分可愛,他便想將整簍的魚送給他。不過,令老人感到意外的是,這個小孩卻拒絕了。當老人問他為什麼會拒絕自己時。
這位小孩回答說:“我想要您手中的釣竿。”
“你要釣竿做什麼?”聽了此話,這位老人十分吃驚地問他。
這位小孩則說:“這簍魚沒多久就會吃完了,要是我有釣竿,我就可以自己釣魚,這樣一輩子便有吃不完的魚了。”
也許大多數的人在聽完這個小孩子的解釋之後,都會誇獎其非常的聰明。其實,若是認為這位小孩兒聰明的話,那就判斷錯了。因為即使這位小孩如願以償得到了釣竿,他也不可能吃到一條魚。要知道,對於一個不懂釣魚技巧的人來說,隻有魚竿也是沒用的,因為釣魚最重要的一點並非是“釣竿”,而是“釣技”。
然而,在我們的生活當中,有太多的人認為自己已經擁有了人生道上的釣竿,這也讓他們對自己的人生路上所遇到的風雨產生一種無視的態度,因此,這些人難免會跌倒在泥濘的地上。就像是故事中的小孩看老人一樣,在這個小孩兒眼裏,他以為隻要有釣竿就會有吃不完的魚,殊不知,在自己沒有掌握釣技之前,即使擁有釣竿,也不可能有魚吃的。
良好的適應能力是立足社會的根本
在達爾文的進化論中便提到了“物競天擇,適者生存”這樣的生存法則。並且一位經濟學家也曾提出:千規律,萬規律,經濟規律僅一條,那便是適者生存。它往往用來決定一個人的生活境況,富貴貧賤的因素與適者生存,不適者淘汰的原則始終都是脫離不了的。
所以,適應社會、適應環境,在當今的社會便成為了一個人行為的導向。因為適者才能取得發展,不適者便將被淘汰。生活在競爭的社會中的人們,都是按照適者生存的原則行事的,因此在現在的社會之中,衡量一個人成敗的標準,便決定了人們日後的發展方向。
曾經有人為了證明這一理論,就對此做了實驗,他們首先拿白鼠做了實驗:他們設製一個非常複雜的迷宮,而且在迷宮的盡頭放了一塊非常豐厚的乳酪,之後便把小白鼠放在迷宮入口。
在剛開始的時候,小白鼠以特有的嗅覺與靈性,很快便在迷宮中找到了通往盡頭的最佳路線。後來,科學家在這條路線中設置了障礙,小白鼠則按照記住的路線跑來跑去,當它們確信這個路線無法找到乳酪的時候,它們便開始勘察其他的路徑,直到最後它們還是成功地找到了乳酪。
後來,科學家又做了第二個實驗,他們在一個瓶子的底部放了幾隻蜜蜂,並且他們還把瓶底朝向一個光源,這幾隻蜜蜂便拚命地朝有光的瓶底飛去,雖然它們每次都是失敗,但是它們卻不懂得改變一下方向,不懂得嚐試從其他方向飛出去。
也許看完這兩個實驗之後,人們會認為小白鼠要比蜜蜂聰明多了。但是,這樣的實驗並非隻證明了這一點。這兩則實驗並非是用來驗證小白鼠是不是比蜜蜂聰明的,而是說明一個人們耳熟能詳的道理:“物競天擇,適者生存。”
事實上,人們的適應能力遠遠超過了蜜蜂和小白鼠,人們也絕不會像蜜蜂那樣永遠飛不出那個開口的瓶子。然而,在當今瞬息萬變的大環境中,一個人的意識、一個人的追求、一個人的精神狀態以及一個人與他人的關係能否跟得上這個世界的節拍,並非僅僅靠聰明所能夠說明的。若想要立足於社會,立於不敗之地,你必須要首先學會適應:適應自己所處的環境、適應自己所麵對的壓力、適應自己所麵對的競爭、適應他人的風言風語、適應領導的批評。否則,你便不可能取得成功,甚至還會被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