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序(1 / 1)

假若所有人變得一樣窮(如當年人民公社時期那樣),或是一樣富(如果我們理想的目標已經達到),我們怎麼能夠領略到今天世界的豐富多彩?城市鄉村的界限早已打破,令人尷尬的各種票證搖身成了文物,光榮與恥辱的內涵被人重新定義,激動人心與欲死不能同時並存……從未有過的發展,從未有過的汙染,構成了這個“豐富多彩”的實在含義。

推動這個世界如此色彩紛呈的——是錢!

窮,因為沒錢。這時候,錢是治愈貧窮的唯一良方。然而,錢能夠醫治貧窮,卻難以根除醜惡。多少惡行的產生,也與錢有密不可分的關係。但惡行也有它的功勞——唯一的功勞,那就是襯托出了世上的美德。在當今世界,有多少人為了他人有錢而奮力勞動?又有多少人為了自己有錢而出賣靈魂?世界的可悲,在於奮力勞動的,並非都被人們發現;而為自己撈好處的,大多有一副漂亮的衣冠,反倒有不少人為其唱讚歌,直到東窗事發,才讓我們大吃一驚。不幸的是,我們“大吃一驚”的頻率越來越高,動不動為那些人的墮落變質開會學習一番,“提高”一番。張三貪汙,卻要李四總結教訓,想想實在滑稽,還可氣。

美好與醜惡跟其他物質一樣,惡臭總是比舒緩的清香來得強烈,醜惡總是那麼直觀,而美好卻需要我們去品味,去領略。因此我們看見的醜惡便多於美好。

如果醜惡僅僅出於某些個人的品質,那倒並不可怕,至少人們認得清哪好哪壞。可怕的是某種壞東西形成了風氣,讓人們久而不辯其臭了,甚至沒聞著那氣味還覺得不正常。那比少數人的壞更可怕。難怪有人這樣總結:風氣好,逼得壞人跟著幹好事;風氣不好,逼得好人跟著幹壞事。事實的確是這樣。當人們為了幹好一件事不得不走歪門邪道的時候,當正直之士隻能竭力保持自己清白的時候,惡劣的風氣便已形成,便是產生悲劇的時候。

本書寫的,正是這樣一出悲劇。

要辦事,就得請客送禮,不吃請不受禮的還得做篇“承諾”文章,並要加上“莊嚴”二字,使之成為輿論界鼓吹的先進典型。“感情深,一口吞”,酒桌上的語言道出了世風的尺度。宣傳中對某個地方或單位“風氣大大好轉”的評介,反倒透露出令人啼笑皆非的另一麵:曾經墮落,還未複原。如此現象的背後,無日沒有悲劇產生。

在遠離紅燈酒綠的山野,不知有多少人依然在按過去的方式生活著,他們還處在溫飽線以下,因此扶貧也就成了各級領導的重要任務之一。但隻要深入下去,就不難發現,造成這種貧困的,除了我們已知的原因如地理條件差、交通不便、農民缺乏科學知識等之外,其中還有不為外人所知的許多自身原因。山上參天大樹沒有了,並不都是城裏人砍的;公路被人挖坑宰司機,也是沿途的農民所為;珍稀動物要保護,仍有人照殺不誤;指明的致富路不走,偏要偷人家的……這些故事人所共知,人所共憤。要扶貧,僅僅送去錢和物資是遠遠不夠的。欲壑難填,富裕人們身上有的欲望和毛病,貧窮的人們身上未必就沒有。還有些善良的鄉親們,將貧窮視為一種美德,艱難將他們磨得沒了欲望。正當的戀情難被認可,公然的惡行卻被包容。有人為了大家的利益挺身而出,身上卻沾滿了大家的唾沫。一個人被害死了,卻不知致命的一刀是誰給的,誰都有錯誤,但誰都不夠處分。有人說得好,貧窮帽子戴久了,便跟血肉相連,要扯下來還得流血。

縱觀曆史,沒有哪一個時代像我們今天這樣充滿希望。隻是對“希望”的內容各有不同理解,才使我們的生活既充滿激情,又有些光怪陸離。城市所有的名堂,同樣波及到了僻靜的山村。城市所有的理和情,僻靜的山村也無不具備。如有可能,您不妨到山裏走走,那一條條秦漢古道,一處處戰爭留下的遺跡,對比人心的躁動,必定會給您別一番滋味。

以上是我對這本書的雜亂思考,究竟如何,您自己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