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相信隨著國家的發展,養貂事業將更繁榮興旺!

1. 語言生動、形象,讀起來沒有絲毫枯燥的感覺哦!

2. 對水貂的外形、生活習性、用處等作了詳細的介紹,特別是對生活習性的介紹,更是詳盡、細致呢!

3. 綜合運用了打比方、作比較等說明方法哦!

石榴

廣西 何名丹

石榴分為番石榴和安石榴兩種。

番石榴果實較小,每一個約有一二兩重。番石榴皮色嫩綠,果肉全紅色。切開石榴,紅綠相間,煞是好看。紅色果肉上還散布著許多顆金黃色的籽粒,就像滿天星星。番石榴下端有一隻柱形的杯狀體倒扣在上麵。番石榴掛在樹上,就像吊著的燈籠。

番石榴的果皮、果肉都可以吃。果皮酸甜夾著澀味,吃起來透著一股涼意,吃過後甘甜清涼,口有餘香。為此,番石榴成為人們中秋賞月的佳品。

安石榴又叫籽石榴,是一種亞熱帶水果,一般多產於平原地區。安石榴的外形和番石榴沒有什麼不同,隻是比番石榴大多了,每一個重約三四兩。安石榴的果皮和番石榴也不一樣。安石榴綠色果皮中還夾著紅色和黃色,整個安石榴好像一隻彩色的燈籠。

把安石榴皮全部剝淨後,便露出一個球形。球形外麵裹著一層綠色透明的膜質,隱約可以看見裏麵包著幾顆籽兒。看起來好像多棱形的玉球。

撕開那張綠色的膜質,一隻熠熠生輝的水晶球便躍然呈現。水晶球被內果皮隔成一瓣一瓣的,樣子有點像花皮球。水晶球由無數顆透明的籽粒組成,這些籽粒就是安石榴的種子。

吃安石榴的時候,隻要把透明的種子放進嘴裏輕輕咬,等到把果汁吃完的時候,就把圓柱形的白籽兒吐出來。安石榴那酸甜可口的果汁還可以解暑呢!所以,安石榴成為人們夏季特別愛吃的水果之一。

1. 將石榴的兩種不同品種對比起來介紹,更好地突出了各自的特點,這樣安排真巧妙啊!

2. 對石榴從視覺、味覺和嗅覺等感官上進行介紹,使得內容有新意,避免了枯燥的感覺!

3. 綜合運用了分類別、列數字、作比較、打比方等說明方法。

4. 說明語言形象、生動。

器物大看台

江蘇 吳瓊

古時候,曾經有過這樣一個傳說:木匠的祖師爺魯班每日和徒弟們早出晚歸地為人們造房子,他妻子見到他們經常挨雨淋,於是便在一座亭子的啟發下,和魯班一起動手造出了世界上第一個能隨身攜帶的“亭子”——傘。

這雖然隻是一個傳說,但傘的曆史算起來也差不多有兩千來年了。雖然經過了這麼多風風雨雨的年代,可傘的主體結構始終未變。傘主要由傘柄、傘骨和傘麵三個部分組成。傘柄是傘的主心骨,它支撐著整把傘,一般由木頭、竹子或金屬製成。傘骨是支撐傘麵的,使其能收攏、張開,材料大多和傘柄相同。傘麵是傘最主要的部分,能夠為人們遮陽擋雨,一般用油紙、塑料或布做成。

隨著人類社會的進步,傘的家族越來越大了。按其不同的用途,大致可以把傘分為三大類:一類是日常用的普通傘;一類是裝飾用的傘;還有一類是用於科技方麵的特殊“傘”。

第一類傘的用途十分廣泛,足跡遍及千家萬戶。這類傘有大也有小。大的大到傘下可容納幾十人,小的小到隻有二三十厘米長。大小傘都有各自的特色。大傘通常是固定起來的,供開會、聚談或休息用,如棚傘、太陽傘等。它的特點是:大而結實,能夠插在地上或固定起來,在傘下活動十分方便。但它也有缺點:笨重,不容易支撐,攜帶不便。小的傘一般是供一人或兩人撐的,能在雨天、烈日下為人們服務。它的特點是:小巧靈活,攜帶方便。現在風靡市場的折疊傘、自動傘都屬此類。它們的傘骨是空心的,能將傘折成原來的二分之一或三分之一。自動傘還設有自動開關,隻要輕輕一按,啪的一聲,傘就自動打開了。這類傘頗受用戶喜愛。但是它也有一個缺點:下雨天,人撐著傘走,風就很容易把雨水刮到人的下身。因此,這類傘還有待於我們進一步加以改進。

第二類是裝飾性的傘,使用的對象主要是婦女(也有例外,如古代君王用的雲羅傘)。這類傘裝飾華麗,用料講究,隻是不能遮雨,否則將會失去原來的光彩。雖然它不大實用,但卻和首飾、時裝一樣很受姑娘們的青睞。美麗的姑娘用它來一映襯,倒也能增添幾分嫻娜娉婷的風姿。

最後一類是特殊的“傘”,如:降落傘、太陽能傘、探礦傘、通訊傘等。它們雖然外形像傘,但已失去了普通傘的意義和用途,而向著更廣闊、更有價值的領域發展。

世間萬物在向前發展,傘也在不斷地變化。它期待著我們再接再厲,不斷地對它作進一步的改進。

1. 開頭不錯,引用傳說故事吸引讀者,激發大家的閱讀興趣。

2. 綜合運用了分類別、列數字、舉例子等說明方法,對傘的結構、種類、各種傘的優缺點等方麵進行了詳細、具體的說明。

自行車

天津 牛海峰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自行車是人們目前最普及的交通工具。我國有“自行車王國”之稱,據不完全統計,在中國,每三人中就有一人擁有自行車;在城鎮,已經達到一人一車,甚至一人多車,可見它的普遍性。

自行車在港台地區稱做腳踏車。它最早是在英國出現的。在當時,自行車可遠不如現在完善,它是由兩個很大的木輪子和木架子組成。由於木輪子彈性小,而且車子做得又很高不容易駕駛,所以遇到坑坑窪窪的地方,車子就顛簸得很厲害,人坐上去很不舒服,而且也容易出危險。後來一位英國醫生在院子裏澆花時,發現澆花用的膠皮水管彈性很大,就突發奇想,把木輪改成膠皮輪。後來,自行車又經過一步一步的改進,就成了今天這個樣子。

今天的自行車,無論是外形、質量等諸多方麵都大大優於以前。現在的自行車從大小上可分為二四、二六、二八等多種型號。從結構上可分為男車和坤車兩種。坤車本來是為女士設計的,近年來卻頗受男士青睞。兩者的最大區別就是車座與車把間的那根橫梁的形狀。以往,在街上最常見的應屬“飛鴿”、“永久”、“鳳凰”等名牌車。顏色以黑色、綠色居多,款式也較單調。自行車從物理的角度上講,可以說是簡單機械的組合體,即複雜機械。它的車把相當於一個輪軸,控製著前輪,掌握著自行車行駛的方向和平衡。車鏈條起到的是傳送帶的作用,把由蹬車產生的力傳給後輪,帶架做成三角形,不僅使自行車更加經久耐用,而且使自行車本身更加輕便靈巧。自行車的後架,不僅起到載重馱物的作用,也使造型勻稱美觀。

自行車發展到今天,從不完善到完善,從不方便到方便,從不普及到普及,是不是就可以說自行車已十全十美了呢?不是的。近兩三年自行車家族又異軍突起,成員中增添了跑車、山地車、公主車、淑女車。車速由內變速轉向外變速。檔速有三檔、五檔、十檔、十二檔甚至更多檔。車把也有直把、小燕把、跑車把、倒釣把等多種。車輪采用不鏽鋼製作。硬塑車輪打破了金屬材料的一統天下。顏色采用高級噴塗技術,有多彩花紋、琥珀花紋、烏光等多種染色,五彩紛呈,款式各異。現在在街上騎的自行車,無論從質地、功能和造型上,又向前邁進了一大步,大有長江後浪推前浪,一山更比一山高之勢。

據報載,目前,國內又相繼開發出雙人、多人自行車,多用自行車,折疊車,爬樓車等具有特殊功能的新車型。為了舒適快捷,還製造出利用風力助推的、外形像小轎車的自行車。也許再過若幹年,自行車的外觀和功能會改變得讓當今的自行車也認不出自己的本來麵目。並且,自行車也正在從一種代步工具變成一種健身工具。我堅信,自行車的發展前景一定非常廣闊,我身為“自行車王國”的臣民真是感到由衷的驕傲。

1. 對自行車的曆史、發展過程、種類等進行了詳細的介紹和說明,讓人讀後能對自行車有一個全麵的了解。

2. 語言平實,通俗易懂,很符合說明文的語言特點哦!

3. 綜合運用了分類別、舉例子等說明方法,說明得清楚、透徹。

古今建築

傣族竹樓

雲南 蔣海雁

當你走進傣族村寨,那建造獨特的傣家竹樓就像畫一樣躍入眼簾。竹樓由幾十根木柱撐著,樓下沒有牆壁,專門用來關牲畜或裝木料。樓板大多數是用木板、竹笆等鋪成,頂蓋緬瓦,房頂的左右兩側用等邊三角形的竹席封住。最引人注意的要算房子的6個瓦簷了。這6個瓦簷上都有一個形狀古怪的角,這些角都是用光滑的木板做成的。最頂上左右兩個角的兩邊像濺起來的兩朵方向相反的水花,其餘的四個角像古代一種叫矛的兵器的頂端。

上了樓梯,對麵是一條走廊。家家屋後都有一個不大的果園,在百花盛開的時候,站在走廊上俯視這番景色,真是清風徐徐,花果飄香,引人入勝啊!走廊盡頭,是一個曬台,擺放著沙罐水缸,橫扯著一根鐵絲,可以在上麵晾衣服。走廊正中有一道門,裏麵便是住房了,走進去,隻覺得一陣涼爽,室內通風幹燥,寬敞明亮。在這種房子裏住,夏天不覺得熱,冬天也不會覺得冷。因為房子用木柱撐著,不直接連著地麵,所以在陰雨連綿的日子也不會得風濕病。樓上一般隻分兩間,用毛竹笆隔開。裏麵是臥室,一般外人不能隨便進去。外間很大,是廚房和待客的地方,房子中間有一塊1平方米左右的用泥土填成的火塘,支著一個鐵三角架,上麵擺著一口鍋,火塘的一側放著幾個裝油鹽的砂罐和裝竹筷的筒,這便是他們的炊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