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奔跑中的刀子(1 / 1)

序:奔跑中的刀子

李佩甫

與同發認識很久了。

那時他二十多歲.年輕,也還謙虛。可我知道,其實他內心是個很驕傲的人。 隻是被文學折磨著,身不由己,期望著張開所有的毛孔吸收前人的經驗,以低調示人。

據我所知,同發給河南文學界做過很多工作,這也與他的記者身份有關。但熱愛不熱愛,還是不一樣。在他的本職工作之外,他還主動兼著為上海《文學報》和中國作協主辦的《文藝報》供稿。凡文學界的活動,他都積極參與.給省內外的作家們寫了很多推介文章。所以,人們都知道

“名記”奚同發,而作為作家的奚同發,卻常常悄沒聲地隱身在幕後。

其實,這時的奚同發已在各樣的文學刊物上發表了不少文學作品。他對文學的執著也是常人不能比擬的。他有一個默默的修煉過程,曾經嚐試過各種各樣的文體樣式,以期找到突破的方向。在這期間,他的作品多次被各類選刊轉載並獲獎,文筆也逐漸地形成了自己的個性特點。他的句式有點像是奔跑中的刀子.迅捷、敏銳、有熱度,以期在快節奏的生活中找準下刀的方向。

特別是近期的創作,如《雀兒問答》《日子還將GO ON)《沒時間,忙》《彼此》《煙花》等一係列作品,對多元、駁雜、無序的當代生活進行近距離的剖解,對都市生活中疼痛並憧憬著的各樣人生進行心理切片式的分析與研究。 尤其是對當代都市青年的焦慮與茫然,對當代青年在互聯網上的虛擬生活的解讀分析常有獨到之處,下手很準,有的細節可以說是入木三分。 同發作為記者,對當下都市青年的生活有廣泛深入的接觸和了解,他的表述方式也逐漸多元、豐富、寬闊,每篇作品都有不同的切入方式,都有他個性化的思考,尤其熟悉當代青年的網絡語言,好像進入很“酶”的、較為自由的境界了。

最難能可貴的,是他找到了自己的寫作方向。在他的作品中,“我”的介入,正說明了這一點。比如,他對當代青年生活的心理剖析可以說是他的強項。他把“我”扔進去與同時代的青年生活一同煎、炸、烹、炒……這就是說,他在鋼筋水泥鑄就的都市叢林裏摸爬滾打,終於找到了撬開時代生活的“密鑰”。 於是,他有了專屬於自己的寫作領域,或者叫“領地”。 這是一個作家走向大氣象的開始。

期望他有更多更好的作品出現。

(作者係河南省作家協會主席,第九屆茅質丈學獎獲得者,著有《羊的門》(城的燈)(等等靈魂》(生命冊)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