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援關心國事。遇到該說的話,從不隱飾回避,卻又不會像韓歆那般言辭犀利。馬援在隴西時,發現幣製混亂,使用不便,就上書給朝廷,提出應該像過去一樣鑄造五銖錢。朝廷把他的建議提交三府(漢製,三公皆可開府,因稱三公為三府)審議。三府奏明皇帝,說馬援的建議不可行,這事就擱置起來了。馬援認為幣製關係重大,始終掛記此事。如今,他從隴西調入朝廷任虎賁中郎將,回朝後,馬上就去找回了自己的奏章。見奏章上批有十幾條非難意見,正依據情理加以駁正解釋,準備重新寫成表章上奏。
三日後,馬援的奏折呈到劉秀這裏,劉秀見他言之有理,便采納了他的意見,天下從此得益很多。
陰麗華在看過馬援的奏折後,心裏對馬援更為欣賞,馬上所向披靡,馬下可為國之棟梁,她私下為此對劉陽稱讚了馬援一番,並讓他有機會可以與馬****好,向馬援學習一二。
劉陽得知馬援所奏,心裏對馬援之遠見與見地也頗為欣賞,因此對陰麗華所言頗以為然。
這一日,劉陽出宮辦事途徑馬援府邸,忽然起意想到馬援府邸裏走一趟,於是便直接登門拜訪了,府邸門前並沒有人看門,劉陽的隨從敲了好一會的大門,方聽到裏麵傳來動靜。
大門緩緩打開了,開門的是馬援府上的一個仆人,他問劉陽等人:“你們是何人?敲門又是有何事?”
劉陽的隨從便說:“我們主子想拜訪一下你們府的馬老爺。”
那開門的仆人便說:“老爺尚未下朝歸來,貴人們若是要見我們老爺,不妨進府一坐等等。”
劉陽見時辰尚早,想了一下,便說:“也好。”於是,劉陽在仆人的帶領下走進了馬援的府邸。劉陽走進去之後,目之所及皆有種難以置信的錯覺,馬援的府邸實在是過於簡樸了,讓他有些不敢相信,直到他到裏麵坐下,他的心情依舊無法平靜如初。後來,劉陽等了一陣子,見馬援還沒有回來,隻好歸去。回到宮裏,他徑直來到了長秋宮,對陰麗華說了今日的見聞。
陰麗華聞後,讚歎道:“馬大人如此清廉,實在難得,令人敬佩。”
劉陽對此微微頷首。
陰麗華叮囑劉陽說:“你父皇對馬大人多有讚賞,日後少不得有所倚重,與他交好絕非壞事,但是麵上需得注意分寸才是。”
劉陽對陰麗華慎重地點了點頭,然後說:“兒臣明白。”
誠如陰麗華所料,馬援回到朝廷後,屢次被接見。他須發明麗,眉目如畫,善於應對,尤其善於敘述前代故事。在他口中,三輔長者、閭裏少年,均有可觀可聽之處,皇太子、諸王聽馬援講故事,從不感到厭倦。馬援還善言軍事,劉秀為此常對人說:“伏波論兵,與我意合”。因此,凡是馬援提的建議,劉秀都予以采納,從此之後,朝野內外皆知馬援在劉秀麵前得寵。
有一次,馬援在尋陽(今湖北廣濟東北)平定山林亂者,曾上表給劉秀,其中有這樣的話:“破賊須滅巢,除掉山林竹木,敵人就沒有藏身之地了。好比小孩頭上生了蟣虱,剃一個光頭,蟣虱也就無所依附。”據說,劉秀覽書後,覺得馬援這辦法、這比喻,都堪稱絕妙,讚歎之餘,來了個當場運用,下令把宮中小黃門頭上有虱子的,一律剃成了光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