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章(1 / 2)

溫爾蘭在宮裏住了下來,安安分分讓人似乎感覺不到她的存在,若不是一些流言四起,陰麗華不得不重視她,隻怕也快要疏忽她了。

溫爾蘭進宮的第三日,宮裏傳出這樣的流言:陰麗華與子後蘭卿曾兩心相悅,後陰差陽錯,子後蘭卿逾期未歸,陰麗華因年齡漸長而不得已嫁與劉秀,當子後蘭卿棄未婚妻歸來,錯失佳人雖然痛不欲生,但最終還是決定守護在旁,病重而去不過是他使的金蟬脫殼之計,隻為瞞過世人好改頭換麵守在陰麗華身邊。被子後蘭卿拋棄的溫爾蘭對子後蘭卿癡心一片,為尋子後蘭卿隻身赴京,攔駕進宮,一心等候。大家因此皆再次對陰麗華評頭論足,對溫爾蘭既同情又敬佩。

萬福聽命劉秀,為劉秀留意著宮裏的風吹草動,對於這些謠言自是知道的,他在得知的第一時間便悄悄地向陰麗華請示。

陰麗華想了一會兒,她說:“陛下一定會知道,不必隱瞞,如實告之便是。”遲疑了一下,她又說:“替我看看陛下對此如何想法,若有不妥,還請公公盡早告知。”

“喏。”萬福慎重地應下了,回到劉秀身邊便據實以告。

劉秀聽了並沒有說什麼,沉默了好一會方問:“陰貴人和兩位陰大人對此有何反應?”

劉福想了想,回道:“回陛下,陰貴人與兩位陰大人對此置若罔聞。”

劉秀聽後,又沉默良久方吩咐萬福:“你去查一下是到底是何人散播這些傳言,另外核實一下這些傳言是真是假。”

萬福聽了劉秀的吩咐,心裏不免一緊,當麵上不忘連忙應道:“喏。”待離開劉秀身邊後,萬福就在猶豫到底要不要去核實呢?可他轉念又一想,他助陰麗華不過是為報恩罷了,而且是在不損害劉秀的利益前提下,他去核實情況是劉秀的吩咐,他不能違背,若果真是那樣,那麼陰麗華便是對不起劉秀,他不能有所隱瞞;若傳言不實,那自是相安無事。如此一想,萬福當即邁出了腳步,聽從劉秀的吩咐去辦事。然而因為建武九年新野陰府慘遭血洗,具體詳情難以得知,萬福也隻是知道子後蘭卿是在新野陰府長大的,在新地皇二年(公元21年)離開陰府,回漁陽認祖歸宗,確與溫爾蘭有婚約在身,其後入朝為官不曾歸去,直至劉秀派他往漁陽,他才回去。

劉秀聽了萬福的回稟,他問:“這個溫爾蘭當時不知子後蘭卿回漁陽?”按理來說,兩人既然相見,事情也該有個了結才是,可據長秋宮的宮人說,溫爾蘭自子後蘭卿離開漁陽後就再不曾相見,這其中是不是溫爾蘭撒謊了呢,劉秀不禁這麼想。

萬福對此也曾有過疑惑,而他能想到的解釋便是:“興許當時溫姑娘正在趕往京都之路,消息閉塞,無以得知而錯過。”

劉秀對此並沒有說什麼,但他心裏覺得這其中定有蹊蹺,隻是一時之間還不能知道。在他看來,陰家人對這些傳言置若罔聞,代表著這些傳言是子虛烏有,他們根本不屑理會,但是,也有一種可能,那便是陰家人的這種反應是故意表現給他看的。劉秀不願這樣認為,可他現在又沒有確鑿的證據讓他不這麼認為。劉秀為此糾結、掙紮了良久,他終於還是決定悄悄找上溫爾蘭。

當劉秀來到溫爾蘭住處時,溫爾蘭當時正在看書,看到劉秀來了,驚愕之後慌忙行禮,“參見陛下,民女不知陛下駕臨,失禮之處還請陛下寬宥。”

劉秀毫不在意地說:“起來吧。”然後看了一眼萬福。

萬福會意,當即對旁邊的宮人揮手示意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