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9章(1 / 2)

建武十三年(公元37年),長公主劉義王將近11歲,自從五年前她的傅母開始給她灌輸宮廷裏的明爭暗鬥,讓她清楚陰麗華與郭聖通之間的恩怨之後,劉義王漸漸的褪下了天真,慢慢的開始變得穩重,有城府。近年來,郭聖通的安分並沒有讓她放鬆警惕,反倒更加謹慎與戒備,近日,因為她提議讓劉黃出去走走散心而被提名相隨心神不安,她總覺得不久的將來會有大事發生,於是她掙紮猶豫了很久,終於還是來到陰麗華跟前,說:“母妃,此番大皇姑母出外散心,孩兒不欲隨行,不如使三王妹隨行。”

陰麗華對此自是十分不解,她問道:“為何做出如此決定?”在她看來,劉義王自幼與劉黃親近,往日裏也向往宮外的世界,按理來說,劉義王斷沒有舍之不去之理,她很想知道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情讓自己的大公主做出如此出人意表的決定。

劉義王不想讓陰麗華徒然擔憂,便將自己早已想好的托詞說了出來,“《論語?裏仁》中有曰:‘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孩兒作為長姐,理應身先表率,侍奉父王母妃左右。三王妹自幼乖巧天真,大皇姑母亦甚愛之,有其為伴,大皇姑母自無異議。”

陰麗華聽了劉義王的這一番說辭,滿臉狐疑地打量劉義王,雖然不相信,但是她清楚自己這個大公主大了,不想說的話自己已經套不出來,況且她不想把這些心機用到自己的兒女身上,她微微一笑,然後愛憐地看著劉義王說:“母妃雖然不知你究竟為何做出如此決定,然義王從來不令母妃失望,母妃要你記得:不管你做什麼決定,母妃都支持你,有需要母妃之處,隻管道來。”

劉義王本來還為這次錯過遠行而生出的遺憾因為陰麗華這番話而蕩然無存,她心裏頓時一片暖融融的,她笑著回應道:“母妃,孩兒知道。”

陰麗華聞言,莞爾一笑,沒有再說什麼。而事情亦如劉義王所料,劉黃對這樣的決定並沒有異議。

就在劉黃離京的前一日,劉黃難得踏出了自己的公主府邸,親自進宮接劉中禮的同時順道與劉秀、陰麗華等人道別,豈料經過夏門亭時,被時任洛陽令董宣攔住了車駕。劉黃平日裏不愛出門走動,這些年宮宴也少參加,對於在朝官員並不怎麼了解,她坐在車上,看到攔路的竟然是一個白胡子老頭,旁邊圍觀的百姓已經開始竊竊私語,劉黃自是不好發作,她微微冷著臉問董宣道:“你是何人?敢帶人攔住本公主的車駕?”

董宣聞言,上前施禮,回答說:“微臣乃是洛陽令董宣,請公主交出殺人犯。”

劉黃聽了,微微蹙眉,目光掃了百姓一眼,隻見百姓紛紛開始指指點點,劉黃當下覺得大失顏麵,名譽掃地,為了挽回自己的聲名,她揚聲喝道:“放肆,你有幾個腦袋,竟敢如此汙蔑本宮?”

董宣一聽頓時怒氣衝天,雙目圓睜,猛地從腰中拔出利劍向地下一劃,厲聲責問她:“身為皇親,為何不守國法?”

湖陽公主一下子被這凜然的氣勢鎮住了,目瞪口呆,不知所措,回過神來,她沉著臉揚聲喝道:“你身為朝廷命官,汙蔑皇親,蔑視皇親,難道這是國法?”

董宣知道劉黃府邸豢養著一幫凶狠的家奴,在京城裏作威作福,為非作歹,橫行無忌,本就不喜劉黃。若不是他要逮捕劉黃一個殺人的家奴,他也不想和劉黃有任何的接觸。原來,前不久,劉黃的家奴在街上殺了人,董宣下令逮捕他。可是,這個惡奴躲進劉黃的府邸裏不出來,他這個地方官不能到這個禁地去搜捕,急得他寢食不安。沒有別的好辦法,董宣就派人監視湖陽公主的住宅,下令隻要那個殺人犯一出來,就設法抓住他。今日劉黃正好帶著殺人惡奴出行,在大街上被董宣派出去的人發現。派出去的小吏立即回來向董宣報告說,那個殺人犯陪乘劉黃的車馬隊伍走,無法下手。董宣一聽,立即帶人趕到城內的夏門亭,攔住了劉黃的車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