羽林衛依劉秀之命走向那名宮女時,那宮女揚聲嚷道:“奴婢所言句句屬實,陛下如此偏袒陰貴人,不怕他日再遭暗算。陛下若是甘願受死,奴婢自無怨言,但奴婢願以死證明。”說罷,咬舌自盡了。
大家對此愣了好一會方回過神來。
有位大臣率先對劉秀說:“還請陛下謹慎為上。”言下之意便是讓劉秀信那凶犯所言。
此言一出,便有許多大臣高聲附和,“請陛下謹慎為上。”
劉秀對此冷笑不已,他鄭重地對眾臣說:“陰氏一族,朕信之,陰貴人,朕甚信之。陰貴人若有歹意,無需等至今日,爾等連如此簡易之理亦不懂,難怪偏聽則暗。”他起身,吃痛一下,徑自來到陰麗華麵前。
陰麗華連忙起身。
劉秀握住陰麗華的手,沉著地看著眾臣。
就在劉秀遇刺的刹那,陰麗華終於看清了劉秀在她心裏的位置,就在她難以置信時,劉秀的表現讓她心裏再無雜念,她的眼裏也隻剩下劉秀了。此時此刻,被劉秀如此握住手站在一起,劉秀的信任與愛護讓她心裏甚是動容。那一刹那,讓陰麗華有種執手踏破紅塵的繾綣靜好。
就在這時,馬援告知眾臣:“兄長確為病故,兄長病故時,微臣曾悄然而至洛陽看望。”
眾臣聞言,默然不語。馬援此話一出,大家便知道那宮女所言是假的。
木石斛在眾臣沉默之時,接著說:“微臣心中有一疑問,不知大人們可否為之解惑?若要謀殺陛下,於那宮女而言,酒水乃是最好利器,可為何她要舍易取難,引人矚目?”在他看來,此番刺殺雖然也算有所成功,證詞卻破綻百出,明擺著是衝陰麗華而去的,而他自是不信陰麗華是宮女所言的那種人。
大臣們對此無言以對。可他們無可避免的想,可以用酒水達成目的卻不用,偏偏高調行事,是故意將郭聖通摘出去呢,還是無意呢?如果這是故意的,郭聖通方才所為是不是進一步用苦肉計來擺脫自己的嫌疑呢?畢竟劉秀駕崩了,太子就順理成章地即位,何況當年劉揚意圖謀反過。這當真值得深思。
如果說木石斛所言隻是一個引導的話,那來歙接下來的話無疑是在推波助瀾。
隻聽來歙問郭況:“綿蠻侯看著心愛之人自戕,竟無所改色,真令微臣欽佩不已。”雖說欽佩,但神色上,盡是諷刺。
來歙的話頓時在眾臣中引起轟動,大家看了郭況一眼,再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繼而竊竊私語起來。
郭況不料事情如此急轉,他肅顏不悅地說:“區區一奴婢,哪是本侯心愛之人,況本侯與她並不相識,還請將軍慎言。”
“噢。”來歙顯然對郭況所言感到十分意外,他說:“既然不相識,敢問昨夜裏綿蠻侯怎與她私會於無人陋巷?”
來歙自從派進宮裏的人那裏得知,郭聖通與陰麗華猶如水火不容之後,便囑咐宮裏的人多加留意郭聖通的動向,而他亦開始留意起郭況。郭況朝後被郭聖通請去以及其後所為,全被來歙看在眼裏。他當時不解郭況這是意欲為何,他原以為那女子是郭況相好,直至今日看了一切,他總算明白了一些郭況與郭聖通所謀。
郭況確實在昨夜裏在一無人陋巷見了那已自戕的女子,沒錯,她並非宮女,而是在他的幫助下混進來的。既然來歙能說出來,必定是看到了,指不定還有旁人也看到了。郭況自知如今他隻能認下。“本侯確實與她有情,據本侯所知,她並非宮女,乃是良家女子。然本侯不知她如何混進宮,又是為何如此行事。為免引禍上身,本侯自是不願相認,豈料為來大人所見。隻是,本侯十分好奇,既然是無人陋巷,來大人怎會無故往至?”
來歙莞爾道:“微臣昨夜本有事相問,豈料綿蠻侯步履匆匆,神色有異,微臣一時好奇,遂徒步相隨。綿蠻侯所惑,微臣已解,此乃小事,依微臣看,是否該言歸正傳?”郭況想轉移話題,他豈會不知,又豈會讓郭況如願。
眾臣聽了來歙與郭況的話,紛紛用審視的目光看向郭況。
郭況似乎對眾臣的打量視若無睹,依舊鎮定自若。
劉秀見此,意味深長地看了一眼郭況,轉身吩咐徹查此事,並對羽林守衛予以追究。交代完畢,劉秀拉著陰麗華的手率先離開了。
陰麗華由始至終不發一言,麵不改色,讓有心之人看在眼裏以為她對這種事已習以為常,不禁為之心痛,看著陰麗華的倩影盡是憐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