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5章 演講口才(3)(1 / 3)

在這裏,演講者照應標題,畫龍點睛,使聽眾解開疑竇,在頓悟後的釋然中理解了演講者的深意。

(2)首尾照應,大開大合

在演講中,開頭理下伏筆,結尾再來照應,可以使演講的結構曲折跌宕、大開大合,而且能使布局巧妙、眉目清楚、重點突出、主題深化,給聽眾以深刻的印象,產生耐人尋味的藝術效果。例如,中央電視台節目主持人白岩鬆的演講《人格是最高的學位》,開頭講了一個故事:

很多很多年前,有一位學大提琴的年輕人去向本世紀最偉大的大提琴家卡薩爾斯討教:我怎樣才能成為一名優秀的大提琴家?

卡薩爾斯麵對雄心勃勃的年輕人,意味深長地回答:先成為優秀而大寫的人,然後成為一名優秀和大寫的音樂人,再然後就會成為一名優秀的大提琴家。

講到這裏,演講者蕩開一筆,講自己過去對這個故事蘊含的人生哲理理解甚少,在采訪過程中,了解到季羨林、冰心等世紀老人的動人事跡,感受到老前輩人格的高尚,最後再照應開頭的故事:

於是,我也更加知道了卡薩爾斯回答中所具有的深意。怎樣才能成為一個優秀的主持人呢?心中有個聲音在回答:先成為一個優秀的人,然後成為一個優秀的新聞人,再然後是自然地成為一名優秀的節目主持人。

我知道,這條路很長,但我將執著地前行。

由於演講者運用了首尾照應的技巧,前呼後應,大開大合,使整個演講內容高度集中,結構嚴謹縝密,渾然一體,使聽眾對演講主題的認識不斷深化,引起了聽眾心中強烈的共鳴。

(3)層層照應,一線貫穿

在演講中,也可以先提出中心問題,然後緊扣中心問題層層進行照應。’這樣做的好處是可以使演講的主旨逐層深化,演講的結構一線貫穿,演講的氣勢在層層排比中逐步推向高潮,還可以使聽眾在反複照應、多次強調中加深印象,對演講主題認識更明確、更深入,從麗使演講更具有鼓動性和藝術感染力。例如,在王海濱的演講《中國人來養活中國》中,為了駁斥外國人的“21世紀中國將喪失自己養活自己的能力”的觀點和回答“誰來養活中國”這一問題,演講者推出以下排比段:

“誰來養活中國”,聽著這轟鳴的鍾聲,我把目光投向了東方升起的太陽,我想站在長城上高聲呼喚:中國自己能養活中國……

“誰來養活中國”,聽著這轟鳴的鍾聲,我想登上珠穆朗瑪峰的山巔,麵對黃河長江傳出我心中的呼喚:中國農民能養活中國……

“誰來養活中國”,聽著這轟鳴的鍾聲,我想在大水法的殘骸前跪倒,抓把泥土,寫下我們共同的宣言——我們就能養活中國……

由於以上排比段的層層照應,演講才得以主題更突出、內容更集中、脈絡更清晰、氣勢更強烈,具有震撼人心的藝術效果。

(4)隨機照應,前後勾連

在演講過程中還可以隨機照應,即前麵談到的問題,後麵隨時給以照應,使前後勾連,結構縝密,這有利於喚起聽眾的回味和聯想,使演講顯得更自然隨意,更容易貼近聽眾,打動人心。例如,許曉蕾的演講《最後一片葉子》開頭講道:

讀過美國著名作家歐·亨利小說《最後一片葉子》的人,想必還記得這句話:“當最後一片葉子落下時,生命就都結束了,我也得離開這個世界而去了。”

接下來,演講者談到人類破壞“綠色”造成的嚴重後果,大聲疾呼要緊急行動起來,保護“綠色”,並以“那時,我們都會明白,最後一片落葉將帶走人類的命運,也絕不是危言聳聽,你可能問我,這一切還保不住你那最後一片葉子嗎”“聰明的作家歐·亨利……那最後一片不凋的葉子,帶來的是一個危亡病人的新生”隨機照應“最後一片葉子”發表議論,這就使演講前後勾連,渾然一體,也使演講所揭示的生態環境危機問題更尖銳突出。那寓意深刻的箴言,如警鍾長鳴,時時敲擊著聽眾的心靈。於是,整個演講就因有了一股內在的靈動血脈,而顯得新鮮活潑。

(5)細節照應,以小見大

細節往往可以以小見大反映生活某些方麵的本質。在演講中也可以抓住某些典型性的生活細節,在演講中反複照應,多處強調,從而揭示生活的真諦,給聽眾以有益的啟迪。例如,黃顯達的演講《難忘的深圳快餐》,開頭講自己初到深圳打工,吃的是廉價的盒飯。後來,條件好了,仍吃盒飯。他講道:打工者們吃得最多的是盒飯,深圳因此又是一個高效率的快餐城。一批又一批…。-路漫漫其修遠兮,今後的日子我還願長期地吃盒飯,因為我自己的經曆已明白無誤地告訴我成材的路上需要這種吃快餐的勁頭和精神!朋友們,讓我們在成材的路上共同擁有這種勤儉節約、分秒必爭的勁頭和精神。

在這裏,演講者抓住了日常生活中“吃盒飯”的細節,在演講中反複照應,最後提煉為“盒飯精神”,以小見大,以平見奇,於細微處見精神,從一個新穎獨特的視角,突出地表現了演講的主題思想。

(6)對比照應,比中見旨

在演講中還有一種對比照應的手法,即列出兩類既有關聯又有本質區別的人或事物,在演講過程中用對比的方式不斷進行前後照應,使各自的特點在對比照應中更加鮮明,也使演講的主題更突出,演講者得出的結論也更讓人信服。例如,陽光的演講《豐碑與糞土》講道: